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精河 9 月 13 日電 ( 劉益伶 郎佳慧 )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大河沿子鎮的夏爾托熱村,有 15600 畝棉田。
近日,跟隨 " 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 " 集中采訪活動,記者走進這座種棉大村。地里的棉花已經進入吐絮期,還有 10 天左右,村民們就將迎來收獲的季節。
" 我們村 80% 的土地都在種棉花。" 夏爾托熱村黨支部書記董希林摘下一朵棉桃,介紹道:" 把棉花拉出來,如果像一條細細的線,這就是好棉花。"
夏爾托熱村是精河縣的老棉區,種棉歷史已有 40 余年。一到收獲季,就會有企業來村子里 " 搶購 " 優質棉花。這種棉花企業的相互競爭,提高了棉農的種植積極性,董希林說:" 老百姓就喜歡企業搶購,一搶購價格就上去了,所以大家就更想把棉花種好,把質量搞好。"
對于夏爾托熱村來說,提高棉花品質,關鍵在于品種選育、田間管理、科學施肥等。村里的種植大戶丁紅山管著 100 多畝地棉田,他說:" 每半個月,‘指導老師’就要來棉花地里看一次,提醒我們該用什么肥料,比例多少,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打藥。"
丁紅山口中的 " 指導老師 ",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推廣研究員們。
每周,研究員李文磊都會來村里兩三次。" 我們每半個月對全州的棉花做一次系統調查,每個鄉鎮至少調查三塊地。" 李文磊說:" 通過觀察棉花長勢,判斷生育進程是快還是慢,再給出針對性的措施,保證棉花保持在理想的生長狀態。"
專家走進棉田,給棉農量身定制種植方案;村子不斷引進新設備,讓機械化種植普及開來。有了技術和設備,種棉花更加輕松、高效。
丁紅山還記得:" 剛種棉花時,家里種 30 到 40 畝地,七八個人天天忙。現在不僅棉花品質越來越好,100 多畝地的采收只要十來個小時就能完成。" 如今,丁紅山的棉田每年畝產約 500 公斤,純收入可達 10 萬元左右。
機械化推動了棉田的規模化生產。" 在這種環境下,你不能只顧自己一塊地,大家要互相配合,才能把棉花種好。" 李文磊介紹,現在,這片棉田由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各民族群眾共同經營。
棉花是這座小城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丁紅山看來,種棉花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也是 " 生活的根本 "。各族群眾協作,讓棉田穩步增產,也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踏實。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