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耳機正在無線耳機市場中成為主流。洛圖科技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500 元以下的 AI 耳機銷量占比已經超 60%,看來當其他行業不少還在借 AI 來炒作概念 " 用 AI 給產品帶貨 " 時,AI 耳機已開始向著低端市場俯沖。

AI 耳機的普及速度甚至比幾年前 TWS 真無線耳機普及潮還要快。AI 耳機到底是如何快速降低成本,并且抓住用戶需求的?研究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 AI 耳機后,小雷或許找到了答案。
真無線耳機 + 真 AI,能帶來什么?
在雷科技看來,AI 與真無線耳機的契合度本就很高,無線耳機的語音交互、降噪以及翻譯等功能,都可以通過 AI 來實現體驗的躍升,這也讓 AI 耳機所涵蓋的耳機品類非常廣。
畢竟過去幾年時間里,真無線耳機早已將降噪、語音交互等功能逐漸 " 卷 " 成標配。特別是在倍思等品牌入場后,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百元出頭的耳機就具備主動降噪等智能化的功能。
不過若是用了 AI(哪怕只是機器學習技術)就算 AI 耳機,那么 AI 耳機在耳機市場的覆蓋率估計就輕松超過 95% 了,所以目前統計 AI 耳機主要還是看是否真的應用了 AI:接入 AI 大模型,并且提供特定的 AI 功能。打開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不難發現 500 元以內的真無線耳機,很多都已經搭載了智能語音助手、AI 翻譯等功能。
在 AI 大模型的支持下,AI 耳機可以輕松實現通過語音來進行信息查詢、翻譯以及日程提醒等功能,與傳統智能耳機相比,最大的改變就是可以用更自然的語音交互來實現這些操作,不需要用戶死記硬背操作指令。
小米、華為等主流手機品牌的耳機則將 AI 深度融入到耳機生態里,借助 AI 讓耳機可對手機的部分功能進行操控,進一步強化了耳機與手機生態的綁定。
除了在通用功能上實現場景的突破,在核心功能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以主動降噪功能為例,雖然大多數降噪耳機都有普通、降噪和通透三種模式,但是基本都需要用戶手動切換,無法做到像 AirPods 那樣的主動切換。
而在 AI 大模型優化過的 AI 算法支持下,可以輕松實現根據環境噪聲來調整降噪的功能,甚至還支持 AI 自適應音效,能夠根據用戶目前在聽的音樂類型,調整耳機的音效設置,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聽歌體驗。
除此之外,AI 大模型也讓翻譯耳機的體驗得到顯著提升,雷科技 IFA、CES、MWC 等海外報道團在參加海外展會時,均會給團隊成員配置時空壺的耳機,讓小伙伴可以實現高效率的多語種交流,英語、德語、法語、西語等各種語言都可以輕松適應,翻譯效率與效果跟專業翻譯人員不相上下。

可以說,AI 極大的提高了真無線耳機的產品價值邊界和使用體驗上限,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地拋下定論:不支持 AI 的真無線耳機,必然會被淘汰。
AI 耳機普及全靠大模型降本?
作為 AI 硬件的重要品類之一,AI 耳機是如何快速完成普及,并且將產品鋪到 500 元以下價位的?雷科技認為,背后的核心原因其實就兩個:應用生態需求旺盛和 AI 成本大幅度下降。
其中,應用生態需求旺盛小雷在前文解讀了,這里就不再重復敘述,而 AI 成本的下降,其實并不只是讓耳機受益,最近一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各種 AI 硬件,都是因為 AI 適配成本已經降得非常低。
以文心一言為例,在 2024 年的年初率先啟動 AI 降本計劃,將最新的文心一言 3.5 的 tokens 成本降低到 3.0 版本的 1%。而在 2025 年的 3 月,文心一言 4.5Tuebo 則進一步將每百萬 token 輸入價格降到 0.8 元,輸出價格僅為 3.2 元。
不只是文心一言,通義、訊飛星火等主流 AI 大模型的 tokens 價格都下降了非常多,這也讓真無線耳機的 AI 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真無線耳機往往都會搭配手機使用,只需要完成手機 app 的 AI 接入,就可以借助手機完成 AI 接入,使得 AI 化的硬件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或許有的讀者會吐槽:借手機實現 AI 功能,是否有些投機取巧?其實不然,小雷認為這才是最正確的方案,雖然 NPU 等 AI 算力芯片的成本已經下降了許多,理論上想讓耳機具有本地 AI 功能并不難,但是我們必須考慮耳機本身的使用場景和用戶需求。
首先在 99% 的情況下,無線耳機都是搭配手機使用的,耳機本身的 NPU 芯片可以說是多余的,其算力與手機的 NPU 相比只能用 " 微不足道 " 來形容。其次,用戶對于耳機的佩戴體驗(重量)、續航以及價格都非常敏感,在耳機上部署 NPU 等 AI 算力芯片必然會對以上三點造成影響,以至于很難說服用戶為了極少數的單獨使用場景而犧牲如此多的日常體驗。
正因如此,AI 耳機與傳統智能耳機相比,主要的成本增長都集中在軟件開發上,只要完成了 app 的適配和功能開發,那么就可以幾乎零成本的把 AI 功能普及到旗下的多數耳機上。
AI 耳機崛起堪稱 AI 硬件發展的縮影
雖然從產品角度來說,AI 耳機的體驗是必然優于傳統耳機的,但是用戶的實際體驗又如何呢?作為重度耳機使用者,小雷倒是有些發言權。以 AI 耳機最常見的實時翻譯功能來說,看似簡單的功能背后卻對耳機的性能有著很高要求。
此前小雷就買過一款某手機品牌的旗艦耳機,聲稱具備多種 AI 功能,包括實時翻譯和實時會議轉錄等,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就會發現體驗十分一般,就拿翻譯功能來說,只要周圍的聲音嘈雜一些,那么整個翻譯內容就會錯亂,幾乎無法正常使用。
作為對比,如時空壺等專業的 AI 翻譯耳機,就會借助骨傳導、定向拾音等技術,確保耳機只會接收使用者的聲音,讓實時翻譯功能在展會等場景下依然能夠正常運行。
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訊飛 AI 耳機的語音識別準確度較高,用于會議記錄比手機 APP 更自然流暢,而時空壺 AI 耳機則真正改變了跨語言交流的方式,讓人感覺像是 " 隨身翻譯器 "。
不過,相對來說專業的 AI 耳機的售價就明顯高于普通 AI 耳機了。所以,現階段的入門級 AI 耳機其實處于一個頗為尷尬的位置,多數產品的體驗都十分趨同,并且均基于 app 實現,隨著 AI app 生態趨于完善,多數 AI 耳機的官方 app 可能還不如騰訊、豆包等頭部 AI 企業的官方 app 好用。
而且,雖然從體驗來說 AI 耳機確實解決了不少日常使用時的問題,但是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一些雜牌 AI 耳機提供的翻譯、轉錄等功能時基本都需要聯網運行,本質上就是將數據傳到云服務器處理后再轉回本地,在這個過程中品牌方又是否已經做好數據加密和保護措施呢?
對于 AI 耳機的隱私泄露顧慮并不少,甚至進一步的說,ChatGPT 等頭部 AI 企業也一直面臨隱私泄露的問題,不止一次被行業和用戶質疑。當下的 AI 行業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許多安全性的問題其實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隨著 AI 與越來越多的硬件、軟件結合,這個問題也將擺在更多人的面前。
不過,AI 作為近年來最大的技術進步,其普及的浪潮也是不可阻擋的,隨著 AI 的進一步擴張,AI 耳機的功能、體驗和隱私保護自然也會變得更加完善,如果大家對 AI 耳機的安全有所顧慮,也可以選擇不下載官方 app,將其當做普通耳機來使用。
雷科技認為,目前的 AI 耳機市場其實還處于跟風階段,只有少數品牌在真正思考如何做好耳機的 AI 功能。正因為如此,小雷覺得 AI 耳機的未來走向也會逐漸分化。
500 元以下的入門級產品會繼續普及,在功能體驗上逐步接近成熟,同時以價格優勢迅速擴大用戶群體。而中高端市場則會涌現出更多差異化競爭,廠商會通過更精準的場景化設計來拉開距離,比如針對商務人群的實時會議翻譯與轉寫,針對運動人群的健康監測與數據分析,甚至針對學生群體的學習輔助與口語練習,開辟教育賽道。
在雷科技看來,AI 耳機的崛起并不僅僅是耳機市場的一次簡單迭代,更像是 AI 硬件普及的一次縮影。它背后所依托的,是 AI 大模型成本的快速下降,是中國供應鏈的快速迭代能力,也是用戶對智能化、便捷化交互需求的不斷增長。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再會單獨去區分 " 耳機 " 和 "AI 耳機 ",就像今天沒人會特意去說 " 智能手機 " 一樣。AI 將成為無線耳機的標配,而無線耳機也會成為我們與 AI 世界最自然的接口之一。
End
歡迎掃碼添加小雷微信
記得備注想進群的手機品牌哦
跟小雷一起暢聊數碼與科技
另外小雷建了很多粉絲群,歡迎掃碼加入!
大家伙一塊聊聊天,分享玩機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