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AI 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從大模型訓練到智能駕駛,從云計算到工業互聯網,算力已成為數字時代的 " 石油 "。
而在算力基礎設施的大規模落地構建中,光通信技術正扮演著關鍵角色——高速率光模塊、光芯片、光網絡終端……這些 " 看不見的硬件 " 支撐著全球數據的秒級傳輸,更在 AI 服務器的集群互聯中成為 " 剛需 "。
近日,海信集團控股的納真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上市,引發市場關注。據公開資料,納真科技是一家光通信與光連接解決方案的全棧式供應商,為 AI 算力網絡提供最關鍵的光通信產品。
光模塊光芯片全棧稀有玩家:800G 批量出貨,1.6T 交樣
在 AI 算力時代," 連接 " 的效率直接決定了模型的訓練與推理速度。而光芯片,正是這場 " 連接革命 " 的核心組件。
作為光模塊的核心組件,光芯片負責光電信號的轉換,直接影響光模塊的速率、功耗和成本。根據行業數據,光芯片在高速光模塊(如 200G、400G、800G)中的成本占比可達 30%-70%,其性能直接決定了 AI 服務器集群的互聯效率。
市場研究機構 C&C 預測,2024 年全球光芯片市場將強勢反彈,增速超 50%;未來五年(2023-2027)年復合增長率達 14.86%,其中高速率光芯片增速將遠超中低速率產品。
需求前景十分可觀,但供給端,高速光芯片研發門檻極高,美日技術領跑,我國 25G 以上高速激光器芯片國產化率偏低,中美貿易摩擦反而倒逼國產替代提速。
納真科技作為全球少數同時具備光模塊與光芯片研發量產能力的全棧式光通信供應商,深耕 AI 算力網絡需求,用硬核產品賦能全球云服務商、電信設備商及運營商。
在數通領域,納真科技是國內首批批量生產 800G 光模塊、交付 1.6T 樣品驗證的廠商,更前瞻布局研究下一代 3.2T 光模塊;電信領域其產業業覆蓋 FTTx、傳輸網絡、無線應用等全場景。
面對 AI 算力、云計算、AI 訓練推理等高性能需求,納真科技已成功開發并批量生產基于 LPO 的光模塊,并正在開發基于 LRO 的光模塊,NPO、CPO 技術攻關也在積極推進,旨在推出支持 3.2T 甚至 6.4T 的超高速產品。
光芯片端,其開發的 75mW 大功率 CW-DFB 激光芯片已批量生產,100G/200G EML、100mW+ 大功率 CW-DFB 芯片在研;同樣開發并批量量產的還有 10G EML 激光芯片,開發中的 50G EML 芯片瞄準 FTTx PON 市場。
光網絡終端方面,納真科技著眼于寬帶接入及無線覆蓋產品,其所有主流和常規速率的寬帶接入產品均按最新標準量產,更在研發嵌入邊緣計算的 FTTR+X 網關等下一代產品。
海信系玩家,上半年收入直逼 2023 全年
作為一家光通信產業鏈的上游供應廠商,對多數人而言,納真科技或許稍顯陌生,但提到其背后的海信集團,幾乎是家喻戶曉。IPO 前,海信集團通過控股及子公司間接持有納真近半數股份,達 48.61%,是其控股股東。
股權關系之外,納真科技還是海信系產業大藍圖中不可忽視的一角。2003 年海信集團入局光通信賽道,其全資控股的外商獨資企業海信寬帶正式成立,該公司專業從事高性能光通信產品和家庭多媒體產品研產銷及服務。據百度搜索,目前海信寬帶的官網已經顯示為納真科技官網。
依托海信深厚的產業根基與終端應用優勢,海信寬帶躋身光通信行業市場研究機構 LightCounting 披露的 2024 年全球光模塊 TOP10,位列第七名。納真科技已成長為全球前列的有源光通信器件制造商,在全球設立 3 大研發中心、4 座生產工廠,技術實力與制造能力雙輪驅動。
值得一提的是,為輔助其產業集群,海信集團一直以來堅持加碼半導體賽道布局,至今已覆蓋顯示芯片、LED 芯片以及功率半導體等細分領域。結合其龐大的終端品牌矩陣,海信集團背后的制造鏈集群效應不容小覷。
據公開資料,全產業巨頭海信集團目前旗下已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三電控股、乾照光電、科林電氣五家分別在滬、深、港、日四地上市的公司,同時持有海信(Hisense)、科龍(Kelon)和容聲(Ronshen)、古洛尼(Gorenje)、東芝電視(TOSHIBA)等多個品牌。
龐大的產業網絡相輔相成,納真科技極可能在就近原則中長期周期享受大量的同鏈條資源。
這家海信系的財務數據整體來說,也非常值得一看。
財報顯示,2022 年至 2024 年,其營收分別為 50.43 億元、42.39 億元、50.87 億元;同期毛利分別為 11.17 億元、8.74 億元、8.83 億元,毛利率則從 22.1% 降至 20.6%,2024 年進一步降至 17.4%。
盈利表現同步承壓,期內利潤從 2022 年的 4.3 億元下滑至 2023 年的 2.16 億元,2024 年僅為 8949 萬元;對應利潤率也從 8.5% 降至 5.1%,2024 年進一步收窄至 1.8%。整體似乎正在陷入增長困境。
但實際上,進入 2025 年后,納真科技業績出現明顯的 "V 型反彈 ":上半年收入規模同比增長 124% 至 42.16 億元,幾乎趕超 2023 年全年水平;毛利 7.88 億元,較 2024 年同期的 3.26 億元大幅增長;毛利率回升至 18.7%。
盈利指標也同步顯著改。上半年其期內利潤扭虧為盈,達 5.09 億元,對應利潤率從 2024 年同期 -0.4% 大幅提升至 12.1%;整個上半年凈利潤 5.1 億元,徹底扭轉了此前的虧損局面。
這一輪收入與盈利的雙重爆發,核心驅動力來自 AI 時代激增的連接需求。上半年,納真科技數通光模塊解決方案表現尤為亮眼,收入 27.41 億元,同比暴增 237.15%,占總營收的 65%,成為絕對 " 主引擎 ";電信光模塊解決方案收入 5.41 億元,占比 12.8%;此外,光芯片業務收入 1620 萬元,光網絡終端收入 9.17 億元,共同構成多元增長拼圖。
A 股光模塊三巨頭暴漲,納真赴港 IPO 補位?
站在行業視角,當前,全球 AI 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正處于 " 搶工期 ",云廠商、運營商對光模塊的訂單排期已至 2026 年。
為了最大程度收割新技術產品的爆發紅利,納真科技決定加快產品和產能擴張布局,赴港上市成為選擇。
據招股書披露,納真科技此次 IPO 募集資金將用于持續投入新產品與技術研發、擴大光模塊及光芯片的產能,以及提升整個產品線的自動化程度、加強業務推廣及海外市場擴張、開展國內及海外市場的戰略投資及收購、補充營運資金等。
納真科技選擇此時赴港 IPO,既是 AI 算力紅利下的 " 順勢而為 ",也是其沖擊全球高端市場的 " 關鍵一步 "。
一旦上市成功,這意味著港股也有自己的國產光模塊 / 光芯片科技股選擇了。目前光模塊三巨頭,獨供英偉達 1.6T 光模塊的中際旭創、拿下硅光引擎全球 70% 份額的天孚通信以及央企背景且連續十八年位列中國光器件競爭力榜首的光迅科技,都聚集在 A 股市場,其中前兩者今年股價累計都翻了 2 倍以上,后者也在持續補漲中。
行情集體爆發背后,AI 驅動的光模塊需求訂單規模釋放和交付,使得這些企業上半年業績都出現了明顯的爆發,預計未來仍可延續。
參考國內云廠商資本開支連創新高且重點砸向 AI 基建,三大運營商更成為算力產業建設的 " 主力軍 ",便可知接下來的需求爆發將會愈發之多,而零部件供應廠商的新產品也將隨著產能擴建和爬坡加速交付。
之于納真科技選擇港股的原因,大概與海信寬帶自創立初便自帶全球化基因的有關。早在 2002 年,海信集團就成立美國寬帶(Hisense Broadband)和青島寬帶(Qingdao Haisi Broadband),依托美國的市場洞察與中國的制造優勢,逐步成長為全球光模塊 TOP10 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3 月,納真科技進一步整合北美與泰國業務,成立 Ligent Inc.,計劃通過 " 泰國制造 + 北美研發 + 全球銷售 " 的模式,強化對歐美客戶的本地化服務能力。這種全球化布局使其在 AI 算力的全球需求中占據了先發位置。
目前,此次業務整合已完成首階段工作,后續整合計劃將在未來幾個季度有序推進。納真科技 CEO 洪進表示,"Ligent 的成立將助力我們更好地響應客戶需求、加速業務增長,把握 AI 與加速計算新時代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