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特斯拉北美官網上線標準版 Model Y 和 Model 3 的當天,其股價應聲下跌 4.45%,市值蒸發約 65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630 億元)。盡管特斯拉股價后續有所反彈,但近 5 天內仍跌超 6%。
這有些反常。
大家關注的是,這款被命名為 Model Y 「標準版」 的起售價(3.999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6.4 萬元),確實比之前的版本低了 5000 美元。但作為交換,它的續航里程有所縮水,內外飾及舒適性配置也進行了調整,例如方向盤和外后視鏡都需要手動調節。

這自然也遭到了美國網友的吐槽:
這么高的定價,應該送我 FSD 才對。
「減配」之后,還剩下什么?
面對這臺標準版 Model Y,我們首先需要關注一個問題:為了換取一個更低的售價,用戶具體放棄了什么?
答案首先指向那些觸手可及的舒適與便利性配置。

后排乘客會感受到更明顯的變化。那塊可以獨立控制空調和娛樂功能的后排觸摸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的空調出風口;音響系統的揚聲器數量從 16 個減到了 7 個,車窗也從雙層隔音玻璃換回了老款 Model Y 的單層。

這些都是直接影響駕乘體感的調整。
一個不易察覺、但對高頻用戶影響頗深的改變,發生在后備箱。

除此之外,一些看不見的配置也被移除了。例如,曾作為特斯拉一大賣點的 HEPA 高效空氣過濾器及其「生化武器防御模式」,在這款車上同樣缺席。

特斯拉最大膽的調整發生在駕駛輔助系統上。標準版車型所搭載的 Autopilot,其核心的自動輔助轉向功能遭到移除。
這意味著,標準版 Model Y 的車主在開啟駕駛輔助時,車輛只會進行縱向的速度控制(ACC),而不會提供橫向的轉向輔助。在高速和環路場景下,駕駛員需要全程自己保持車道。對于早已習慣了 L2 級駕駛輔助的用戶來說,這是一次體驗上的顯著降級。
那么,在放棄了如此多顯性配置之后,特斯拉為這臺標準版 Model Y 留下了什么?

這種核心體驗的完整性,也延伸到了用車全周期的補能上。
標準版車型的車主,依然可以無差別地使用特斯拉遍布全國的超級充電網絡。這個網絡的規模、可靠性和「即插即充」的便利性,至今仍是特斯拉最深厚的護城河之一。
連接這一切的軟件生態底層,同樣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這種取舍的結果,是用戶得到了一臺在核心駕駛與生態體驗上沒有太多妥協的特斯拉。
然而,不同于內外飾因成本而移除物理硬件,Autopilot 的降級并非出于成本原因。這臺車上所有的攝像頭和傳感器,都完全具備實現車道居中保持的能力——用戶可以付費選裝 FSD 來重新獲得該功能,恰好證實了這一點。

特斯拉把一項過去被視為品牌基礎體驗的功能,從產品中剝離,并將其打包進更昂貴的軟件服務中…… 小算盤打得很響,大概率是為了激勵用戶為 FSD 付費,從而推進他們「軟硬一體」的商業模式。
雖然可以理解,但這讓用戶的購買決策變得不再純粹,它們必須在接受一個功能不完整的基礎產品,和支付一筆高昂費用來解鎖本應具備的功能之間進行權衡。
如果把這步棋放在中國市場,風險不小。
在中國,特斯拉越來越像豐田
就在標準版 Model Y 揭示其硬件「減法」的同時,特斯拉的軟件能力,正經歷一次重要的「加法」迭代。
特斯拉幾乎在同一時間,向北美市場推送了 FSD(Full Self-Driving)的 V14 版本。根據官方說明和首批用戶反饋,這次更新整合了其 Robotaxi 項目的技術成果,是一次關鍵的升級。
FSD V14 所展示的能力,讓車輛的自主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用馬斯克的話來說,是它「有了自己的意識」
最核心的變化是,它不僅能在公開道路上進行導航輔助駕駛,還能自主駛入停車場尋找車位,甚至可以在沒有地圖先驗信息的私人車庫或庭院中完成泊車, 處理城市之外的、更刁鉆的「車位到車位」完整行程。比如,它能夠開進山林里的雜亂車庫,然后把車停好。

總之,FSD V14 所描繪的,是一個「AI 司機」不斷進化的未來。
但馬斯克這套美好的藍圖,在中國市場正面臨著巨大的現實阻力。
FSD 在中國要面臨的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阻力,來自法規與數據層面。FSD 的訓練和運行,依賴海量真實世界數據的反饋。但在中國,出于數據安全和測繪法規的嚴格要求,這些數據的采集、存儲和跨境傳輸都受到嚴格監管。

這筆高昂的費用,在中國本土品牌的襯托下,顯得愈發不菲。
目前,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能以更低的成本,甚至無需額外付費,在小鵬、鴻蒙智行等品牌的車型上,體驗到功能已經相當完善的城市輔助駕駛。面對這些「唾手可得」的智駕體驗,FSD 這種帶有「期貨」性質、且落地前景尚不明朗的產品,很難在當下說服主流用戶為其支付高昂的溢價。

它品質可靠、性能出色、使用高效,但它不再是那個能提供最前沿科技體驗的「新物種」。
這是一個務實,但略顯被動的現實選擇。這種身份的轉變,以及其背后所體現的品牌定位模糊化,市場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跑點資本顧問公司首席投資官邁克爾阿什利舒爾曼(Michael Ashley Schulman)的一段評論或許最為貼切:
對市場來說,這就像是特斯拉放棄了史蒂夫喬布斯的高領毛衣,轉而穿上了沃爾瑪的連帽衫。它不再是創新邊緣那個酷炫的叛逆者 —— 而是試圖同時扮演特斯拉和豐田兩個角色的機構。
當一臺車試圖同時成為「特斯拉」和「豐田」時,它便將一個更直接的選擇題拋給了消費者:你所購買的,究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科技產品,還是一個可靠高效的出行工具?
這款車最終的市場表現,將深刻地反映出,在智能汽車的現階段,什么才是決定中國消費者選擇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