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45:預制菜這事兒,時不時就來一波 " 流量狂歡 "。這幾年解讀過許多次,接受過很多訪談,也參加過一些研討會,總的感受就是:不同的人,對 " 預制菜 " 這三個字的理解千差萬別,但每個人都堅信自己的認知才是 " 正確的 " —— 痛罵或者辯護的人,其實是 " 自己以為的預制菜 ",跟別人心目中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食物。
關于 " 什么是預制菜 ",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如果你想要吃 " 鐵鍋燉大鵝 ",那么餐館可能有以下操作方式:
1、你去點了,餐館抓只鵝給你看,然后殺鵝,去毛清洗、剁塊、燉、上桌。
2、餐館提前殺鵝、去毛、清洗好,你點了之后拿出來剁開、燉、上桌。
3、餐館提前剁好,把調料包也準備好,你下單之后現燉,然后上桌。
4、餐館提前燉好,你下單之后,直接上桌。
5、餐館提前燉好,放在冰箱里冷藏 / 冷凍,你下單之后拿出來加熱、上桌。
6、餐館提前燉好,財采取現代滅菌和包裝工藝,可以常溫保存,你點了之后直接開袋上桌。
7、以上 2~6,都在中央廚房完成,然后送到門店使用。
8、以上 2~6,放到超市電商售賣,你可以買回家自己完成上桌步奏。
以上,1 是現制不會有異議,8.5 是預制,也不會有異議。
但其他情況算不算,政府相關部門、媒體、食品行業、資本投資人、消費者,就各有各的認知了。
比如此前社會接受度最高的那個團體標準里,2~8 全都算預制菜,其中 2(7.2、8.2)是 " 即配型預制菜 ",3(7.3、8.3)是 " 即烹型預制菜 ",4/5(7.4/5、8.5)是 " 即熱型預制菜 ",而 6(7.6、8.6)是 " 即食型預制菜 "。
而根據 2024 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上 2~7 都不是預制菜,8.2 和 8.6 也不算,8.4 不存在,只有 8.3 和 8.5 才算預制菜。
而你在討論 " 預制菜 " 的時候,所指的又是上面的哪些情況呢?
其實,在 " 預制菜 " 這個詞出現之前,以上這些方式就在社會上存在了多年,也沒有引發關注,知道新概念出現,加上一些預制菜的負面輿情(比如劣質料理包外賣),反對 " 預制菜 " 甚至成了一種 " 鍵盤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