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半導體產業縱橫
這兩天,要論最受關注的公司,莫過于甲骨文。
本周三最拉風的個股,甲骨文單日增長 36%,市值飆升 251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78 萬億元),震撼了全球投資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這相當于一夜長出了三個寒武紀的市值。
伴隨著公司市值的爆發,甲骨文聯合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財富也水漲船高。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他的身家一度達到 3930 億美元,短暫超越馬斯克,登頂全球首富。
不過,暴漲之后市場出現了理性回調,周四收盤時,甲骨文股價下跌逾 6%。但不管怎么說,此次甲骨文股價與市值的劇烈波動,已然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而推動這一切的 " 核心動力 ",主要源于兩大原因:
一是巨額的訂單。未實現履約義務(RPO)達 4550 億美元,同比激增 359%,短短 3 個月內激增 3 倍。要知道在今年 5 月底,公司報告的 RPO 僅為 1380 億美元。不僅如此,公司還明確表示,仍有更多 " 數十億美元大單 " 正在洽談中,預計很快就能將 RPO 推過 5000 億美元大關。
二是云業務預期的暴增。作為公司未來的核心增長引擎,甲骨文的云基礎設施業務被寄予厚望:預計 2026 財年云基礎設施收入增長 77% 至 180 億美元,未來四年將進一步增至 1440 億美元,增長 8 倍。
不少市場人士狂熱吶喊:" 下一個英偉達來了 "。
踩中 AI 算力最大風口
甲骨文的爆發,核心在于其深度綁定了當下最火熱的云服務與 AI 服務賽道。
甲骨文 2026 財年第一財季的業績增長,特別是 RPO 的顯著提升,被視為在手訂單 " 海嘯級 " 大超預期,算力需求的能見度直抵 2030 年。第一財季,公司總營收為 14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非 GAAP 下的凈利潤為 43 億美元,同比增長 8%。
不過,其本季度業績的重點并非單個季度的營收表現,而是積壓訂單的顯著增長。
甲骨文在第一財季與三家不同客戶簽署了四份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同,這使得 RPO 合同積壓增長 359%,達 4550 億美元。未來幾個月,甲骨文預計將再簽下數家價值量達數十億美元的客戶,RPO 極有可能突破 5000 億美元大關。
這一數據背后,是全球巨頭對 AI 算力服務的瘋狂搶購。換句話說,未來幾年,僅甲骨文一家,就可能采購成千上萬張 GPU、AI 芯片、光模塊等算力相關硬件,而其 " 雙供應商戰略 "(左手英偉達,右手 AMD),更是將這一布局推向極致。
甲骨文的芯片戰略走的是雙供應商戰略:左手英偉達,右手 AMD。
英偉達陣營
目前,甲骨文的云基礎設施中,大多數 GPU 仍由英偉達提供。其獨樹一幟的優勢在于,會提供英偉達 GPU 的 " 裸機 " 實例。這讓客戶能夠獨家直接訪問 A10、A100、H100、H200 以及旗艦 Blackwell 芯片,無需承擔虛擬化帶來的性能損耗。
在超級 AI 項目布局上,甲骨文更是手筆驚人:計劃推進代號 " 星門 " 的項目,部署 6.4 萬塊英偉達 GB200 GPU 組成液冷集群;更龐大的 OCI Supercluster 液冷算力集群,將集成 13.1 萬顆 Blackwell GPU,整體 AI 性能可達 2.4 ZettaFLOPS,相當于 3 倍于美國 Frontier 超級計算機的算力。
AMD 陣營
AMD 的陣營里,甲骨文同樣下了重注:2025 年 3 月簽署的數十億美元協議,計劃構建包含3 萬塊 AMD MI355X GPU的 AI 集群,這也是 AMD 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云基礎設施訂單。
甲骨文董事長兼 CTO 拉里埃里森在 2025 財年第三財季電話會議上解釋了選擇 AMD 的原因:" 我們能打造比對手更快、更經濟的巨型 AI 集群。按小時計費模式下,速度優勢直接轉化為成本優勢。"
為支撐這兩大陣營的算力布局,甲骨文 2026 財年資本支出計劃高達 350 億美元,較 2025 財年激增 65%,所有資金均投向芯片采購與數據中心擴建。
AI 推理,算力耗盡
算力的需求似乎從來沒有被真正滿足過。只不過,需求結構已經從訓練為主,迅速向推理為主遷移。
在甲骨文首席執行官 Safra Catz 看來,目前 AI 推理市場的規模將遠超 AI 訓練市場,而市場上的推理算力正被耗盡。在此背景下,甲骨文憑借在企業數據庫領域的領導地位,使企業客戶能在保障數據私密性的前提下,安全地結合私有數據與公有數據,利用大語言模型進行推理。
英偉達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新的 GPU —— Rubin CPX,真是專門為大規模上下文推理而設計的全新 GPU。性能是 Vera Rubin NVL144 平臺的 2 倍多,是基于 Blackwell Ultra 的 GB300 NVL72 機架式系統的 7.5 倍。
GPU 和 ASIC,成為硬通貨
如今,GPU 和 ASIC 已成為 AI 時代的 " 硬通貨 "。
幾乎所有硅谷巨頭都在財報會議中透露,供給的短缺限制了自己收入增長。目前,谷歌云擁有 1060 億美元待履行訂單,待履行訂單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收入增長;亞馬遜 AWS 云約1950 億美元;微軟沒有單獨披露云服務的,它的整體商業待履行訂單約 3680 億美元。
據預測,到 2026 財年,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中的任何一家,資本開支都將超過 1000 億美元。AI 算力競爭屬于 " 增量競爭 ",但 GPU 產能卻陷入 " 存量博弈 ",這也導致 GPU 缺貨問題持續發酵——盡管英偉達曾出面澄清相關傳聞。
但此前在財報業績電話會上,英偉達 CEO 黃仁勛曾明確表示:"H100 售罄了,H200 售罄了。大型云服務供應商(CSP)正在從其他云服務商那里租用容量,AI 原生初創公司也在爭相獲取容量以開展模型訓練與推理,需求真的非常高。"
GPU 的供應瓶頸,也催生了 ASIC 的崛起。巨頭們希望通過 ASIC 芯片,將自身的算力份額從與英偉達 GPU 的強綁定中解放出來,實現差異化競爭:
AWS的 Trainium2 在同等預算下完成推理任務的速度比英偉達 H100 更快,性價比提升 30% 到 40%;
谷歌第七代 TPU Ironwood 支持 10MW 級液冷機柜,FP8 算力超越英偉達最新的 B200 芯片;
Meta的 MTIA 系列 ASIC 計劃采用 170kW 高功率液冷機架,專為短視頻推薦算法優化。
市場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 ASIC 芯片市場規模約達 120 億美元,預計 2024-2027 年間將保持高增長率,到 2027 年有望突破 30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4%。
" 賣鏟人 " 效應
甲骨文的暴漲并非個例,上一個經歷如此夸張股價上漲的企業,是博通。
盡管博通定位與甲骨文不太一致,但都能夠將其歸類為 "AI 時代的賣鏟人 "。在過去兩年,博通股價飆升了 261%,成為全球第七大市值公司,市值達到 1.4 萬億美元,也是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公司,僅次于英偉達,領先于臺積電。
博通最新的業績表明,公司營收達 159.6 億美元,同比增長 22%,創歷史同期新高;凈利潤 41.4 億美元,同比扭虧為盈;自由現金流激增 47% 至 70 億美元。其中,AI 芯片業務表現尤為亮眼:收入同比增長 63% 至 52 億美元,占半導體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的 57%。公司預計,第四財季 AI 芯片收入將加速增長至 62 億美元,環比增長 19%,全年 AI 業務收入占比有望突破 40%。
博通也同時宣布了新的合作,陳福陽則表示,上個季度,一個新的潛在客戶下了確定的訂單,真正成了博通的客戶。博通從新客戶獲得超 100 億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訂單。據業內推測,這個新客戶很可能是 Open AI。
結語
" 最終,AI 將改變一切。" 拉里 · 埃里森表示。
甲骨文的股價狂歡與博通的崛起,皆是 AI 算力熱潮催生的 " 賣鏟人 " 奇跡。當全球巨頭爭搶算力、訂單與芯片,當算力需求從訓練轉向推理、GPU 與 ASIC 成硬通貨,不難看出 AI 產業的競爭早已聚焦于算力基礎設施。
熱潮之下,機遇與隱憂并存,分析師也提出了相關質疑。
摩根大通在 10 日的研報中表示,市場可能忽略了幾個核心問題:包括客戶集中度風險,大部分收入可能要在遙遠的未來才能得到確認,新增的大部分訂單與 AI 模型訓練有關,這類業務的利潤率相對較低,以及甲骨文是否有足夠的資金為巨額訂單進行天文數字般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疑。這些問題,都是甲骨文需要直面的挑戰。
AI 改變一切的進程已然開啟,算力作為核心基石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對于甲骨文們而言,想要真正接住 AI 浪潮的紅利,不僅需要持續加碼算力布局,更需在盈利可持續性、風險防控等層面拿出切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