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潮 TI,作者 | 劉勇,編輯 | 張曉
京東和美團圍繞即時零售業務大打出手之際,過去兩個月里幾乎沒什么聲量的阿里,終于坐不住了。
過去一周里,官宣將即時零售業務 " 淘寶小時達 " 升級為 " 淘寶閃購 ",并在淘寶 App 首頁開放一級流量入口以來,淘寶閃購動作頻頻,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和餓了么聯合發起的 " 餓補超百億 " 補貼、分別簽下歌手汪蘇瀧和田徑運動員吳艷妮為代言人和品牌大使、在淘寶閃購頻道發放奶茶 " 免單卡 "" 請客卡 ",等等。
上述動作之下,淘寶閃購跑出了不錯的速度。5 月 5 日,淘寶閃購上線 6 天后,單日訂單量超過 1000 萬單。
短期大規模補貼推高訂單量峰值,這也是過去兩個月里京東拿到的成績。4 月 22 日,京東外賣的單日訂單量也突破了 1000 萬單,那之前,京東外賣在 4 月 11 日上線了百億補貼。
他們與美團差距依然明顯。前段時間,美團核心本地商業 CEO 王莆中在社媒平臺上喊話京東的那段發言中提到,2024 年美團僅非餐飲即時零售日單量已經超過了 1800 萬單。
饒是如此,從 2 月份京東外賣下場,到如今淘寶閃購激進出擊,即時零售賽道的市場格局,還是在變得更加波詭云譎。
現在你很難界定誰是挑戰者、誰是被挑戰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京東下場將水攪渾以來,京東、美團、阿里,都各有各的焦慮。
阿里壓力倍增。過去數年,餓了么始終無法從美團口中吃下更多蛋糕,早在五年前它也基本接受了這一事實,不再把提升餓了么市場份額放在第一位;美團閃購業務不斷擴大規模,沖擊京東的同時也在沖擊著阿里,他們圍繞 " 小時達 " 的近場電商業務遭遇挑戰。
如今再有了京東這個直接競爭對手,阿里加大馬力往前沖是必然。
但關鍵在于,將寶押在淘寶閃購而非餓了么上,能不能幫阿里順利破局?
從同城零售到即時零售,復盤阿里這些年,答案或許沒那么簡單。
阿里激戰同城零售,餓了么有了新使命
" 阿里現在面臨拼多多、京東的雙重圍剿,希望未來也能被美團閃購圍剿。"
2020 年 3 月時,在美團的一次內部會議上,還是美團高級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群總裁的王莆中如此說道。
這時,美團、京東、阿里三家在同城零售上的角逐,正加速從溫和走向激烈。
美團不甘心 " 僅停留在外賣最末端營銷和交易的一小段 ",想染指實物電商已經多年;京東和阿里持續受到來自拼多多的沖擊,探索新增長曲線的意愿也很強烈。
同城零售,自然而然同時成了實物電商平臺和本地生活平臺的新觸點——美團外賣業務向外一步是 " 萬物到家 ",京東和阿里將需求細分一步、場景拓寬一步,則是 " 中場電商 "" 近場電商 "。
此時,他們或多或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
美團不缺流量、不缺配送網絡;阿里有餓了么,在新零售布局上已經花掉了幾百億;京東到家規模在慢慢做大,也已與達達完成合并。當時,天貓超市和京東超市也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兩家線上商超。
外部環境上,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最大限度培育了用戶線上消費心智。
2020 年 4 月,京東和阿里同時完成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加速同城零售布局:
京東成立了大商超全渠道事業部,整合了原有的京東超市、消費品事業部、新通路事業部、7FRESH 和 1 號店;
阿里將天貓超市事業群升級為同城零售事業群,將原屬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餓了么新零售業務也整合進了該事業群,當時有阿里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同城零售事業群是時任阿里巴巴集團 CEO 的張勇重點關注的 1 號項目之一。
當時,從阿里到京東再到美團,三家定下的目標也較為激進。
阿里同城零售事業群 2020 年內部定下的目標,是實現成交額翻 7 倍;美團閃購的目標是實現成交額 1000 億元;京東超市 2019 年底定下的目標,是三年 8000 億成交額。
一定程度上,這輪同城零售激戰中,阿里最不缺的就是供給。
" 前端的流量和餐飲,美團比餓了么大,但如果比零售,兩者的差距并沒有拉開,阿里巴巴做零售的優勢主要還是供給。" 當時擔任阿里巴巴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的林小海這么說道。
難的是,分散在各處的零售資源與事業群,如何形成合力。
同城零售事業群對商超、本地生活零售業務的整合是一步;打通供應鏈和物流體系是另一步,比如當時菜鳥還為同城零售事業群組建了獨立的配送品牌 " 菜鳥直送 ",整合了丹鳥、點我達和藍豚三個團隊。
但另一個關鍵在于,誰來當排頭兵?流量該怎么統御?當時,阿里近場電商范疇下的服務入口分散在集團各處,餓了么、盒馬、天貓超市、手淘、支付寶、淘鮮達,等等。
很長一段時間里,餓了么承擔了這個角色。
2018 年收購餓了么之后,阿里圍繞本地生活業務的組織架構調整就一直沒停下來過,餓了么需要融入集團,需要更好地幫助阿里同時打好本地生活、同城零售兩場戰事。
2020 初支付寶的改版和升級,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給阿里本地生活和同城零售提供流量—— 3 月的改版升級中,外賣、美食、酒店住宿、電影等本地生活場景的優先級在不斷提高。
這年二季度,餓了么新增消費者中,有 45% 來自支付寶。餓了么也曾在之前透露,支付寶、淘寶、天貓、高德等流量入口打通后,餓了么口碑商家每天可以迎來超過 1 億的用戶訪問。
餓了么也在變。
2020 年 7 月,餓了么宣布全面升級,從餐飲外賣平臺升級為解決用戶身邊一切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臺。當時的發布會上,餓了么 CEO 昆陽稱," 經過此次的全面升級,餓了么從送外賣到送萬物、送服務,持續聚焦消費者‘身邊經濟’。"
到這時,餓了么已經不再只是阿里在本地生活到家板塊的排頭兵了,它跟美團越來越像,在阿里同城戰略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
餓了么退、淘寶進?
餓了么升級為生活服務平臺同期,阿里還做了另一件事:
2020 年 6 月,淘寶也在全國 16 座城市上線了 " 小時達 " 頻道。當然入口還比較深,甚至沒有特定的入口——消費者使用淘寶 App 搜索特定商品時,搜索結果也才會自動跳出 " 小時達 " 頻道入口。
當時,這一頻道更多只像是阿里近場零售的一個補充入口。接入了天貓超市、淘鮮達、餓了么旗下超市及便利店的供給。
淘寶的這個動作,比后來的京東和達達聯合打造的 " 京東小時購 " 業務上線、京東基本統一即時零售業務面向消費者的品牌,還早了一年。
不過接下來幾年里,直到去年 7 月 " 淘寶小時達 " 正式在淘寶首頁全量上線、并開放一級流量入口之前,淘寶與即時零售,本質上都是弱關系,至少它不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流量中心之一。
乃至換句話說,當時的阿里做同城零售,本質上是本地生活思維,戰術上則是緊盯著美團打。
這也與餓了么后來的變化一致。
2021 年 7 月 2 日的組織架構調整中,李永和調任本地生活公司 CEO,同時阿里同城零售中的天貓超市業務相關團隊和天貓進出口事業群,合并成了新的 " 天貓超市和進出口事業群 ",但保留了淘鮮達和本地生活新零售團隊,同樣由李永和負責。
當時,外界普遍將這輪調整視為,阿里是在進一步加深淘鮮達和本地生活新零售業務和餓了么的整合。
一位阿里人士后來也向晚點 LatePost 表示,自 2020 年 4 月同城零售事業群組建以來,發展就非常特殊:
同城零售的產研雖然是獨立的,但產品的技術、設計都得在餓了么這個大的邏輯和 App 里才能實現,團隊成員既屬于餓了么又屬于同城零售,雙線匯報。老鼎(李永和)接手本地生活后,主要是在了解組織,同時反向把本地零售的業務更好地融入餓了么。
后來俞永福執掌阿里本地生活后,為阿里本地生活定下的戰略是 " 四橫四縱 " ——其中的 " 四橫 " 指的是四項業務資產,包括餓了么 App、即時商流超算平臺、即時物流超級網絡、即時物流超算平臺。
但那之后沒過太久,阿里迎來巨變,進入至今仍未完全停下來的頻繁調整期。期間餓了么一度傳出過賣身抖音的消息。
這幾年,俞永福治下的餓了么,整體看下來也突出一個 " 穩 " 字,基本都在對內動刀,對外的攻擊性顯得不足。
還有兩點比較關鍵。一個是張勇時代落幕了,阿里進入吳泳銘時代;另一個是阿里開始全面梳理線下零售業務,大多數被歸進了 " 非核心業務 " 版塊。
同一時期里,市場也在加速生變,主要在兩個方向上:
第一,即時零售市場呈現出了確定性高增速,潛在市場空間足夠大。
《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中指出,2018 年以來,即時零售行業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 50%,預計到 2026 年,即時零售的年增長率仍可能高達 47.1%。
早些年阿里內部有 " 遠場零售、中場零售、近場零售 " 的說法,分別對應的淘寶天貓、以城市為單位的同城零售事業群、3 公里范圍內的餓了么。
而隨著中場零售的配送時效不斷向近場零售靠近,同城零售,本質上演變成了即時零售。
到這時,阿里需要應對的局面,已經不只是怎么守住餓了么在外賣上 30% 的市場份額了,更大的迫切性在于,美團閃購的快速擴張,其實正加速沖擊其大本營。
京東一定程度上面臨的也是這一局面,現在選擇了通過切入外賣做戰略防御。
阿里的局面客觀上好于京東,畢竟還有餓了么,關鍵在于怎么抉擇。只是歷史經驗證明了,只靠餓了么是打不過美團的。
由此,剩下的路幾乎也就只有一條了:把希望寄托在淘寶身上,餓了么打輔助。
阿里如今將淘寶閃購推向臺前,并在淘寶首頁開放一級流量入口,但和餓了么聯合發起補貼、承接餓了么供給、同時由餓了么負責即時物流網絡,走的正是這個路子。
新打法下,淘寶閃購的突圍挑戰
將皮球交給淘寶而非餓了么,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美團持續沖擊、京東強勢入局下,阿里在即時零售業務上的焦慮更重了。
邏輯在于,如果繼續保持餓了么單兵作戰或由餓了么主導,單從流量上來看,餓了么也會持續處于劣勢。
回過頭看,早些年和美團的外賣戰事中,流量也一直是餓了么的癥結之一,因為阿里系其他資源向餓了么的流量輸送效率并不高。
換句話說,即時零售爭到現在,單靠餓了么的流量規模,顯然已經不足以和京東、美團對壘了。
但淘寶可以。
過去一年,淘寶小時達通過試跑,客觀上已經打下了一定基礎,比如截至目前已有 300 多萬家門店開通了淘寶小時達服務。而且上線以來,本地化的供給和履約也是由餓了么負責的。
另一方面,從淘寶閃購現在釋放出的信息看,從供給端到履約端,有餓了么打輔助,淘寶閃購打好開局幾乎沒壓力。
供給端,餓了么為淘寶閃購提供大部分商家供給,同時天貓成熟的品牌商家也進一步納入即時零售供給體系。
履約端,蜂鳥騎手也將承擔絕大部分訂單配送。
至于用戶在淘寶上點外賣的心智培育,阿里已經出手了——靠用戶補貼。
過去一周里,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大規模的免單紅包、免單奶茶、大額滿減券等權益,就說明了這一點。
淘寶閃購 5 月 6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線 6 天來,全國范圍內,包括重慶、深圳、廣州在內多座城市的單日訂單數量突破了歷史峰值;廣深等地的奶茶外賣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200%;超過 1000 家品牌在餓了么平臺的訂單或交易額刷新了歷史峰值;庫迪咖啡的銷量較日常訂單增長了近 10 倍;米村拌飯的餓了么訂單量較 4 月增長了近 100%。
而且據財新網報道,有內部人士稱,淘寶閃購將 " 盡最大力度補貼消費者 ";也有知情人士透露,阿里集團 CEO 吳泳銘給餓了么應戰外賣的 " 子彈 ",或可高至 200 億元。
但說到底,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當前即時零售 " 三國殺 " 局面初成,攻防仍處于初期的兇猛階段,而且預計短期內不會平息。
而于長遠計,淘寶閃購面臨的更復雜挑戰,實則來源于內部。
比如阿里做即時零售是不是需要淘寶閃購、餓了么這兩個重復的入口?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最近也表示,淘寶閃購后續可能也會將飛豬旅行、高德地圖及出行、哈啰單車等本地生活業務也納入進來。
這對應的是,阿里怎么重新定位餓了么。
從如今餓了么的輔助作用看來,它更像是成為阿里即時零售的基建了。這也與此前高層的言論一致。
去年 6 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蔡崇信是這樣說的:
" 餓了么建立的即時配送基礎設施不僅可以用于送餐,還能運送藥品、鮮花、水果等新鮮易腐物品。這種基礎設施是高壁壘、戰略性的。這樣的組合下,淘寶 / 阿里不需要重新再線下投入大量資源,通過復用由餓了么搭建的基礎設施,以及依托餓了么在全國大量的地面部隊,即可快速切入即時零售戰場。"
再比如,阿里如何克服一直以來多業務線作戰遇到的協同難題?
據媒體報道,目前的消息是,至少在淘系內部,即時零售相關的業務團隊已由淘寶閃購來全面負責。
但只要入口沒統一、只要餓了么的定位不明晰,隱患無疑就會一直存在。
換言之,淘寶閃購 + 餓了么能不能突圍,別太早下定論,往后再看看。
今天上午,吳泳銘在公司內網論壇發帖,呼吁阿里人回歸初心,重新創業。他在全文中提到,"...... 接下來將以飽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幾大核心戰役。這幾個關鍵戰役將由多個業務方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和長項 ......"
他沒明確指出集團要打的是哪幾場戰役,全文也未提到淘寶閃購,但按這個講法和撥給餓了么最高 200 億元的手筆來看,即時零售或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