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刷到過一個網名叫 " 蘇星顏 " 的外賣小哥。
他經常能做出抓人眼球的爆款內容,前段時間還上過熱搜。
8 月 5 日,他發了一條駭人聽聞的視頻,建議大家避雷 " 外賣店 " 的食物。
所謂的 " 外賣店 ",指的是那些只做外賣不做堂食的商家。
按照他的說法,這些店鋪由于不用招待堂食客,所以環境非常糟糕。
" 凍肉擺在又臟又亂的地上 " ……
" 老板用黑乎乎的手抹料 " ……
那場面那氣味,看了能讓人當場嘔出隔夜飯。
小蘇直言:
" 這種餐,我都不好意思往你手里送 "。
好多網友看了,紛紛痛罵外賣店不干人事。
" 別再點外賣了!"
他們堅信,外賣小哥說的只是冰山一角,外賣平臺上肯定都是那種又臟又亂的外賣店。
即便你是月薪三萬的高級白領,也無法躲過外賣店的圍獵。
就在千萬網友長吁短嘆的時候,事情反轉了。
原來,蘇星顏的爆料視頻是擺拍的。
外賣沒送幾單,雷同題材、聳人聽聞的短視頻倒是拍了一大堆。
同一套文案被好多人用過:
但他們傳遞給用戶的虛假信息和焦慮情緒,卻是難以消除的。
直到今天,謠言還在我的各種微信群里傳著,反倒是辟謠的帖子幾乎一次都沒出現。
我知道大家很容易為食品安全問題感到焦慮,可我們在焦慮之前,不妨先看看事實和數據。
首先,長輩們說的 " 外賣平臺上都是外賣店 ",這種刻板印象本身就是錯誤的。
我經常點外賣,個人感覺是,市面上根本沒有那么多純外賣店。
打開外賣 APP,很容易就會發現,頁面里既有知名的連鎖店,又有開在居民區的夫妻小店。就連駐滬辦餐廳、牛排館、日料店,現在都開了外賣業務。
一些人硬說:
" 外賣作坊泛濫成災啦 ";
" 外賣店無處不在啦 " ……
諸如此類的判斷并不靠譜,也不符合公眾的生活經驗。
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山西電視臺的報道顯示,全省有 59774 家外賣商戶,純外賣店只有 1393 家,占比不到 3%。
紅餐網的調研更全面,他們直接把目光投向全國,在多個城市對美團外賣上的商家進行走訪調研,發現:
外賣專營店在全國餐飲外賣經營商家中占比大約只有 5.78%,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平均來看美團平臺的情況符合 5% 左右的水平。
換句話說:出了高線城市,你想找家純外賣店,那都得踏破鐵鞋。
說白了,外賣專營店主要依托流量存活,而 18-45 歲的中青年人群是外賣消費的主力軍。
只有在人多,尤其是年輕人多的地方,外賣專營店才能開得下去。
一個老板要是跑到個沒啥人的 24 線小縣城區開外賣店,那就等于是把錢扔到水里去。
那些地方,人口本來就不多,外賣需求量天然地比不上大城市。
而且他們那里中青年人口基本會外出務工,留在本地的大多是老年人。
比起點外賣,老人們更青睞堂食或者自己做飯。
所以,純外賣店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根本沒有開的必要。
再說下一個問題:
只做外賣的店鋪,一定是污水橫流、見不得光的小作坊或者 " 惡心店 " 嗎?
答案是否定的。
你看,這是肯德基的外賣專營店:
這是 Shake Shack 的外賣專營店:
近年來,許多餐飲連鎖店也開始與美團合作專做外賣的品牌衛星店。比如太二酸菜魚、外婆家、海底撈、老鄉雞、全聚德、東來順等 800 多個頭部餐飲品牌,已經有超過 5500 家品牌衛星店。
所以,并不是說純外賣店就一定是垃圾店,仍然有許多講規矩的商家把自己的外賣店打理得干凈衛生、井井有條。
也就是說," 外賣店 " 其實有兩個邏輯常識:
第一是純外賣店的比例,在整個行業占比很低。5% 左右的比例,也就是說 20 家餐飲店里,才有 1 家。
第二是這 5% 的純外賣店,也并非就是 " 臟亂差 "。消費者焦慮的根源在于,外賣不如堂食店鋪有那么高的 " 可見性 "。包括現在也有很多大餐飲連鎖,也在嘗試這種外賣衛星店等新服務模式,這種品牌背書也能抵消一大部分疑慮。
這兩年常常看到媒體把只做外賣的商戶稱作 " 幽靈外賣 ",并且從少數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個例出發,渲染 " 幽靈外賣無處不在 "、" 每一家都很臟 "。
一家餐廳是否安全,不在于它有沒有堂食,而更取決于它證照是否齊全,廚房環境是否衛生,員工操作是否規范。
事實上,能堂食的店鋪也未必一定是安全的。
除非你去吃的店,里面裝的是開放式廚房,食客們可以看清食材和廚師的一舉一動。
否則,在看不見的地方,天知道會出現多么令人窒息的畫面。
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說是外賣專營店已經成為海外餐飲巨頭爭相追逐的新賽道。
對企業來說,開設純外賣店能夠縮小運營開支,更快地回本,所以漢堡王、肯德基、麥當勞等等大企業都在積極布局這條賽道。
到 2030 年,外賣專營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全球產業。
我們國內也一樣,美團、京東等等大廠都在努力探索這條賽道,搭建自己的外賣專營體系。
為了為了讓大家吃得更放心,美團的浣熊食堂給每家店鋪統一提供了明廚亮灶,商家在營業時間內會全過程實時上傳直播,實現切配、烹飪、打包、出餐全透明。
美團外賣 App 里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板塊,叫作 " 食安日記 "。它會記錄店內每天餐品加工、成品制作、午間巡檢、進貨清單等等信息,讓餐食的制作流程清晰可查。
我覺得平臺方做的這些工作很有意義。
民以食為天," 舌尖上的安全 " 容不得半點馬虎。不管是下館子,還是點外賣,都是如此。
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明廚亮灶是保障食品安全最務實,也最有效的辦法。
它提高了外賣餐飲 " 可信度 ",以透明來打消疑慮,也注定會讓那些沉迷烹調 " 惡心飯 " 的無良商家無所遁形。
久而久之,人們對于外賣行業那些負面的刻板印象也會被慢慢改寫。
來源:公眾號;雷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