一提朱時茂和陳佩斯,這倆老搭檔啊,真是一路走來的老朋友。
當年春晚上,缺了這一對 " 臺柱子 ",總感覺心里少點啥,舞臺都顯得沒那么熱鬧了。
" 皇軍讓我給您捎句話。"
那位 " 主角 " 混得是越來越有錢,日子可是越過越紅火。
" 配角 " 嘛,正如倪萍說的,還真是守著那份初心,把生活活成了一門藝術(shù)。
朱時茂剛離開春晚那陣,感覺他還真割舍不下 " 演員 " 這碗飯,結(jié)果就轉(zhuǎn)身鉆進了電影圈。
雖說他拍了不少片子,自己還能當導(dǎo)演,可那關(guān)注度早就沒法和在春晚上時候比了。
大概因為小時候日子過得不怎么寬裕,朱時茂干脆不再繼續(xù)演戲,直接跳進了直播帶貨這攤事兒。
當直播間又響起那句熟悉的 " 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 ",網(wǎng)友立馬涌了進來,人數(shù)刷刷往上竄,一下子就沖破了 200 萬大關(guān),啥產(chǎn)品都賣火了,銷量一個個都超過了百萬。
直播間火起來后,邀請朱時茂代言、找他投資的人一下子多了不少,這些機會讓他很快就攢下了豐厚的家底,日子別提多滋潤了。
隔了 32 年,陳佩斯又殺回大屏幕,自己導(dǎo)自己演的電影《戲臺》官宣定檔,消息一出來,許多觀眾都忍不住感嘆:" 爺青回!"
這部電影是根據(jù)他自己原創(chuàng)的話劇《戲臺》改編的,10 年來從舞臺劇慢慢磨到電影,花了不少心思。
陳佩斯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就是想把民國年代的那些真實味道盡量還原出來。
不管是那些掉了色的戲院對聯(lián),還是帶著銅扣的絲綢戲服,他都特意請了專業(yè)戲曲演員一起研究,每個畫面里的細節(jié)都商量得明明白白。
嚴格到什么地步?只要發(fā)現(xiàn)一件長衫上的盤扣樣式跟史料不一致,干脆把這一段全推翻,重新來一遍。
尹正這幾年雖然沒怎么露臉,但他在《鬢邊不是海棠紅》里把京劇名角演得巴巴適適,正是因為這出彩的表演,馬上就被陳佩斯瞅上了。
陳佩斯那工作勁頭,連 " 勞模影帝 " 黃渤都直點頭夸贊。
這些細節(jié)里頭,全都能看出來陳佩斯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嚴格要求。
很明顯,倪萍說的 "C 位 " 跟大家常掛在嘴邊的 " 流量焦點 " 不是一個意思,她更看重的是那種把工作當回事、對作品細致入微的勁頭。
說實話,這股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情,早在很多年前她身上就有跡可循了。
陳佩斯對表演的喜歡,不是無緣無故的,這份熱愛其實早就融進他的血脈里了。
陳佩斯的爸陳強,可是演過 " 南霸天 "" 黃世仁 " 這些有名角色的老藝術(shù)家,他小時候就在劇組待著,打小就愛上了表演這行。
看父親為一個眼神練幾十遍,他便在一旁有模有樣地學(xué)著。
接著,他就正式踏進了演藝圈。
雖說背后有老爸幫襯著提點,可陳佩斯自己一點沒松懈,啥角色都認真對待,一點也不糊弄。
雖說一句臺詞都沒撈到,他硬是靠自己琢磨的動作和神情,把這小配角演成了全劇里的 " 隱藏笑點 ",導(dǎo)演還專門給他加了仨特寫鏡頭。
要說陳佩斯火得人盡皆知,還是得數(shù) 1984 年春晚上,跟朱時茂一塊兒演的小品《吃面條》。
這算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小品,雖然場上就這倆演員和幾個空碗。
陳佩斯那歪歪的帽子,加上他吸溜空氣做 " 假吃 " 的樣子,至今一看還是能讓人笑得肚子疼。
他們連續(xù) 11 回亮相春晚,留下了 " 每上一次臺就能整出個經(jīng)典 " 的神話。
《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羊肉串》…… 這些節(jié)目一提起來,大家腦子里立馬浮現(xiàn)出他們的身影。
多個作品里他們的精彩表演,早就讓這倆人成了咱們家家戶戶都認得的喜劇明星。
1998 年,央視下面的一家公司擅自把小品刻成光碟拿去賣,陳佩斯一氣之下把他們告上法庭。
官司雖然贏了,可從那之后他就和央視的舞臺徹底說再見了。
那時陳佩斯過得實在不容易,整個人跌進人生低谷,干脆跑到北京郊外的大山里,承包了萬畝荒地。白天忙著下地種莊稼,晚上回屋子里琢磨劇本,像是想把日子過成 " 歸園田居 " 那樣。
沒過多長時間,他就把鋤頭一擱,又回到了自己念念不忘的舞臺上。
給動畫電影《寶蓮燈》里的孫悟空配音時,陳佩斯還是能樂在其中,琢磨著怎么說臺詞,整天就對著麥克風(fēng)反復(fù)推敲。
陳佩斯琢磨了好久,心里打定主意,準備走一條具有中國味兒的喜劇路線。
不靠網(wǎng)上那些流行段子逗樂,反倒是從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里找點子逗笑大家。
他的舞臺喜劇處女作《托兒》,剛亮相就火得一塌糊涂。
第一輪演出直接賣出了 70 萬票房,后來全國巡演也是每一場都擠滿了觀眾。
其實,問題根本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陳佩斯壓根兒就不拿自己的作品去參評。
他覺得嘛,觀眾的反響說啥都比啥都管用。
他對每場戲的各個細節(jié)都要求得可嚴了,一個鏡頭常常要來回琢磨好幾十次,就想著把最棒的表演效果展現(xiàn)給大家。
他對藝術(shù)那股子軸勁,早就成了他一輩子的心結(jié)。
眼下,雖然人家七十多歲了,可他還是天天早晨六點準時起身練嗓子,直到深夜還在琢磨劇本,這份熱忱把表演事業(yè)搞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