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堂 Author 戰史堂
1919 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生產軍用飛機,因此德國飛機制造商在 20 世紀 20~30 年代初,只能研發郵政機、客機和運動飛機。
在這個階段涌現出了亨克爾、阿拉多、道尼爾、福克 - 沃爾夫和巴伐利亞(梅塞施密特)等飛機公司,也開發出了下單翼、應力蒙皮半硬殼式機身、可收放式起落架和封閉式座艙。
為了秘密培養飛行員,德國在各地開設了滑翔機學校,并與蘇聯進行了航空方面的合作,為以后的航空人才打下基礎。
1933 年希特勒上臺后,德國成立了帝國航空部,1935 年撕毀了《凡爾賽合約》,正式建立德國空軍。
最初德國空軍使用的是 He-51 和 Ar-68 雙翼戰斗機,仍然是固定式起落架、開放式座艙,沒有擺脫一戰時期的風格,而且速度僅稍快于當時的轟炸機。
早在 1933 年,帝國航空部發布了戰斗機的設計要求,需要配備兩挺機槍,各備彈 500 發,或者配備一門機炮,備彈 100 發。
此外還需要配備無線電通訊設備、氧氣系統、供暖設備等,新飛機需在 17 分鐘內爬升到 6000 米高度,并保持 400km/h 的速度飛行 20 分鐘,滯空時間不少于 1 小時,實用升限為 1 萬米。
新飛機要擁有良好的機動性,能夠快速地從尾旋中改出。另外飛機的尺寸要盡量小,能在野戰機場(400 米 × 400 米)同時起飛 9 架飛機,可以通過鐵路運輸。
亨克爾、阿拉多、福克 - 沃爾夫公司曾為德軍提供過戰斗機,因此在這次競爭中被看好,而巴伐利亞公司沒有戰斗機設計經驗,被視為打醬油的。
巴伐利亞公司的豐富的運動飛機設計經驗,在成功的 Bf-108 飛機中采用了平頭鉚釘、應力蒙皮、前緣縫翼、可收放起落架等先進的技術。
在新型戰斗機的研發過程中,設計師梅塞施密特參考了 Bf-108 上的眾多優點,開發出了一款全金屬輕型戰斗機。
在發動機的使用上,梅塞施密特有兩種選擇,一是容克公司的 Jumo210,功率為 680 馬力,另一種是戴姆勒 - 奔馳公司的 DB600A,功率為 960 馬力。
由于前者更為成熟,在第一架原型機 Bf-109V-1 上使用的是 Jumo210 發動機,功率稍增大至 695 馬力。
原型機 Bf-109V-1 在 1935 年 5 月完成制造,經過了一系列滑行試驗后,于 5 月 28 號進行了首飛,后來被送去了德國空軍的雷希林試飛中心做進一步試飛。
試飛結果表明,Bf-109V-1 比對手亨克爾公司的 He-112V-1 速度更快、更靈活。原型機 Bf-109V-2 使用了 Jumo210A 發動機,裝了兩挺 7.92mm 機槍,于 1935 年 10 月首飛,三個月后移交軍方試飛。
Bf-109V-3 原型機很快也被制造出來,安裝了一門 20mm 軸炮,于 1936 年 6 月首飛。不久后梅塞施密特公司和亨克爾公司獲得了 10 架預產機的合同。
1936 年秋,德軍對 Bf-109 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包括側滑、21 圈連續盤旋、滾轉、急轉和大角度俯沖等科目,Bf-109 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
與 He-112 相比,Bf-109 的速度和爬升率更快。由于安裝了前緣縫翼,Bf-109 的急轉半徑更小,因此德軍選擇了 Bf-109。
1936 年 11 月,3 架預生產的 Bf-109B-0 下線,并被派去了西班牙戰場進行試驗,獲得了寶貴的一手實戰資料。
1937 年 2 月,第一批 16 架量產型 Bf-109B 被分配給了 II./JG 132,取代了原本裝備的 He-51 雙翼機,很快又被送往了西班牙戰場。
此時伊 -15 和伊 -16 是西班牙戰場上的優勢機型,但 Bf-109B 加入后,情況就有了改變。1937 年 7 月,Bf-109B 首次與蘇制戰斗機交手,雙方在 3000 米以下勢均力敵,3000 米以上 Bf-109B 占優。
德軍飛行員發現,如果利用高度優勢朝敵機俯沖攻擊,可以很容易將其擊落,而且自己也相對安全,這就是 B&Z 戰術的雛形。
與此同時,Bf-109V-10 原型機首飛,使用了 960 馬力的 DB600Aa 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比原來的 Jumo 發動機更長更重,為了維持重心的位置,梅塞施密特重新設計了冷卻系統。
原來機鼻下方巨大的風冷散熱器換成了窄小油冷散熱器,兩翼下的長方形散熱器取代了左翼下的小型散熱器。機鼻做了修改,增壓器進氣口也由機鼻右上方挪到了左側中下方,并把之前的雙葉螺旋槳換成了三葉螺旋槳。
1938 年 3 月,Bf-109C-1 開始交付,裝備了 730 馬力的 Jumo210Ga 發動機,散熱器進氣口有所擴大,機翼安裝了兩挺 7.92mm 機槍。
雖然 Bf-109C 系列僅制造了 58 架,但還試驗了 4 個子型號,分別只有一架。C-2 改善了散熱,解決了中軸武器散熱問題。C-3 和 C-4 試驗了機翼安裝 20mm 機炮的可行性。
由于 DB601A 發動機毛病不斷,而且 DB600Aa 發動機被優先提供給 He-111 轟炸機,導致 Bf-109D/E 的列裝計劃一拖再拖。
Bf-109D 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了 680 馬力的 Jumo210Da 發動機,修改了發動機整流罩以兼容老發動機,還將大進氣口縮小,在機翼下方安裝了兩個小型乙醇散熱器,經典的外置增壓器安裝在機鼻左側。
由于中軸的 20mm 機炮可靠性差,經常卡殼,因此 D 型拆除了軸炮,換成了 4 挺 7.92mm 機槍,一共生產了 657 架。截至 1938 年 9 月,共有 583 架 Bf-109B/C/D 在服役,Bf-109 在短短 7 個星期內替換了大部分落后的戰斗機。
直到 1938 年下半年,1175 馬力的 DB601A 發動機終于成熟,該發動機用噴射式化油器取代浮子式化油器,在倒飛、滾轉、高負 G 等情況下仍可正常工作。
使用 DB601A 發動機的 Bf-109E-1 于當年年底前開始量產,擁有出色的垂直機動性能,機首和機翼各裝備了兩挺 7.92mm 機槍,前者各備彈 500 發,后者各備彈 1000 發。
飛機上還裝備了 Revi C/12D 反射式瞄準具和 FuG 7 無線電,通訊距離大約為 65 公里。其中 E-1/B 型作為戰斗轟炸機還可以攜帶 50~250 公斤不等的炸彈。
1939 年初,第一架 Bf-109E-3 下線,是 E 型產量最大的型號。設計師將機翼的 7.92mm 機槍換成了 20mm 機炮,但每門備彈只有 60 發,只有一擊必殺的機會才會用。
Bf-109E-3 在飛行員座椅后方和下方增設了 8mm 裝甲板,采用更加結實的機身框架與平尾,因此 E-3 型被飛行員認為是 Bf-109 早期系列中最優秀的。
Bf-109E-4 與之前的型號差別不大,很多都是用 E-1 和 E-3 返廠改裝的,換裝了射速更快的 20mm 機炮,機首處的機槍備彈增加到 1000 發,座艙蓋稍有改動。
Bf-109 系列的早期型號的大致情況就是這樣,后期型號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介紹。作為一款在戰前研發的戰斗機,它能不斷改進并從頭到尾參戰,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