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全球第二款量產上市的三折疊手機,依舊是華為。
初代 Mate XT 非凡大師的確給華為的折疊屏產品線增色不少,頂著 " 全球第一 " 的頭銜,不僅成為紅極一時的 " 電子茅臺 ",更是被路人傳唱的 " 賽博奏折 "。雷科技去年就拿著三折疊用了大半個月,當時我們認為,它作為第一代產品,最大的驚喜在于產品完成度上做到了十分成熟的水平。
但它也有一些小小的遺憾,比如缺少屬于三折的殺手級應用。大屏體驗確實首屈一指,但用起來卻和傳統的雙折疊沒有拉開顯著差異。
到了 2025 年,Mate XTs 非凡大師悄然上市,起售價比上代降了 2000 元,預裝 HarmonyOS 5.1,還多了 2 款可選配色,由此能看出,華為對于三折疊的產品定位做了些許微調,并且在嘗試將準入門檻往下壓。
這也印證了雷科技當時對未來華為三折疊的部分猜想——稀缺屬性慢慢消退,加價求購變成過去,Mate XTs 非凡大師正在變成一種相對理性的高端科技產品。
如果你不信,可以到華為的線下實體終端看看,第一代 Mate XT,華為門店大部分都鎖在柜子里展示,而 Mate XTs 非凡大師,大一點的官方門店基本都有 2 臺以上的展示機供體驗,明顯 " 接地氣 " 了許多。
帶著深度體驗大半個月的經驗,雷科技再次拿起華為 Mate XTs 非凡大師,雖說還是那個熟悉的三折疊,但短期接觸下來發現,Mate XTs 非凡大師已經是更成熟、更適合 " 過日子 " 的一代了。
之所以叫 Mate XTs 非凡大師,而不是叫 Mate XT2,雷科技認為是有原因的。
如果不是這次新增了白色和紫色兩種,大概無法一眼認出來這是最新款的三折疊。沒錯,嚴格來說 Mate XTs 非凡大師算是 Mate XT 非凡大師的 " 半代升級 ",主要目的是對上代的體驗進行補足。
首先最重要的改進就是鉸鏈的手感,初代 Mate XT 非凡大師,內折和外折兩個部分的鉸鏈,阻尼感并不是很一致,而且開合時也不太順暢,雖然實現了三折疊的形態,細節體驗缺失了點高級感。
而在 Mate XTs 非凡大師上,兩條鉸鏈的開合手感統一了,無論是慢速還是快速開合,兩條鉸鏈的質感相當不錯,阻尼感更好了,沒有那種 " 小點力掰不動,大點力掰太多 " 的怪異感。當然了,為了更好地固定屏幕,屏幕一角的磁吸裝飾件保留了下來。
對了,這一代三折疊支持了華為的 M-Pen3 手寫筆,平時有寫寫畫畫的需求,平坦的屏幕表面也有利于書寫體驗的提升,所以屏幕的平整度關系到整個書寫體驗的好壞。
其次,華為在很窄小的空間里,給 Mate XTs 非凡大師的充電口添加了一層注塑,可以避免長期盲插充電口導致的接口變形或磨損,視覺上也能讓細微之處看起來更精致。
平心而論,賦予了 "s" 名號的 Mate XT,細微之處的確有了另我意料之中但又有點出乎意料的改進。即便是起售價降低了 2000 元,這種高級感、精致感和體驗層面的細節補充,十分重要。
全球第一款量產三折疊誕生之初,雷科技之所以會說 " 驚艷 ",是因為它在一個前無古人的新產品形態當中,做到了盡可能成熟的體驗。
但,部分體驗只能算得上成熟,Mate XT 仍有值得打磨的地方。
上一次測試華為 Mate XT 非凡大師,我們用原裝的 66W 充電頭給它測試充電,展開狀態下從 1% 充至 100% 用時 78 分鐘。之所以充得不快,雷科技總結了兩個可能性:一個是充電策略設定,另一個則是散熱體系還沒跟上,Mate XTs 非凡大師應該是做了不小的升級。
這一次,雷科技依舊用包裝內附贈的 66W 充電頭,在室溫 24 ℃的辦公室,給 Mate XTs 非凡大師進行充電測試(激活 Turbo 快充模式)。
結果令我們有些意外,在展開狀態下,Mate XTs 非凡大師從 1% 充至 100% 用時約 49 分鐘,比上代快了近 30 分鐘,峰值功率約 54W,并且在涓流之前一直維持盡可能高的輸入功率。
實際上,它的電池容量和有線快充功率等面板參數和 Mate XT 非凡大師完全一致,能看出這次充電效率的提升相當顯著。
核心計算平臺,大家也能從手機系統的配置信息表,以及發布會 PPT 上了解到了,Mate XTs 非凡大師搭載的是最新的麒麟 9020。
感慨華為時隔多年再次將用了什么處理器放在 PPT 上說之外,出于好奇,我們用手上這臺 Mate XTs 非凡大師打了一會游戲。
是的,鴻蒙版的《原神》剛剛上線,這并不是通過卓易通轉譯過來的。用機內能開的最高畫質來體驗,我們的感受是,Mate XTs 非凡大師的確能夠帶動高幀率的極高畫質《原神》,發熱控制挺好,結合完全展開的大屏的視覺沖擊,暢玩還是沒有問題的。
另一個升級點則是影像,對比 Mate XT 非凡大師,Mate XTs 非凡大師的超廣角和主攝都換成了 RYYB,傳感器面積預計不變,保留了可變光圈等諸多特性,并且還加入了華為的紅楓原色鏡頭。
但 RYYB 帶來的感光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進光量比 RGGB 提升了 40%,這也就意味著,Mate XTs 非凡大師在夜景拍攝的場景占據了更多物理上的優勢。至于 RYYB 帶來的色偏,只管交給紅楓原色鏡頭。
夜空下,商場室外復雜的人造光源最能夠考驗手機影像系統對高光壓制、HDR 合成、感光、色彩還原等方面能力。Mate XTs 非凡大師在弱光場景中,突出的其實是色彩。
地面上剛下完雨留下的微濕、建筑表面等元素混在一起,還是復雜的弱光場景,Mate XTs 非凡大師處理起來并沒有什么很吃力的地方,不同元素之間,層次很明確,該暗的地方不會突出,該亮的地方也不會暴力壓制。
不同于其它手機注重通過銳化來提升清晰度,Mate XTs 非凡大師和華為近兩年的影像旗艦,在風格上差不多,都是盡可能地削弱銳化。
室內場景里,有紅楓原色鏡頭的助益,即便是被人造光源影響的食物顏色,也被 Mate XTs 非凡大師還原了出來。
更好玩的是,Pura 80 系列的那套個性化色卡搬到了 Mate XTs 非凡大師上。雷科技在 Pura 80 Ultra 評測上就說過,這并不是單一的濾鏡,在濾鏡之上,給予你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在色彩的 " 象限圖 " 上移動標點,獲得自己喜歡的顏色。
前面提到,雷科技對第一代 Mate XT 的印象是,硬件部分成熟得不像 " 第一代 ",軟件部分卻少了一些屬于三折疊的殺手級應用。彼時的 Mate XT 還在用 HarmonyOS 4.2 系統,它的各項功能體驗與傳統折疊屏沒有太多差異,更多是針對新形態做了部分適配。
到了這一代,華為的三折疊是什么定位,終于變得更加清晰了——口袋折疊 PC。
首先,華為把平板電腦上的能力 " 平移 " 到了 Mate XTs 非凡大師上,自由多窗需要完全展開態才能開啟,所有新打開的 App 都會以窗口化顯現,類似于電腦。
另外 PC 級的應用也能夠 " 上桌 ",在 Mate XTs 上擁有和 PC 一樣的視圖優化與適應觸屏的交互,我們試了一下某金融 App,從觀感上來說肯定要比移動端 App 單純的視圖放大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許多針對移動端的 App,功能上會有一定的妥協和缺失,生產效率不如 PC 端,這個時候 Mate XTs 可以直接兼容 PC 級應用,也就沒有生產效率的問題了。
要記得,一定要先完全展開機身,自由多窗和 PC 級應用才可以打開。
而 Mate XTs 非凡大師這次強調的還有一個三窗并行的特性,三個應用同時用,也可以根據需求對窗口的顯示比例進行調節,但目前有一部分 App 還不支持窗口縮放。
還有很多結三方 App 實現的移動辦公場景,雷科技來不及演示,總之,結合原生鴻蒙的應用生態,Mate XT 三折疊系列終于在這個節點,迎來了屬于它的殺手級應用。
至于 AI 方面的能力,華為 Mate XTs 非凡大師該有的都有,還多了一個小藝知識空間。比起這些,真正讓三折疊產品獲得新的身份的,并不是某個 App 或者某項功能,而是 PC 級應用和各種多窗口適配。
由此,華為 Mate XTs 非凡大師,很好地在平板電腦、大折疊、鴻蒙 PC 之間,取得了一個相當取巧的定位,口袋 PC 名副其實。
還記得初代 Mate XT 剛上市,搶購的、圍觀的人多到數不清。動輒加價數萬才能買到,Mate XT 創造了 " 電子茅臺 " 的又一個神話。
當時有的人唱衰三折疊,認為這只是借助 " 人無我有 " 的科技點打造出來的 " 奢侈品 "。溢價太高,門店的工作人員都要專門帶著手套來給路人演示,三折疊看起來就像是一種普通人難以接觸的神圣產物。
是三折疊 " 涼了 " 嗎?雷科技認為這樣的看法不正確,這正好說明,三折疊并不是奢侈品,它只是能夠帶來和手機、平板電腦、PC 等傳統品類都不一樣的體驗的 " 高端電子產品 "。
甚至說,在 Mate XTs 非凡大師身上,雷科技看到了三折疊產品的變化,無論是定位上的還是功能上的,華為的確在思考三折疊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并且在最新一代上賦予了更適合這一形態的軟件特性。
靠第一代產品吸足眼球,而這一代產品,華為選擇跟你講起了效率和實用性,完成了從 " 嘗鮮 " 到 " 常用 " 的轉身。在雷科技看來,競爭對手推出量產三折疊產品之前,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Mate XTs 非凡大師都已經形成了代際差距了。
9 月 5 日 -9 日,世界最大家電與消費電子展 IFA2025 在柏林盛大舉辦。
雷科技派出了史上最大規模海外報道團 " 雷科技 IFA25 報道團 " 飛赴柏林,對 IFA2025 進行現場、立體、一手報道。共輸出 40+ 內容,在雷科技 300 萬微信粉絲矩陣、1000 萬新媒體矩陣傳播,全網閱讀量 / 播放量預估超 500 萬。我們對 IFA2025 的報道,再一次得到了 DeepSeek 的 AI 認證 " 全網最強 "。
期待 26 年 1 月 CES,我們拉斯維加斯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