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假期把房間給我取消了,還不允許我提賠償 "" 現在要求退房不是為難人嗎 "" 提前很久訂的酒店,突然漲價要我補 3 倍差價,不然就要求我退訂 "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人們走出家門,觀美景、吃美食,玩得不亦樂乎。但也有多名消費者向《法治日報》記者反映,此前通過平臺預訂的酒店、民宿被商家以 " 停業裝修 "" 系統錯誤 "" 業務調整 " 等理由單方面取消訂單,隨后同一房源在其他平臺以數倍高價重新上架。
近年來,每逢節假日,類似酒店 " 毀約抬價 " 的現象就時有發生。部分商家先以低價吸引消費者早早下單,鎖定房源,待市場需求激增時坐地起價背刺消費者。這哪是做生意,純粹是把消費者當 " 冤大頭 " 耍,把契約精神當兒戲,不僅打亂了消費者的出行計劃,讓他們臨時找房難上加難,還增加了維權的負擔。
酒店敢這么做,歸根到底是利益驅使下的僥幸心理。旅游高峰期住宿需求大,一些酒店便打起 " 小算盤 ",企圖通過 " 毀約抬價 " 賺快錢。節假日熱門城市酒店價格普遍翻漲數倍,即便按消費者支付價款的 30% 賠償,商家仍能通過二次銷售賺取暴利。此前部分不良商家因類似操作未受嚴懲,產生了 " 示范效應 ",導致更多商家有模學樣,肆意破壞誠信經營的市場規則。當失信行為成為 " 無本萬利 " 的生意,監管的滯后與平臺的曖昧便成了亂象滋生的溫床。
面對亂象,多地監管部門雖已出手,明確禁止單方面毀約、擅自提價,但僅靠事后監管難以根治。監管部門要改變 " 事后滅火 " 的被動模式,對惡意違約商家實施信用懲戒,提高違法成本。對于縱容商家違規的平臺,有必要參照網約車行業管理,要求其向監管部門開放數據接口,用技術手段實現 " 以網治網 "。而平臺作為交易樞紐,要完善投訴處理流程,接到相關投訴后迅速介入,協助消費者維權,要求酒店合理退賠差價、安排同檔次住宿等,而非僅用優惠券敷衍消費者。平臺更要強化審核機制,對反復毀約的商家采取限流、下架等措施。
消費者自身也要增強維權意識。遇到酒店無理取消訂單、擅自漲價等情況,別忍氣吞聲。保留好訂單截圖、聊天記錄等證據,及時向平臺投訴或向市場監管部門、消協反映,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用法律武器較真,毀約抬價者的生存空間自然會被壓縮。
酒店行業的發展根基在于誠信。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一次毀約可能招致全網差評,看似 " 聰明 " 的抬價套路終將反噬自身。商家若只顧眼前利益,失去的不僅是客源,更是賴以生存的根基。(評論員 宋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