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常識總以為不必多說,大家都懂,多聊半句,就啰嗦了。
可沒想到還是要一句句辯解。
上周五的時候發了一篇推送,聊一部新劇,內容是基于該劇前 6 集的內容表達了我的失望,可隨之而來也收到了不少粉絲的批評,大致的意思是,我不該只看了 6 集就發言,這么快寫稿只是在蹭熱度云云。
6 集很短嗎?
未必。
我想,說到底只是因為沒有夸它罷了,如果你不夸這部劇,那么不單是 6 集,你就是看到 20 集,看完 39 集,都會被粉絲質疑沒有發言權,是蹭流量的熱度。
哪怕,我都沒在推送里寫上演員的名字。
不過這也是個契機。
鑒于我最近在復習一些老劇,而不出意外的是,這些老劇都有著一些非常精彩的開局,哪怕用 " 一集封神 " 來形容也不為過的那種。
于是今天,我們借著這些老劇,來聊聊——
為什么我們對一部劇的前幾集那么看重,甚至覺得它很可能代表著這部劇的最高水平?
以及,為什么開場就決定了一部劇的生死?
徐浩峰最近出了本書,聊《紅樓夢》。
在一開篇,他就提出了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那就是脂硯齋的那句批語," 回風舞雪 "。
徐導說,這是《紅樓夢》的敘事技巧。
什么意思?
其實也就是在結構上玩花樣,將前面的事放到后面說,將后面的事放在前面說,通過留白與保留關鍵信息吊起讀者的胃口,讓讀者更有參與感。
比如說,開場說石頭投胎,投到誰家這個信息是讀者最想知道的。
可書中答," 你且莫問,日后自然知道的。"
然后呢?
曹雪芹宕開一筆寫甄士隱資助賈雨村趕考,故事雖也吸引人,可讀者那個 " 投胎 " 的心一直是懸著的,直到第二回,才在交代各大家族的細節里提到一句:賈家有個少年。
這下似乎是和石頭投胎的時間對上了。
可曹雪芹還是沒有寫下去。
而是到了第三回,賈寶玉出場,讀者看到他脖子上的那塊玉,才真正確定這便是那個投胎的石頭了。
徐浩峰說,使用這樣吊觀眾胃口手段的原因也很簡單——
當年觀眾看戲也好聽書也罷,一開始就得留住觀眾,如果順著講,便容易把故事講得無趣,掉了觀眾的興趣,如果復雜了講,又容易讓觀眾厭煩,失了耐心。
所以開篇怎么寫,怎么留住觀眾,這個技巧很重要。
哪怕是曹雪芹,也得想辦法。
當然,也確實有不管不顧的,尤其是在娛樂不發達的年代,你買來一本小說,可能看了開頭覺得并不好看,可想著買都買了,也就硬著頭皮看下去了,這樣的體驗常有發生。
可隨著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這樣的事情便越來越少了。
甚至于到電視劇時代,開局好不好,往往就決定了它的生死。
回頭想想,那些被腰斬的劇還少嗎?
就拿那些耳熟能詳的來說——
1978 年,由徐克、譚家明、冼杞然、林德祿、沈月明等人導演百集大劇《名流情史》開播,當年的勢頭極大,可是呢,播出的反響并不佳,只播了三分之一電視臺便資金短缺,結業了。
還記得曾經有一本叫做《美劇編劇入門》的書嗎?作者在里面寫了他那些年參加各種美劇制作的經歷,提到了當年我不曾了解的一個節點——
試播季。
什么是試播季?
其實是一個編劇在經歷了提案、建組、寫首集劇本之后的一個正式制作狀態了,是在那年的二到四月,電視臺會把已經拍完的首集內容拿到諸如賭城之類的地方播放,根據隨機觀眾的反饋來決定這個項目是繼續推進下去,還是重新剪輯,甚至于直接腰斬。
作者說," 喬治克魯尼在《急診室的春天》前,曾經演過 15 部失敗的試播集 "。
換句話說,試播集基本上就代表了全劇一個極高的水準。
是其能不能拍下去的關鍵。
如果這首集都吸引不了人,那就沒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
你問我為什么說 " 開局定生死 "?為什么會覺得一部劇的開場,極大可能是它最高的水平?
其實只是因為長久以來,這就是一條行業常識。
挑戰常識的當然也有。
但對于一些擺明了追求最大程度大眾化的劇集來說," 反常識 " 的概率實在微乎其微。
基本上,開局是什么樣,最終也只能是什么樣。
甚至,只會更差,很難更好。
好,常識啰嗦完,正片開始——
但凡你看過一些好劇,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佳作,都有一個極其精彩的開場。
有的甚至不需要 6 集,一集就能 " 封神 "。
比如說,《大明王朝》。
我前段時間重看《大明王朝》,發現這部劇首集的劇本寫得相當厲害,主線故事都沒展開,但已經鋪下了一個相當扎實的世界觀,以及把每個出場的角色都刻畫得極其精細。
它的第一集說了什么?
一個是背景,大明朝氣候反常,一年無雪,有人說這是因為上下貪腐,被嘉靖斬首。
一個是事件,御前財政會議召開,清流和嚴嵩兩黨對峙。
可就是這么個幾乎是常規的設計,被寫出了花。
單純從節奏上來看,它便可稱為一部杰作——
開局就是杖斃。
不細說,單從幾句對話,兩分鐘之內,一場 " 大案要案 " 便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是這個指責朝廷貪墨的周云逸會不會被真的殺掉。
一是會不會一直不下雪。
前者很快就讓觀眾 " 死了心 ",劇情立刻呈現了周云逸被打死的過程,沒有一句廢話,干凈利落。
編劇在最后一刻背離觀眾的期待,居然讓紫禁城下起雪來了。
人們歡呼,皇上還是有德啊。
并不是。
因為編劇顯然并不滿足于 " 靴子落地 " 的設計,他在下雪的過程中,又刻畫了馮保禁止所有人出聲,親自去向皇上報祥瑞,并且被他的 " 干爹 " 發覺,引出了宦官內部各種勢力的暗斗。
而觀眾如此過山車的心態起伏,從單一事件,到暗潮涌動露出一角,導演僅僅花了 7 分鐘。
節奏做得非常好。
而后來的御前財政會議,從一開場,就把各種勢力交代了清楚。
可以說是 " 寫人 " 的教科書——
宮里的總管呂芳親自迎接嚴嵩。
這里一方面表達了呂芳的人物性格與嚴嵩在朝廷里的地位非同小可,另一方面又在暗示,這場會議嚴嵩的態度將決定了它的走向。
他們的談話也并非單純閑聊。
呂芳向嚴嵩祝賀——
這場雪下了以后
您老去年八十
今年該是七十九了
嚴嵩答——
雪是好雪
要是下的都是銀子
我也就不用再操這份心
可以告老還鄉了
呂芳立刻打哈哈——
不會不會
您老還得再伺候皇上二十年呢
光是兩人一問一答嗎?
不止。
你看鏡頭同時也給到了其他人,給出了他們不同的反應。
比如張居正。
在整個過程中一臉嚴肅,表明了他對這些人的不滿。
一個剛直的性格見了雛形。
他聽到呂芳的話,自顧自地說——
要是再干二十年
還不讓人恨死了
而緊接著,呂芳則再次說話。
他扣回了劇集一開場周云逸之死,以及天降大雪事,然后提到了皇上的心情," 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 ——
虧空上的事
能過去我們就盡量過去
今年再想別的辦法
你看,這還不到 10 分鐘。
我們作為觀眾,就迅速明白了事件的緣起、朝廷的勢力斗爭,以及這個故事的核心。
而且整個過程張弛有道。
而接下來呢?
鑒于這篇文章并不想分析完整個第一集的劇情安排(不然就太長了),我只想說,光是財政會議的那場爭吵,不管是你站在清流的視角,還是嚴世藩或者嚴嵩的視角(這兩個視角還不同),甚至呂芳的視角、嘉靖的視角,你都能看到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的策略與應對。
讓人回味無窮。
這么說似乎也有道理。
不過呢,我倒是更想說,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有沒有意識去做是另一回事。
有些流水線作品之所以趕客,在于他們甚至沒那個意識。
普通觀眾很難堅持下去。
恰巧,我最近在看《大明王朝》的同時,也瞄過幾眼一部情景喜劇。
《武林外傳》。
這部劇是在資金異常短缺的情況下拍攝的,而且主打段子,在劇作上總不會有那么講究了吧?
恰恰相反。
雖然《武林外傳》有著很多粗糙的場景,但它的劇本,卻沒掉鏈子。
它同樣很有想法。
還是舉第一集的例子,《武林外傳》的第一集說了什么?
郭芙蓉行俠仗義不成,留在同福客棧打工。
和《大明王朝》一樣,劇集一開始就給了一個帶有懸念的戲劇沖突,邢捕頭從同福客棧撤出,通過對話交代了雌雄雙煞的危險與殘忍。
原來雌雄雙煞是兩個女的,原來雌雄雙煞以為自己是在行俠仗義。
既制造了笑料。
又把郭芙蓉這個千金大小姐試圖行走江湖的窘態刻畫了出來。
你看此時客棧內,但眾人以為雌雄雙煞來了的 " 逃竄 " 鏡頭——
李大嘴迅速躲到了桌子下面。
更不用說,緊接著一眾人互相推諉,實則交代身份的設計了。
《武林外傳》的這個開場戲,一邊推進了劇情,給觀眾制造了雌雄雙煞要 " 打劫 " 同福客棧的懸念。
一邊又通過錯位的笑點,塑造出郭芙蓉的人設。
甚至同時,還簡單地交代出同福客棧一眾人的性格。
而這個過程,劇集也僅僅花了 8 分鐘而已。
接下來呢?
《武林外傳》的特點就是從不拖拖拉拉,它總是會很直接地就進入正題——
郭芙蓉夜探 " 黑店 "。
作為觀眾,我們此時已經知道了這其實只是個誤會,那么編劇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怎么處理才不會讓觀眾有重復之感?
他的做法是,通過控制節奏逐步揭曉謎底,以制造出一個個反轉。
快速,而利落。
第 10 分鐘,郭芙蓉進店。
佟湘玉以為她不是雌雄雙煞,邀請其駐店,制造了關于信息差的懸念(會不會因誤會造成悲劇)。
而剩下的內容呢?
更豐富——
包括了郭芙蓉如何明白自己好心干壞事,如何與佟湘玉交心,如何留在了同福客棧,如何被佟湘玉算計,如何一次次逃跑,如何最終改變自己等等。
而且別忘了,這是部喜劇。
它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必然需要用極大的篇幅用作笑點的鋪墊與呈現。
在如此情況下,它尚能保持這樣的節奏。
或許就足以證明,至少編導在第一集上花費了大量的功夫。
也正是因為第一集的優秀。
才會有更多的觀眾,能夠提起興趣看下去,逐步地靠近它的內核。
畢竟第一觀感很重要。
電視劇如此,電影,也是如此。
當然,最后我還是得說一句,這里的規則只對路人生效,粉絲是無所謂的。
不過說到這里,我倒是想起了一套經典話術。
那就是粉絲們常常 " 規勸 " ——
" 熬過多少集就好了 "。
真的會好嗎?
如果你了解編劇寫作的思路就會發現,如果不是拍攝過程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意外,或者外力干涉,那么開局一團漿糊,最后 " 逆轉勝 " 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甚至于,我們都知道 " 一葉知秋 " 這個詞。
也就是說,如果最重要的前幾集里我們都能看到某個方面比較大的問題,那么,它接下來的問題只能會更多更 " 豐富 ",而不可能更少,就像如果你在家里看見一只蟑螂,那蟑螂的數量肯定不止是一只,而是一窩。
好的創作人,是對自己的作品有要求的。
他們不可能拍出了部自己覺得很牛逼的作品,但卻無視前幾集的糟糕。
這樣的心態,沒法解釋。
甚至于我們退一步說,即便我們對一部作品抱有善意,可以無限制地寬容下去,看完兩集看四集,看完五集看十集,看完了一半都覺得爛到發指,卻依然希望最后一集可以支棱起來 …… 這對創作者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就像王晶對于他拍攝的那些網大沾沾自喜,只是因為它們賺錢了一樣,國產劇的創作者在數據火爆、粉絲追捧的氛圍下又如何不會迷失自己呢?
我們都是普通人,禁不起過度的、不切實際的贊美。
或許長此以往。
我們最終能看到的,只能是那些爛劇本成為了新的創作標準,那些爛劇成為了新的觀眾底線。
所有人都如溫水煮青蛙般。
最終失去的,是對 " 好作品 " 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