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熱的事,毫無疑問,羅永浩大戰西貝。
如果你還沒關注,也沒事,差評君給你簡單說下來龍去脈。
10 號,羅永浩發了條微博,說西貝都是預制,價格還貴,很惡心,呼吁強制餐廳注明預制菜。
其創始人賈國龍看完微博,感覺沒法忍,公開回應稱,目前西貝沒有預制菜,要起訴羅永浩。
還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上線羅永浩同款菜單,共 13 道菜,支持直接點餐,也可以根據菜單增減菜品。同時開放后廚,允許顧客參觀制作過程。
一來,賈老板可能覺得這事自己在理,搞大了能收獲大流量,二來,近年來老板網紅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賈老板也沒少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或許也有借此機會打造個人 IP 的想法,所以態度特硬。
這下好了,矛盾徹底升級,從《 舌尖上的預制菜 》快進到《 今日說法 》了。
羅永浩也沒閑著,連發 20 多條微博對線,又是轉發送 iPhone ,又是懸賞十萬,甚至還順勢開了一場直播,就來討論這事。
西貝一下子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去廚房探班的,扒老總各種言論的,搜西貝過往新聞的。
老羅說的有道理嘛?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提出我吃到嘴里的菜沒鍋氣,不像現炒的,有預制成分,這沒毛病啊。
但,西貝敢這么硬氣,也不是暈了頭,而是真有點底氣。
為了規范市場,2024 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牽頭發布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對預制菜的定義和范圍進行了規范。
在這則通知中,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屬于預制菜范疇。
甚至,說不好,西貝一開始還以為自己這波穩贏。。。
因為做生意,合不合規是一方面,能不能讓老百姓支持又是另一方面,上一個學到這個道理的,應該是張小泉。
首先,現階段,什么是預制菜,眾說紛紜。你別跟我說什么有規定,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義,未必會跟著這個規定走。
比如,有人認為,只要不是新鮮材料,現做現吃,就是預制菜。通過保鮮科技能放越久,就越讓人擔心。
但也有人覺得,按照這個說法,那鹵味、肉夾饃、速凍餃子以及麥當勞的很多品,不都是預制菜嘛?都不安全嗎?
畢竟,大家之所以愿意下館子,很大一部分是在為了廚師的技藝、新鮮的食材和獨特的鍋氣買單。
有人理解的預制菜,是半成品,由中央廚房完成前期費時的材料燉煮,再急凍鎖鮮,送到門店再進一步加工。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知以外,2022 年,中國烹飪協會牽頭起草的團體標準《預制菜產品規范》中,也嘗試對預制菜下過定義。
主要思路是根據加工程度的不同,把預制菜分成了:
即食,鹵味等到手可以直接吃的;
即熱,各種料理包等加熱 / 解凍就能吃的;
即烹,深度處理的食材,讓你到手簡單烹飪就能吃,比如牛腩幫你燉好;
即配,有點類似于凈菜,食材給你配好,你到手自己烹飪。
這不,今天西貝官方微博發布九宮格長圖,逐道公布制作流程,想要論證自己不是預制菜。
結果網友一看,濃湯寶、大包番茄湯、大包南瓜泥,這還不是預制菜?!
我說白了,現階段老百姓心里的非預制菜就一種。
點完菜,后廚開始把新鮮食材框框放鍋里給你一頓爆炒,又香又燙,端上桌還冒著熱氣。
大家討論的已經不是它的對錯了,相反的,西貝這波只是成了一個出氣筒。。。
你看啊,西貝的莜面算是一大招牌產品,由員工現場手搓制作,非常手工,看著一點也不預制。
可這些視頻的評論區下,通常都是群嘲。預制不預制的,根本不是大家在意的核心。
你要么就便宜、快速、預制;要是賣得貴了,就得做到好吃、現做、費功夫。
但很多餐飲企業靠著中央廚房,實現了餐飲工業化的同時,卻并沒有讓客人享受到相對應的福利。雖然食材比不上當天現買的,成本也壓低了,但價格絲毫沒變。
當然,你要真能把預制菜賣上價格,那也是種本事,但前提是,你得公開透明,確保消費者是心甘情愿掏錢。
咱就拿老鄉雞舉個例子。老鄉雞也是搞預制菜的,但是人家不但價位合適,還標的明明白白,把選擇權交到消費者手里,反而為自己贏得稱贊。
消費者討厭的,從來不是預制菜。
而是這單買了不明不白。
來源:公眾號:差評 X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