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差評硬件部 ,作者托尼
托尼一直以為,在拍照方面,自己多少算個是風景長焦愛好者,直到看到了自己相冊的分析報告 ...
事情是這樣的,前些日子,在編輯部的劃水群里,有同事分享了 " 慢點評測 " 這位博主做的 APP,名字叫 " 光影生涯 "。它可以通過分析相冊的照片,進而判斷機主的拍攝風格。

一方面想看看在報告眼中,自己長焦大師的美名是不是依舊穩固,順帶也看看里面還有啥有用信息,也能給自己以后買手機提供點參考。
然而,當托尼看到報告的那一刻,是懷疑的。
這份報告中眼中的托尼,連個長焦愛好者都算不上,直接給分配到廣角那桌了,甚至這報告還說哥們兒是個廣角敘事高手。

首先,托尼得先給差友們科普一下這個 APP 的工作原理。
咱們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它其實更像一張背面貼滿小紙條的數碼快照。
這些 " 小紙條 " 就是所謂的 EXIF 信息。它們是由相機或手機在你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自動記錄并 " 貼 " 到照片文件里的額外信息。EXIF 通常包含時間、焦段、地理位置等拍攝參數。

聽起來原理還是挺簡單的,但是它可以綜合地分析像 " 焦段分布 " 這種你平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
就拿托尼來說,盡管很喜歡用長焦去拍攝,并且有相當一部分精彩的照片都是靠長焦鏡頭拍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平時的各種隨手拍中,主要還是用的主攝(廣角),而對于超廣角,幾乎很少有用到。
也就是所謂的主攝是生活,長焦是創作,而超廣角則是零星的點綴。

出于好奇,托尼在編輯部內也做了個測試。
結果卻發現,雖然大家手中拿著各種 Ultra 機型,但無論是從報告中的焦段占比,還是平均焦段看來,使用較多的還是偏向于 35-50mm 范圍內的標準焦或廣角。

托尼從這份報告中的另一個數據中,找到了一些端倪。
焦段分布直方圖:

但由于大家用主攝拍照的占比過高,這就導致數據一旦被平均,很容易被劃分到廣角敘事高手這邊了。

這也是報告中廣角鏡頭比例過大的原因,并非是大家只偏愛廣角。
話說這個報告要是不仔細看,托尼的同桌差點就打算以后再買手機的話,整個 iPhone Air 那種單攝像頭的就行了。

根據這次托尼在編輯部內收集到數據來看,也有相當一部分同事對于長焦的使用頻率非常低;使用中長焦拍攝的照片,在相冊里的占比甚至不超過 10%。
這讓托尼陷入了沉思,對于平時拍照主要以直接打開相機用主攝拍照這樣的需求來說,是否要追求超大杯?是否要為了那不到 10% 的長焦需求而為重量和突起買單?

在托尼看來,這份報告的作用更多的可能是帶你跳出自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拍攝習慣。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更加合理的做出選擇。
在各大廠商沒有探索到新的發展方向時,對于手機攝影的探索或許是一個不會出大錯的選擇;但同時,也是一個沒那么有趣的選擇。

如果不是掃碼黨,在激情下單之前,不妨測試一下自己以往的攝影風格;再對比你心水的機型做個判斷。
比如它所宣傳的攝影優勢是否和你高頻率使用的焦段吻合,以及,你是否愿意為了一個你使用不多的焦段而增加預算。
畢竟,真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撰文:思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