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解碼 Decode
2020 年 9 月 11 日,還是高德副總裁的郭寧在接受采訪時,以不點名的方式批評了一下競對:
相比一些營銷導向或評委評判制的榜單,高德指南最大特點就是真實。
" 高德指南 " 是當時高德針對本地生活業務推出的一份全品類熱門推薦,可以理解為對標大眾點評的 " 高德點評 ",他批評的是誰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年 9 月 10 日,已經榮升 CEO 的郭寧,在 " 掃街榜 " 發布會上,又把五年前的話換個方式重復了一遍:
掃街榜的初衷是用科技 AI 去打造一份真實榜單,通過提升消費信任來提振消費信心。
" 真實 " 還是指向老友商,郭寧話音未落后者的回應就急速駛來:通過 B 端自研大模型結合海量真實評價數據,進一步剔除非真實點評數據。
" 掃街榜 " 雖然來的突然,但其本質與五年前的 " 高德指南 " 相差無幾,用于維系「真實」的工具,來自同一套用戶行為數據,區別在于規模大小。不同點是,五年后高德確保用戶 " 說真話 " 的工具,是芝麻信用和 AI。
起碼兩家公司在 AI 的看法上,達成了高度一致,但命運卻不盡相同。
被阿里收購的 2014 年,時任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的俞永福曾高調宣布,高德全面退出 O2O 市場,并且堅決不成為 " 團購導航 "。
但過去數年,高德在純粹的出行產品定位和流量分發入口之間,逐漸轉向后者。
平臺不僅囊括了出行、票務、社交和本地生活等業務,還搞出過 " 競速圈 " 這種讓交管部門血壓升高的功能。但在商業化上卻始終不見起色,賴以為生的廣告已經見縫插針到導航過程中,還要 " 暖心 " 提醒司機 " 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 "。
直到被傳有高層意志的 " 掃街榜 " 出現,高德再一次重回大眾視野。而這次它不再是給自己找出路,而是整個阿里 " 全村的希望 "。
出行平臺的偽需求
按照高德的邏輯,出行平臺可以無縫銜接用戶的本地生活訴求。畢竟當一個人選好目的地后,自然會產生相關的消費,無論是美食亦或景點。
但這中間有兩個已經被翻爛的共識。
一個是地圖導航的工具屬性,決定了用戶更在意 " 怎么去 ",換言之,用戶使用導航的目的是為了查看交通路線和道路狀況。這就導致用戶在導航打開之前和使用之后,都不會有太多注意力關注其它內容;
另一個則是地圖不具備 " 逛 " 的屬性,除了精準搜索目的地(大眾點評也支持)外,很大一部分用戶更習慣先去點評或者攜程搜一下,從評分到攻略通讀之后,等到出發或準備出發時,才會打開地圖。
工具屬性濃厚的 App 大多和內容都有點 " 水火不容 ",過去的高德、支付寶如此,今天的搜索引擎也差不多。
核心邏輯在于,用戶習慣工具 App 能夠高效的達成訴求,這就要求 App 要盡一切可能滿足第一訴求,如此一來 Kill time 的功能就必須盡可能的少。
2014 年俞永福明確高德 LBS 業務邊界的表態,就是基于上述邏輯:
只要滿足好用戶出行以及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需求即可," 所以不要想那么多七七八八的事情,其他無關的功能都往下砍。"
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工具類 App 的轉型思維都被困在了內容化上。美圖秀秀作為一款 P 圖軟件,早些年也嘗試過由工具轉型社區,但失敗了。快手倒是成功了,代價是完全摒棄了工具功能。
摒棄這個行為在商業層面,必須經過慎重考量。支付寶在嘗試社交未果后,索性全面投入了工具懷抱,理由就是用更多的瞬時需求,實現類似社交的 Kill time 職能。
大眾點評也是一款搜索工具,但與高德相比,它定位更加貼近本地生活,也就是更加貼近用戶需求。更關鍵的一點是,它同時具備 save time 和 kill time 兩種屬性,后者有精準搜索結果,前者有海量的攻略和評價。
而由 " 內容 " 建立起來的用戶心智,恰恰是本地生活業務、尤其是到店業務的核心。
說白了,用戶使用兩個 App 的需求截然不同。
在大眾點評上,他可能有查詢意圖,比如門票價格、開放 / 關閉時間等,也有省錢訴求(團購門票、抵用券等),但這些還都算是工具屬性,而最重要的查攻略做筆記,就是內容屬性了。
屬性不同,體現在產品設計層面也就不同。
最簡單的例子,在兩個平臺同時搜索 " 北京海洋館 ",高德地圖和大眾點評對于「評價」內容的位置就大不相同,前者放在了評分后面很不顯眼的地方,非常容易被忽略,以及可以不斷下滑直到最下面。
而大眾點評則是將「評價」放在了頁面正中間,非常容易被用戶注意到。
高德也曾試圖建立或引入內容型產品,但困于工具性產品慣性,始終難以成型。更何況,在大眾點評之外,抖音、快手、小紅書等一系列產品都有更強的內容屬性。
在高德地圖上解決 " 晚上吃什么 " 這件事,難度不亞于足療納入醫保。
" 永不商業化 " 的輿論價值
10 日的發布會,郭寧在解讀科學榜單時,背后的大屏幕上呈現了一個類似數學函數的公式,其實這是人工智能中啟發式搜索的核心工具評價函數,用于評估節點重要性以確定擴展順序。
從 " 真實 " 到 " 永不商業化 ",句句都在戳友商的肺管子。誰都知道,類似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是本地生活 App 的收入來源之一。
從平臺的角度看,地圖類 App 承接的基本都是精準搜索,而本地生活 App 則更多是模糊搜索,后者競價排名的收入模式也來源于此,反而是地圖 App 需要開發類似「推廣圖釘」的另類營收方式。
至于 " 永不商業化 " 的榜單,更是一個敏感話題,何況其本身的價值也不在盈利,而是一個引流入口。
以高德為例,它主要的營收方式是 to B 的廣告收入,體現在三個層面:
出行服務導流:整合了打車、酒店預訂、門票購買、加油充電等服務。它們作為流量入口,每完成一單交易,都能從服務商那里獲得可觀的傭金;
品牌標注與展示:比如連鎖酒店、銀行、加油站、品牌 4S 店等,可以付費讓自己的 POI 點在地圖上更加醒目(如使用特殊圖標);
搜索競價排名:當用戶搜索 " 酒店 "、" 餐館 "、" 加油站 " 時,出現在前列的結果通常是付費商家。
也就是說,高德真正的主要收入并非來自榜單,而是用戶從榜單進入之后產生了的一系列行為。比如消費者通過榜單預定了一家酒店,那么高德就能從這筆訂單獲得傭金。
即便如此,本地生活傭金收入在高德的營收體系內,也不算最耀眼的,除了廣告其貢獻可能都在網約車之下。
基于地圖和位置提供本地生活服務,一直是僅存于理論層面的一種可能。美國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務產品也不是 Google Maps,而是 Yelp。
但奈何 " 永不商業化 " 的殺傷力實在太大,一旦被放大就可能在輿論層面形成戰略性勝利,而高德只需付出很小的損失。
不過,還是上面的例子,用戶通過掃街榜預定的酒店,那么這筆傭金收入算不算掃街榜的商業化。
真正的威脅
對高德來說,既然被選去沖鋒陷陣,按照目前的彈藥配給來看,明顯是不夠的。用戶心智的改變一定要配合產品迭代,從用戶最迫切的場景以最平滑的方式切入,才能逐漸推進自己的戰略意圖。
" 掃街榜 " 只是提供了一個入口,重要的是高德在用戶到來之后能夠提供什么服務。
從目前的產品形態來看,從掃街榜選擇一家餐廳,基本菜品之下就是評價體系,而且在中間的醒目位置還提供 AI 問詢。
如果按照 " 永不商業化 " 的邏輯,目前高德并沒有在所有餐廳頁面提供團購服務,而這恰恰是隔壁競對的高頻服務之一,大部分用戶習慣在大眾點評團購或者直接用代金券買單。
而 AI 可能就是高德準備的殺手锏。
在今年 9 月 3-5 號的高盛亞洲領袖大會上,阿里在跟投資者交流時已經提到,公司在高德地圖的到店推薦中融入了 AI 功能,高盛報告原文是:
"The company has also developed AI functions within Amap ( to-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 ) "
高德地圖 2.0 全面 AI 化之后,已經可以使用 AI 到店功能了,不過更重頭的是還未推出的兩款產品。
一個是實時導航助手,主要提供路徑規劃服務,支持基于用戶指定旅游點位生成最佳旅行及住宿攻略,有消息稱,當前已進入內測階段,即將上線,開始切 OTA 份額了;
另一個是排隊點餐小助手,聚焦本地生活到店就餐場景,對標美味不用等業務,支持多飯館同時排隊點餐及叫號提醒,據傳目前正處于壓力測試階段。
前一款產品顯然針對內容而來,通過 AI 提供工具服務的同時,落腳到內容層面,但問題是為單一用戶生成的個性化攻略,是否具有普適性,以及又該如何分享;后一款產品則是直擊到店業務核心場景。
高德 2014 年被阿里收購的背景,是互聯網已經爆發的代理人戰爭,彼時大型互聯網公司對流量的饑渴,讓它們的戰略價值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放大、甚至高估,也為其之后的跌宕埋下了伏筆。
而這一次的卷土重來,從環境到形勢都與 9 年前無比相似,就連戰略價值,也是雷同的又一次被迅速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