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 發布之后,幾乎沒有人否認它「長得不一樣」——從背部的 Deco 設計(蘋果官方稱之為新的「擴展平臺 plateau」),到機身僅 5.6mm 的極致厚度,蘋果顯然試圖用「再造一種 iPhone」的方式,講述設計與工程的融合,也確實引發了不小的贊嘆聲。
然而,在各種驚嘆和贊美之下,另一種聲音也同樣響亮:蘋果是不是為了追求超薄,犧牲了太多?
這是個現實的問題。iPhone Air 只保留了一顆主攝,連 USB-C 接口也停留在 USB 2 的速度,電池容量更是不如同代的標準版 iPhone 17。同時 iPhone Air 徹底放棄實體 SIM 卡,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市場采用 eSIM-only 的做法,也根本導致了今天國行版本的推遲。 更遑論 iPhone Air 超輕薄設計在性能釋放、揚聲器等方面,都存在天生的劣勢。
面對這些「取舍」,很多用戶一時間難以下判斷:它究竟是一次面向未來的開拓,還是一次優雅卻不實用的瘦身實驗?在雷科技看來,這些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答案,或許還要等到真正上手感受后,才能回答。
不過,如果我們把目光從「參數表」拉回到「結構表」,你會發現,iPhone Air 并不只是減法,而是做了一套系統性的重構,從結構、布局、熱管理到材料,它幾乎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內部的空間分配邏輯。
尤其是那個令人側目的 Deco 區域,它不再只是裝飾,而是更多被賦予實用價值的「擴展平臺 plateau」,里面裝下了芯片、電源管理、電聲系統和攝像頭,而騰出來的中下部空間,則留給一整塊高能量密度電池。
或許我們可以從 iPhone Air 的「新 Deco」看進去,拆解它真正的工程意義。
今天來看,由于對影像的重視,絕大部分手機廠商都在用攝像頭模組在機身背部堆出一個「凸起」的 Deco。但借鑒谷歌從 Pixel 6 開始的「Camera Bar(相機條)」設計,蘋果這次在 iPhone Air 上,干脆把整個 Deco 做成了解決問題的核心結構,頗為驚艷地將主板「折疊」進 Deco 區域,與攝像頭模組并列。
簡言之,這種變化不只是視覺符號的變化,更是蘋果對手機內部空間再分配的一個新答案。而整個邏輯的起點,是在屏幕 6.5 英寸、厚度僅 5.6mm 的機身里,留出足夠的空間放下一塊夠用的電池。
但蘋果沒有選擇傳統的「全局壓縮」,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占用高度的關鍵部件,比如 A19 Pro 芯片、電源管理、電聲系統、相機模組等,集中安置到背部 Deco 的空間里。這樣一來,機身的中下部分就騰出來,得以完整鋪設一塊面積更大、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Air 的 Deco 也并非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蘋果官方就明確指出,背部的新擴展平臺兩面均由「雙面精密銑削」而成,比起說是攝像頭模組的「蓋子」,更像是一個集成結構艙,既要承載運算核心,還要解決熱量傳導、信號干擾、電聲表現等多個系統級問題。
正如現任蘋果 CEO 庫克重復喬布斯說的,「設計不止關乎外觀和感覺,更在于如何運行?!?/strong>而 iPhone Air 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也打破了以往「相機凸起就是設計犧牲」的固有思路。
而這種結構變化帶來了一個可能被忽略的變化:熱源遠離手持區域。我們日常握持手機時,最容易接觸到的是機身中下部,而蘋果這次把發熱量最大的 A19 Pro 芯片、電源管理模塊等高熱源件都安置在 Deco 區域中。同時從目前流出的跑分數據來看,iPhone Air 軟件層面的 CPU 頻率限制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些可能都在確保整機握持的體感溫度控制在理想范圍內。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騰出空間之后,蘋果得以塞下一塊容量約為 3149mAh 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雖然還是比 iPhone 17 標準版(3692mAh)小,但其體積利用率和面積鋪展能力都更高。配合 A19 Pro 的能效比提升和 iOS 系統的調度優化,蘋果給出的官方續航是「視頻播放 27 小時」,比 iPhone 15 Pro 還增加了 4 小時。
當然,不管是手持溫度還是續航表現,最終還是要看到實際的表現如何,這也是目前對 iPhone Air 真正感興趣的用戶最在意和擔心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障極薄機身下的結構強度,iPhone Air 全面升級了用料和工藝:機身前后兩面均采用超瓷晶面板,邊框則采用鈦金屬,并在 USB-C 接口處采用 3D 打印鈦金屬組件,這些細節共同構成了蘋果對「極致輕薄但堅固」的一份答卷。
如果說 iPhone 17 Pro 系列代表的是在有限體積里堆料堆到極限,那么 iPhone Air 則代表著另一種新的內部設計思路。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它的這套設計理念,會不會被行業跟進,甚至引發新一輪的設計演變?
事實上,今天小米就提前透露了小米 17 Pro 系列的背部設計,采用類似 iPhone Air、iPhone 17 Pro 系列的高臺式 Deco,不過核心展現的卻是手機背部的「副屏」。坦率地講,這類設計早就被魅族(Pro 7)等各家手機廠商嘗試過,其價值在今天實在讓人懷疑,但從一定角度上,小米 17 Pro 也是對背部 Deco 的再利用和再設計。
最好的例子就是各家的最強影像旗艦,產品定位決定了內部堆料非常極致,本身就有極高的 Z 向高度需求—— 1 英寸大底、潛望式長焦、主動散熱系統、大面積均熱板……這些內部元器件天然占厚度,而且還需要相對分散的結構布局來降低干擾和散熱阻力。
這些都導致,最終各家的最強影像旗艦的背部都會出現面積和厚度都大的 Deco,iPhone Air 的解決方案并不能提供實質上的參考價值。
但反過來,對于強調設計感和日常體驗的「輕旗艦」,iPhone Air 的這套思路,非常具有借鑒價值。核心是,蘋果已經更進一步把相機、芯片、電源、聲學等幾乎所有「高占用」模塊都堆進了一個結構艙內,騰出中段空間給電池,算是打造了一個結構優化的樣板。
另一方面也給了折疊屏手機新的思路。眾所周知,折疊屏的一大挑戰就是整機厚度與空間管理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鉸鏈以外的那一半機身,如何實現輕薄、續航、強度三者平衡,一直是工程難題。如果能參考 iPhone Air 的方式,把厚度集中在一處功能區域,再配合新材料與散熱結構,或許能帶來下一代折疊旗艦的輕薄化突破。
實際上,外界也普遍把 iPhone Air 的這套「極致輕薄化設計」看作了折疊屏 iPhone 的一次設計「預演」。
總結一下,在雷科技看來,iPhone Air 不會成為所有旗艦都要學習的新范式,但它很可能會成為手機內部設計的一個「分叉點」:一條路繼續做厚做強,主打影像、性能、長續航;另一條路則以輕薄、高效、優雅為目標,做結構的極限壓縮與重新布局。
蘋果不是第一次用一款產品,為行業打開一條新路。iPhone Air 或許不會成為下一個讓全行業都跟進的趨勢,但它的確提出了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只是拼命堆硬件,而是重新思考手機的內部空間設計,那手機還能長成什么樣?
蘋果在 iPhone Air 上試圖再一次證明結構設計不只是服務性能,也能重塑體驗。而接下來要看的,是誰會接住這個思路,把它變成另一種「主流路線」,又或者——它終將只是蘋果獨有的工程浪漫?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9 月 5 日 -9 日,世界最大家電與消費電子展 IFA2025 在柏林盛大舉辦。
雷科技派出了史上最大規模海外報道團 " 雷科技 IFA25 報道團 " 飛赴柏林,對 IFA2025 進行現場、立體、一手報道。共輸出 40+ 內容,在雷科技 300 萬微信粉絲矩陣、1000 萬新媒體矩陣傳播,全網閱讀量 / 播放量預估超 500 萬。我們對 IFA2025 的報道,再一次得到了 DeepSeek 的 AI 認證 " 全網最強 "。
期待 26 年 1 月 CES,我們拉斯維加斯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