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多人被 " 絲瓜湯 " 戳中?
因為它指向的是一種典型的家庭溝通模式。父母習慣以 " 養生式 " 語言來解釋矛盾,所有情感、沖突和結構性問題,都被簡化為身體上的小毛病,然后再用食補來解決。
這種模式的荒謬,正是笑點所在。但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代際關系的緊繃。父母的關心是以飲食、健康的名義出現的,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緒與需求。于是," 絲瓜湯 " 成了家長愛與管教交織的具象化表達。
作者 | Fleming
編輯 | 程遲
題圖 | @累子
如果網絡梗有奧斯卡,我宣布 " 絲瓜湯家族 " 已經預定了最佳影片 / 導演 / 剪輯 / 女主 / 男主 / 女配 / 男配。
" 你這么兇是因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
" 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 絲瓜絲瓜絲瓜湯。"
……
相信你這段時間在互聯網里已經不經意間喝下了幾口絲瓜湯。
" 絲瓜湯 " 本來只是再尋常不過的一道家常菜??勺罱?,它卻意外地成了一個網絡熱梗。起初,博主 @累子拍的一系列絲瓜湯段子,是為了用幽默的方式展示一些中式家庭里溝通的現狀,但圍繞絲瓜湯卻傳達出一種 " 精妙 " 的家庭氛圍,經歷過的人都能一秒共情其中的無奈和壓抑。
最經典的莫過于在雙方爭執過程中說 " 肝火旺喝絲瓜湯降火氣 " 這種把結果歸結于是對方身體有毛病的操作。此后,由于各種 " 絲瓜湯文學 " 語錄過于 " 實用 ",被網友開始各種二創整活,使得該梗也隨之爆火出圈。
是的,絲瓜湯可以代指一切
讓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絲瓜湯宇宙的經典語錄。當你面對一碗絲瓜湯皺眉時,長輩們的連擊技能瞬間釋放:
" 這絲瓜老了 " → " 你也老大不小了 " → " 該找對象了 " → " 要不去考個公吧 " → "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 " → " 肝火旺,多喝絲瓜湯降火氣 "。
短短幾十秒,從一根絲瓜繞到人生規劃,然后起承轉
合落點到手機上,最后不忘初心,用一碗絲瓜湯有力收束全文。有力的程度堪比《三體》里二向箔的降維打擊。
這套連招的精髓在于無縫切換,每一口湯都承載著祖上留下的古老智慧,每一次反駁都會被解讀為 " 不懂事 ",每一次拒絕都是對祖宗的背叛——最終,你會發現自己面對的不是一碗湯,而是一整套價值體系,一整套不容挑戰的秩序。
在大多數情況下,長輩們不會直接說 " 我要你按照我的意思來辦 ",而是說 "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最普通的控制欲也因此穿上愛的外衣。
" 家里人一直說葡萄吃了好,逼著我吃,但我吃了嘴麻麻的。后面了解到是有些過敏,和家里人說了,以為不會再強迫我吃了,但我媽還是會突然塞一顆葡萄到我嘴里,或者一直買不同品種的葡萄要我吃。"
" 他們說在關心我,但是感覺不是真正的關心。我和我媽出去,她一直叫我喝水。但是外面很難找廁所,我就不想喝水。后面我想上廁所,急著找廁所,結果她一邊走一邊叫我喝點水。"
" 從小到大我就不吃香菜,但我家人愛吃,每次放香菜就說為我炒的,美名其曰給你放了你最愛吃的香菜對身體好,我不吃就說辛辛苦苦給我做的飯不吃,說我現在脾氣怎么這么大,小時候不是這樣的。關鍵是我從小就是不吃香菜的,我都 30 了她還認為我愛吃香菜。"
這些場景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恭喜你,用一句調侃的話來說,你已經有了 " 東亞小孩認證 "。在這個認證體系里,大部分時間里,你的個人喜好不被信任,你的身體反應可以被質疑,你的選擇需要被修正。
長輩們有一套完整的邏輯:你不喜歡吃某樣東西?那是因為你沒有認真品嘗。你對某樣東西過敏?那是因為你體質太弱,需要 " 慢慢適應 "。
畢竟 "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 等你當了父母就知道了 "。
" 你就是肝火太旺了,喝點絲瓜湯降火氣 " 似乎是萬能公式。無論什么爭論,只要搬出這句話,瞬間就能將理性討論轉化為醫學診斷。這種神奇的轉換能力,讓多少哲學家為之汗顏。
它完美地避開了所有需要理性分析的環節,直接將問題定位為 " 你身體有病 "。既然是病,那就需要治療;既然需要治療,那就得聽醫生(也就是家長)的話。
然后網友活學活用,開始把絲瓜湯梗臺詞大范圍搬運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遇到吵架先倒吸一口涼氣;
被別人反駁就說 " 那你錯了 ";
遇到別人發脾氣就說 " 你這么兇干嘛 "。
無論對方說什么都可以回復—— " 你就是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
絲瓜湯好喝的秘訣是什么?
絲瓜湯梗,
也是一種 " 代際創傷傳遞 ",在 @累子新演繹的小劇場中,三句話離不開讓大家喝絲瓜湯的 " 絲瓜湯老奶 " 也逃不過父親托夢時叮囑她多吃 " 佛手瓜 "。
也有網友替長輩們辯護:" 我能理解原視頻想表達什么,我也不討厭這個梗。只是長輩這輩人,可能一輩子就待在小地方,沒什么話題可聊,只能反復說孩子的事。你會覺得煩,但他們也是真的不知道還能聊什么。"
這段話里,帶著一點理解,也帶著一點無奈。
很多時候,長輩重復的話題、沒完沒了的叮囑,并不是出于惡意。他們聊不來社會熱點,也沒法理解年輕人的精神困境,只好用最熟悉的語言,比如 " 絲瓜湯 "" 多穿點 "" 少玩手機 " 來維持對話。
可是這種有限的表達,落在孩子身上,往往變成壓抑和誤解。兩代人都想靠近對方,卻在各自的語言系統里鬼打墻,長輩覺得年輕人不知好歹,而年輕人覺得長輩不講道理。
" 絲瓜湯文學 " 的爆火,本質上是一次大型集體療愈現場。當無數網友發現,原來全天下的爸媽都有同樣的臺詞本,那種 "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 的感覺瞬間涌上心頭。
怪不得有人說,當我每次想家了,我就看看絲瓜湯視頻——沒錯,它確實是童年的味道。
長久以來,許多年輕人都以為這種家庭模式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我真的不夠懂事?但當這些經歷被集體討論,然后解構,大家才意識到這不是個人問題。
" 剛開始看還不太上頭,看多了真的覺得很幽默,有一種代際傷痛被看見的感覺,一直都覺得被看見是傷痛被療愈的開始。"
網友們通過段子和表情包,將那些曾經不敢質疑的權威話語變成了可以調侃的對象。其實,當你能夠嘲笑某種權威時,你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它的控制。
互聯網總能把沉重的經驗轉化為輕松的表達,但我們真的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我們總談論父母如何愛小孩,但真正的愛應該是尊重對方的選擇權,而不是一味否定對方的體驗,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當 " 愛 " 成為控制的工具時,它就已經不再是愛了。
但最重要的是,雙方都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要做。家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權威和服從。
絲瓜湯好喝的秘訣就是,讓絲瓜湯回歸絲瓜湯?;蛟S有一天,當我們坐在餐桌前,面對一碗絲瓜湯時,它真的只是一碗絲瓜湯。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口味偏好而感到內疚,也沒有人會因為對方的選擇而感到被冒犯。
直到那一天到來之前,或許我們可以繼續用幽默來化解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用堅持來捍衛那些應有的權利。畢竟,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每個人都有選擇不喝絲瓜湯 / 苦瓜湯 / 南瓜湯的自由。
最后,秋天快到了,可以建議餐桌上準備點窩瓜了。
為什么呢?因為窩瓜有一點點暖胃。
校對:遇見;排版: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