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談擎說 AI
何小鵬近期在羅永浩采訪中表示:" 在汽車這個行業里,中國的淘汰賽大概還有五年時間,沒有人已經拿到船票,包括特斯拉 "。
何小鵬這次對話,著實讓人意外,但又讓人感到情理之中。
這讓我想到了去年雷軍也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雷軍去年在談論未來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時說:" 新能源汽車跟互聯網企業一樣,最后會贏家通吃,全球最后可能只剩下 5 — 8 家 "。
何小鵬與雷軍的這番言論,絕非空穴來風。
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不斷重新洗牌,這兩年," 倒閉出場 " 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肉眼可見變多。
如果未來真如雷軍所言,只剩下 5 — 8 家品牌,未來哪幾家汽車廠商最有望殺出重圍?
特斯拉與比亞迪:老牌勢力用成本鑄就護城河?
其實我們可以跳出車圈爾虞我詐的競爭,用投資思維來看。
巴菲特幾十年來一直把 " 護城河 " 三個字掛在嘴邊,這既是巴菲特點石成金的秘訣,也可以是我們分析企業經營時可直接套用的通關密碼。
什么是護城河?
企業擁有著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優勢,能把競爭對手攬在自己的領地之外,形成自己的商業特權。
它可以是品牌優勢、是技術優勢等等,只要差異化足夠大、可持續時間足夠長,都算是護城河。
目前新能源行業之所以行業 " 內卷 " 到極致,主要原因就是行業護城河變低了。
比如小米本來就是個造手機的企業,短短幾年,卻能成功跨界,把一眾同行打得措手不及。
新造車勢力快速能進入市場,得益于中國供應鏈優勢太強大了,讓新勢力與舊勢力更加平等地站在起跑線上。
放在此前燃油車時代,小米萬萬不敢跨界造車的。
所以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到到最后,主要還是靠企業本身的護城河。
其中特斯拉與比亞迪成名已久,屬于新能源汽車中的老牌勢力,它們能屹立至今,肯定早已鑄就好了護城河。
首先看特斯拉,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值最高的公司,如今的新能源汽車霸主。
它有幾大特征:一是有著技術優勢,FSD 技術領先于同行。二是有著成本優勢。三是有著品牌效應和馬斯克這個超級創始人。
不過特斯拉雖然技術領先,但該技術優勢不能保證特斯拉安穩渡過行業內卷期。
什么情況下技術才能成為企業護城河?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來講—光刻機。
明擺在哪里,沒有個十年、二十年,其他公司復刻不了。
而特斯拉的 FSD 很明顯沒到這個級別,智能駕駛未來大勢所趨,各個車企廠商都在你追我趕,特斯拉是在領先,但中國品牌也在奮起直追,像小鵬 XNGP 與華為 ADS 在紛繁城市路況中的實際表現,已經非常亮眼。
特斯拉的技術領先水平更像是大模型,說不定就會出現 DeepSeek 來顛覆,差異化可持續性存疑。
當然,特斯拉技術不能當作護城河,其他車廠引以為豪的各種技術優勢也不能當作護城河,如今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先更像是一個加分項,所謂的遙遙領先也只是一時的。
要說特斯拉目前最大的護城河,其實是" 成本控制 + 超級創始人 + 品牌效應 "。
特斯拉利用垂直供應鏈把技術降本的紅利直接變成了價格武器,像 2023 年 Model Y 的生產成本比 2020 年整整低了三成,隨時能把降價空間甩出來,這也是特斯拉主動迎接價格戰的底氣。
這一招對仍在虧損的蔚來們來說幾乎是 " 致命打擊 "。
即便特斯拉的成本濃縮程度不及比亞迪,但它依舊留有余地——銷量越大,對供應鏈的議價權越強,成本再被進一步攤薄,降價—放量—再降價的正循環就這樣滾雪球般放大,讓它在內卷中始終握有主動權。
其次,馬斯克本人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更不用多說了,不少人以雷軍為偶像,而雷軍則以馬斯克為楷模,曾直言 " 馬斯克做的事我們想都不敢想。
且雷軍已經證明了如今新能源汽車競爭,拼得不一定是產品,還是創始人。
如今我們也能看到更多的汽車創始人及高管從幕后走到臺前,像余承東以及長城汽車的魏建軍等。
只能說馬斯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比雷軍還大。
而且特斯拉本身曾作為世界第一市值公司,名頭也不是國內新能源汽車能比得,品牌效應更強。
所以,按照雷軍說的未來只存在 5 — 8 家新能源汽車品牌,那特斯拉基本上算是內定了。
再來看比亞迪,比亞迪一直是價格戰之王,在這一點,比特斯拉還猛。
為何比亞迪這么強?
主要靠得是 " 供應鏈優勢 + 規模效應 "。
根據天眼查 APP 顯示,比亞迪控股的密密麻麻供應鏈子公司鋪滿幾屏。
好處也顯而易見——所有環節都在自家口袋里,成本被壓到最低。
再加上比亞迪全球新能源銷冠身份,采購原材料時,議價能力強得更是可怕。
憑借最大生產規模與銷售規模優勢,比亞迪把成本拉到了行業最低點。
如果說行業內卷,那比亞迪就是名副其實的 " 卷王 "。
今年比亞迪更是把智駕普及到新能源汽車下沉市場。
如果說中國新能源為何發展這么快,比亞迪絕對是貢獻最大者。
2024 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占率達到了 33.2%,意味著每賣出三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掛著比亞迪車標。
不過比亞迪的 " 成本 " 護城河也不是沒有 bug,那就是資產太重了。
維持這么多重資產,每天需要投入天文數字維持運轉。
而且比亞迪之所以這么強,主要由于它掌握著刀片電池及 DM — i 混動技術。
整個生產體系都是圍繞這些技術建立的。
可萬一,那天固態電池技術成熟了,或則有其它技術出現,那么它花得這么多錢豈不是成為落后產能了?
而且比亞迪規模上去了,品牌優勢就下滑了。
比亞迪的基本盤在 7 — 20 萬的車輛價格,再往上,50 萬以內銷量比較好的就屬騰勢品牌了,其它的產品力都表現得平平無奇。
所以比亞迪護城河很強,但根基上存在著一定變數。
不難發現,老牌勢力都有著規模與成本來做護城河,這讓他們在新能源汽車大戰中掌握主動權,相比著,新勢力就有著巧勁了。
新能源后起之秀:護城河打造各有不同?
新勢力中,主要講華為、小米、蔚小理這幾家。
其中華為與小米相似,手機行業中交手已經 N 多年了,如今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個輕資產運營,一個重資產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雖然聲稱不造車,但也只是不造車。
問界能賣這么好,車主們肯定不是奔著賽力斯的名號去的。
華為這種只提供技術賦能的 " 如造車 " 模式,筆者覺得這是產能過剩下較為理想的模式。
如今大家都知道車廠的日子不好過,未來不好過的日子還有多久?
按照何小鵬的說法至少五年以上。
華為選擇輕資產運營模式,倒是不用過這種苦日子,甚至顯得如魚得水。
既不用斥巨資建廠造車、重資產運營,也避免了與所有車企為敵。
很多人說,華為要做燃油車中的博世。
其實我覺得華為更像是早期的電商平臺,由于小商小販多了,才需要淘寶、天貓這種輕資產的電商。
也正因為重資產的車企多了,智能化需求龐大了,才給予了華為以技術賦能為核心的輕資產運營空間。
淘寶們雖然不用賣貨,但對于賣貨有著更大的話語權;華為也不用造車,但對車廠的話語權也在變大。
同時華為這種技術優勢是完全能轉化成護城河的。
像給予傳統汽車進行 ICT 等技術賦能,是不是更應該由國內企業來完成?
在這方面,國內又有多少能趕得上華為的?
在技術信任上,也沒哪幾家敢說超越華為?
華為看似在幫助車廠造好車,實質上是用技術重新定義汽車。
美中不足的是,輕資產運營存在著反水隱患,許多車廠并不想讓華為在產品上掌握太多話語權,華為與合作方之間也很難不能沒有矛盾。
不過我覺得問題不大。
2021 年,上汽董事長稱不會接受華為自動駕駛,不能接受 " 華為是靈魂、上汽是軀體 "。
但如今上汽還是接受了,華為這兩天與上汽合作推出了尚界。
去年比亞迪首次把上汽拉下銷量王座,面對生存壓力,上汽最終只能轉身擁抱華為——這正是華為在新能源賽道上護城河體現:當它成為傳統巨頭 " 續命 " 的不多選擇時,壁壘就已高到對手無法繞過。
再來看小米,作為華為的老對手,雷軍的 " 梭哈 " 藝術更是巧妙。
小米 YU7 18 小時鎖單 24 萬臺,創下中國汽車史上一個奇跡。
起初大家以為雷軍說 " 汽車越來越像智能手機 " 只是一句玩笑話。
但當雷軍把智能手機的打法放到汽車行業時,友商們徹底傻眼了,賣白菜尚且賣不出這種感覺。
一些人都在說小米能賣這么好,主要靠營銷。
但我想說沒這么簡單。
首先,雷軍把手機干到全球前幾,既有著營銷成分,也離不開真刀真槍的產品力——缺了后者,誰也休想單憑嘴炮把任何商品賣成世界冠軍。
所以雷軍本質上是一個超級產品經理,既能把控產品,也能把營銷做到讓人望而卻步。
只是恐怖的銷量掩蓋了大家對雷軍質量把控的理解。
大家之所以搶購小米 YU 7,本質上是一場 " 手機信任 " 的遷移:大家把對雷軍及小米手機多年積累的好感,交付給了雷軍與小米。
商業很多時候就是信任交易,要不然哪來得這么多金融衍生品?
胖東來開超市賣的好,賣的只是產品嗎?
賣的也是信任。
小米能把用戶信任做到這種程度,實質上已經是品牌護城河的體現。
所以小米還是很有可能走進決賽圈的,前提是產品不會出現大的翻車。
不過我還是挺相信雷軍對小米汽車能夠做出完美的 " 信任交割 "。
雷軍跨界造車,沒有另起爐灶,反而打得是小米的招牌。
也足以見雷軍對自己、對產品、對小米及米粉的信任。
所以小米汽車的護城河本質上就是 " 超級創始人 + 小米生態 "。
不信你可以寒暑假去商場的小米之家看看,小米之家已經成為了小米網吧,這些在小米里玩游戲的孩子,未來很可能就是小米汽車的車主。
僅憑品牌認知培養這一點,許多車企都只能望洋興嘆。
最后說蔚小理三家,作為造車新勢力中的老勢力,三者各有千秋,又有相同點。
蔚來起初想靠 " 換電 + 高端服務 " 把補能和用戶體驗做成閉環;小鵬想把全棧自研的智能駕駛變成技術壁壘;理想則想用增程路線 + 家庭場景定義 + 極致供應鏈效率,把 " 奶爸神車 " 做成別人抄不來的爆款邏輯。
結果蔚來如今被迫走上來降價路線,ES8 降價背刺老車主,李斌也只能無奈喊話:" 如果蔚來維持高價,將難競爭 "。
主要是蔚來換電成本高,而且隨著快充技術進步,換電的優勢也越來越小。
并且所謂的高端服務,維持成本高,同時競爭對手不是不能復制,像 " 鴻蒙大食堂 " 也是一種相對較低成本的高端服務。
蔚來想要打造的護城河,并未真正形成,替代性太強了。
而理想的增程路線有著窗口期,隨著純電續航和充電設施一旦跨過臨界點,理想就會背水一戰做純電;而 " 冰箱彩電大沙發 " 固然精準戳中當下家庭需求,但好產品不等于護城河——市場口味瞬息萬變,理想能否次次把沙發搬到用戶心坎上,這仍是未知數。
好的護城河理應是讓企業不得不賺錢,像小米,憑借品牌號召就有人買單。
理想在打造爆品上,需要每次盡心盡力,并不容易。
最近的理想 i8 與乘龍卡車對撞事件,就是對理想一次警示。
小鵬主要是在技術上有優勢,但正如前文說特斯拉,車廠的技術領先不能被當作護城河,只能是加分項。
小鵬全棧智駕 = 全棧燒錢,而智駕領先≠銷量領先。
華為也做智駕,特斯拉也做智駕,小鵬的領先能把二者拉開差距形成護城河嗎?
華為能把技術當作護城河,那是因為在國內 ICT 上絕對領先。
而要把智駕領先轉化為銷量領先的前提,就是小鵬把技術信任做到華為這種水平。
不過這難度并不小。
整體講,蔚小理們都有著自己的技術優勢,有著自己的發展路線,只是護城河還沒完全長出來。
雖然已經不算是多年輕的勢力了,但相比著特斯拉、華為、小米的品牌號召力還是年輕了一些。
不過造車也沒有捷徑可走,未來還很長,變數也很大,未來的前五名新能源造車勢力還不一定花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