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 9 月 12 日訊(記者 陸鵬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臺。一個毛絨玩具賣到 500 元,搭配店員 " 過家家 " 般的表演式服務,Jellycat 正在瘋狂收割年輕人的錢包。
Jellycat 究竟是一個什么品牌?年輕人究竟在買什么?這套哄小孩的過家家把戲是怎么賺到年輕人錢的?

成年人排隊一小時,只為一場 " 過家家 "
近日,英國倫敦的玩偶品牌 Jellycat 快閃店重返上海,掀起新一輪消費熱潮。

Jellycat 的產品定價普遍在百元以上,其中熱門玩偶售價多在三百至五百元之間,部分款式價格可高達千元,而基礎小型玩偶也需一百多元。
盡管價格不菲,但這絲毫未減弱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藍鯨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即便是工作日店內外依然擠滿了正在挑選和排隊結賬的顧客。據店員透露,工作日晚間店外排隊入場通常需要等待一小時以上,周末時段甚至更長。
在 Jellycat 門店內,一種為成年人量身打造的 " 沉浸式過家家 " 購物體驗正在上演。
記者看到,一位店員以哄逗的語氣詢問顧客:" 想為您的蛋糕玩偶加一點奶油嗎?" 在顧客點頭后,她便手持一個空的奶油噴罐,對著毛絨玩偶的頭頂認真按壓兩下,同時配以音效和動作,仿佛真有一團奶油落下。" 您的奶油加好啦!"
這套充滿儀式感的 " 表演式服務 ",雖被不少網民調侃 " 太抽象、看不懂 ",卻精準切中了年輕群體的情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為控制客流門店實行預約制,未預約的顧客無法入場購物。即便入場后也會被限制 15 分鐘購物時間。門店工作人員告訴藍鯨記者:" 每周一開放未來一周的預約,名額一般都是秒沒,確實很難搶。"

Jellycat 走紅背后:
年營收超 18 億元、人氣比肩迪士尼玩具
Jellycat 中文名為 " 吉利貓 ",是一個源自英國的毛絨玩具品牌,創立于 1999 年。
創立之初,Jellycat 是 " 嬰幼兒安撫玩具 ",定位母嬰用品,主要受眾都是兒童。隨著產品的逐漸走紅,公司發現成年人對毛絨玩具同樣熱愛,于是在 2014 年 Jellycat 轉型 " 全年齡段玩具 "。
在官網的品牌介紹中也可以看到,Jellycat 是所有年齡段都喜歡的精致玩具。
Jellycat 所售玩具大多有標志性的豆豆眼、微笑臉、圓潤的身體、細長的四肢,這類外觀特征呈現出明顯的擬人化傾向,整體造型具有較強的辨識度。
與 LABUBU 類似,Jellycat 在國內市場走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星效應。此前,劉亦菲、陳偉霆、易烊千璽等多位明星曾在社交平臺分享與 Jellycat 玩偶的合照,今年品牌也是邀請到楊冪代言,進一步借助明星效應擴大影響力。
從定價來看,和市面上普通的毛絨玩具相比,Jellycat 賣得更貴也更具稀缺性,一些原價百元的款式在二手市場往往要溢價數倍才能買到,更有部分特定款式要賣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
隨著品牌熱度持續攀升,Jellycat 的市場表現也愈發亮眼。2023 財年,Jellycat 實現營業收入 2 億英鎊(約合人民幣 18.5 億元),相較 2020 年增長超過三倍。
國內市場方面,2023 年雙十一期間,Jellycat 的銷售額一度超過擁有頂流玲娜貝兒和星黛露兔的迪士尼,成為毛絨布藝品類銷售額排名第一的品牌,成交均價高達 465 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臺
更多年輕人愿為情緒價值買單
Jellycat 的成功不僅源于產品設計,更得益于其精準的情緒營銷策略。對于顧客而言,花 500 元買一個毛絨玩具最重要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 Jellycat 能帶來的情緒價值。
Jellycat 每個玩偶都有名字和 " 人設 ",店員會像介紹朋友一樣向顧客介紹它們。這種擬人化設計讓玩偶超越普通玩具,成為具有情感連接的文化符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Jellycat 所售賣的遠不止是玩具,更是一個個被精心構建的情感故事。
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不少消費者分享購買 Jellycat 玩偶所帶來的治愈感。這種看似過家家的表演式服務,契合了當下許多年輕人渴望情感撫慰與心理釋放的需求。
不過,這種售賣情緒價值的營銷模式并不能獲得所有人認可。部分消費者認為高價物有所值,也有聲音質疑這是否又是另一種 " 消費主義陷阱 ",甚至有人將這種過家家的服務比喻為 " 皇帝的新裝 "。
從玲娜貝兒到 Jellycat 再到 LABUBU,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甘愿為情感需求買單。售價四百余元的玩偶,既是可以把玩的消費品,也充當著情緒慰藉的角色。不可否認消費者在買單那一刻,確實能感到滿足,但這種即時獲得的滿足感也可能推動消費者不斷復購,逐漸陷入依靠消費填補情感需求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