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開始前,小雷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啊:在你家里,有哪些東西是帶屏幕的?
我想想,比較常見的手機、電視、電腦就先不說了,大多數人家里的智能音箱、家庭中控基本也都帶著一塊屏幕,這些年的消費電子新品,總讓人感覺生活中自帶屏幕的東西越來越多。
最夸張的是,現在內存條也開始帶屏幕了,就像下面這個樣子:
近日,存儲廠商全何(V-Color)發布了全球首款集成 OLED 顯示屏的 DDR5 內存條—— XFinity+,這款產品此前已經在今年 5 月的 ComputeX 臺北電腦展上首次亮相,所以可能有部分用戶已經聽說過它的存在,官方稱計劃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上市,目前價格暫未公布。
從各路媒體和博主的反應來看,這款產品的問世,確實是沒有多少人能想到的,但是比起簡單的抵制或排斥,其實更多人只是抱有著一種 " 疑問 "。
問題很簡單,一塊嵌在內存條上的屏幕,它到底能有什么作用呢?
事實上,在給核心零部件加屏幕這件事上,內存廠商算是 " 后知后覺 " 了。
不開玩笑,我現在還記得幾年前,當第一批帶屏幕的 AIO 水冷頭出現時,大家是如何嘲笑它 " 光污染 "、" 不務正業 " 的。
然而現在你們都看到了,DIY 玩家關注的大部分硬件,例如機箱、主板、顯卡、散熱器、風扇、電源都已經推出搭載顯示屏的型號,一股 " 萬物皆可帶屏 " 的風潮,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整個硬件圈。
還是老樣子,我們先來看看這塊內存條究竟有什么本事。
針對 Intel 平臺,這款產品支持 DDR5-8200 至 DDR5-9066 速率,CL 延遲在 38 至 42 之間,其中專供酷睿 Ultra 200S 系列的版本可以做到穩定 CL40,并為需求不同的用戶提供了 32GB、48GB 與 64GB 三種容量可選。
至于 AMD 平臺,因為內存超頻方式不同,只有 48GB 容量的版本能達到 DDR5-9000(CL42)的速率,好消息是,全何還將提供低時序版本 DDR5-6000,CL 延遲在 26 至 30 之間,但容量固定為 32GB。
這性能,妥妥的第一梯隊。
真正的殺手锏,是它散熱馬甲上那塊小小的 OLED 屏幕。與那些需要額外接線的 " 魔改 " 方案不同,該產品與技嘉進行了深入合作,其 OLED 顯示屏完全由內存插槽供電,無需任何外部連接,真正做到了一體化。
開機后,這塊屏幕可以實時顯示六大核心參數:內存配置(Intel XMP/AMD EXPO)、容量、頻率、時序、電壓和溫度。
需要注意的是,這塊顯示屏不支持用戶自定義內容,比如 GIF 或圖片之類的,估計是考慮到用戶一般也看不到,但是支持通過全何自家的 V-Color 軟件調整 ARGB 燈效,在氛圍渲染這塊整得還是挺到位的。
最重要的是,這一下就把過去需要打開 HWiNFO 等監控軟件才能看到的、冷冰冰的數據,變成了機箱側透面板里最直觀的風景。對于那些熱衷于超頻和硬件調試的硬核玩家來說,無需進入 BIOS 或操作系統,就能一眼看盡內存關鍵信息,這種便利性不言而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全何的這步棋,算是為這場硬件屏幕競賽,補上了一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塊拼圖。
有趣的是,一旦你接受了 " 內存都能帶屏 " 的設定,再回頭審視整個硬件市場,會發現似乎沒有什么是不能帶上屏幕的。
比如說排插,這個就很日常對吧,似乎想不到有什么配上屏幕的場景。
塔噠!
曾幾何時,判斷一個設備是否在 " 快充 ",幾乎是全憑玄學。
而現在,從 Anker 到綠聯再到倍思和酷態科,各大廠商的桌面充和充電寶,沒塊彩屏都不好意思叫自己 "Pro",這塊小屏幕的目的極其單純直接:實時顯示每個端口的輸出電壓、電流和總功率——
以及一些簡單的 DIY 屏顯,這樣就能當成桌搭潮玩來賣了。
重點來了,加上桌搭潮玩的屬性后,這些桌面充立刻就能搖身一變,價格直接漲到 700-800 元不等。
他們在功能上和自帶 C 口的排插有區別嗎?
有,但是不多。
那么為什么它們賣得這么貴?在我看來,除了潮玩屬性之外,它們對充電焦慮癥患者來說還挺友好的,看著屏幕上跳動的"20V/5A 100W"字樣,那種來自瓦數拉滿的確定性和滿足感,是任何呼吸燈都無法給予的。
你以為這些廠商在第一層,其實人家早就到了大氣層,說到底還是我太年輕 ...
再看看帶屏 TWS 耳機,去年 4 月,小雷體驗了一款華強北 AirPods Pro,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在耳機盒上配備了一塊 1.4 英寸的可觸摸屏幕。
無獨有偶,以 JBL Tour Pro 2 為代表,不少傳統耳機廠都試著在充電盒上加了一塊觸摸屏。
過去需要掏出手機、解鎖、打開 App 才能調整的降噪模式、EQ 設置,現在只需在盒子上劃拉幾下就能搞定。你甚至可以用它來切換歌曲、接聽電話,徹底把手機這個 " 中間商 " 給踢開了。
當然,游戲玩家的老朋友——鼠標,也早已投身這場屏幕革命。
早年間,像SteelSeries Rival 700這樣的產品,就在側面塞了一塊小小的 OLED 屏,方便玩家在無需打開驅動的情況下,快速切換 DPI、回報率和配置文件。而到了今天,像達爾優 A980 Pro Max這樣的產品,屏幕不僅能顯示關鍵參數,甚至還能播放自定義的黑白 GIF 動圖。
雖然實用性見仁見智,但這份能在鼠標上展示個性簽名的獨特體驗,確實精準拿捏了玩家的心理。
如今,屏幕似乎正在成為定義高端與智能的新標準。
這不禁讓人想問,在性能日趨同質化的今天,一塊小小的屏幕,憑什么成了所有廠商的 " 版本答案 "?在短短幾年內席卷硬件圈?
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它精準地切中了廠商和消費者的三重需求。
對用戶而言,屏幕不但賦予了自己 " 知情權 ",將普通人難以理解的抽象參數可視化,更是讓每個人都有了通過 DIY 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喜歡折騰各種燈效、手辦、貼紙的核心玩家很難拒絕。
對廠商而言,屏幕是一個極具辨識度的視覺符號,當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家的芯片、同一家的顆粒、同一家的方案時,屏幕能立刻將你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不僅創造了實實在在的 " 差異化 ",更成了支撐產品 " 高溢價 " 的理由。
屏幕的來臨,可能只是硬件進化史里的一段必然,它提醒著所有廠商:
技術上的炫技,如果能精準地迎合用戶的核心體驗——無論是功能上的還是情感上的——那它就絕不是噱頭。
而這,或許也是小米今天想要做到的。
9 月 5 日 -9 日,世界最大家電與消費電子展 IFA2025 在柏林盛大舉辦。
雷科技派出了史上最大規模海外報道團 " 雷科技 IFA25 報道團 " 飛赴柏林,對 IFA2025 進行現場、立體、一手報道。共輸出 40+ 內容,在雷科技 300 萬微信粉絲矩陣、1000 萬新媒體矩陣傳播,全網閱讀量 / 播放量預估超 500 萬。我們對 IFA2025 的報道,再一次得到了 DeepSeek 的 AI 認證 " 全網最強 "。
期待 26 年 1 月 CES,我們拉斯維加斯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