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 7 月 3 日訊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務。近期,中國網財經記者跟隨中國銀行業協會陸續走訪寧夏、甘肅兩地,看在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引導下,銀行機構如何通過強化資源整合,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以鮮活實踐探索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金融路徑,以更高水平金融服務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銀團合作 加大重點領域金融支持
走進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 " 威力傳動 " ) 的 " 智慧車間 ",寬敞明亮的車間中,一臺臺自動導向車 ( AGV ) 穿梭于其中,在產業工人與精密加工設備密切配合下,一個個傳動部件通過粗磨,精磨等數道工藝加工,被陸續產出組裝,最終成為風力發電機組的核心部件之一——減速器。
一切需要 " 轉動 " 的設備,傳動裝置都是繞不開的存在;對于動輒百米高,生命周期需要經歷諸多嚴苛工況考驗的風電機組而言,傳動裝置的壽命、穩定性直接關乎整機性能。威力傳動就是這樣一家致力于為新能源產業提供精密傳動解決解決方案的老牌企業。成立二十多年來,該公司深耕精密傳動領域,其主打的風電偏航減速器、風電變槳減速器等產品,助力風電機組實現全時段穩定發電。
" 這個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產品設計精密程度,強度等指標有門檻,產品質量把控有門檻,產品生命周期售后服務保障也有門檻。" 威力傳動董事長李想向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全球風電裝機需求持續增長,威力傳動決定部署推進 " 風電增速器智慧工廠 " 項目建設,生產風電增速器產品,搶抓市場機遇。項目建設需要資金支持。企業有需求,銀行有行動。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營業部負責人賈鵬向記者表示,該項目擬分兩期建設,一期總投資近 20 億元,其中銀團貸款支持達 14.39 億元。針對企業實際情況,中國銀行等機構在貸款期限,還款方式上做了諸多優化,幫助企業有效緩解項目資金壓力。
2024 年,寧夏新增新能源裝機超過 500 萬千瓦,成為繼青海省、河北省、甘肅省后全國第四個新能源為第一大電源的省區。如威力傳動這樣的清潔能源配套上下游企業,是如今寧夏聚力打造 " 六新六特六優 " 產業企業之一,也是寧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抓手所在。調研中,記者來到寧夏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 " 寧夏中環 " ) 的 50GW ( G12 ) 太陽能級單晶硅生產車間。" 在這里高純多晶硅原料將放進單晶爐中進行高溫熔煉,最終變成 G12 長晶棒。再次經加工后,形成光伏發電用的基礎材料。" 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寧夏中環成立于 2021 年 2 月 7 日,系 TCL 中環為投資建設 "50GW ( G12 ) 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智慧工廠項目 " 而新設的項目公司,是 TCL 中環在光伏新能源材料領域布局的核心企業,主要承擔太陽能單晶硅棒的研發、制造與銷售,產品為 G12 大尺寸單晶硅棒。該項目總投資 109.8 億元,安裝 3072 余臺單晶爐及配套設施,實際產能可達 77GW 以上。
"2021 年初項目落戶銀川后,我們與企業多次溝通對接,充分了解企業金融需求,個性化制定金融服務方案,為企業提供一攬子專業化金融服務,全方位支持企業發展。此前牽頭組建 73 億元銀團貸款,農業銀行承貸 12 億元,截至 3 月末,銀團貸款已發放 64.48 億元,有效滿足企業項目建設資金需求。" 農業銀行寧夏區分行副行長孫輝向記者介紹,在項目建設中,農業銀行寧夏區分行充分發揮屬地行優勢,在持續跟蹤項目建設進展同時,主動派員協助企業解決外地派駐員工采購、購房等問題,在保證企業充足金融支持同時,也為其提供更多 " 暖心 " 的非金融服務。
上述案例,只是當地銀行機構,在監管部門及行業協會引導下,通過深化銀團合作,精準賦能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的一道縮影。寧夏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陳棟表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寧夏銀行業協會推動組建新能源、科創企業等銀團項目達 16 個,銀團協議金額 430.43 億元,已投放 352.48 億元,重點支持風電光伏、半導體材料、大數據、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形成 " 能源綠電 + 材料創新 + 數字算力 + 智能智造 " 的多維度新質生產力培育體系,實現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新質生產力場景的深度耦合,構建 " 科技 - 產業 - 金融 " 良性循環的新質生產力生態。
長效陪伴 賦能制造業向新提質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一環。金融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對于銀行機構而言,立足屬地資源稟賦,推動傳統裝備制造業 " 老樹開新芽 ",將其 " 舊動能 " 轉化為 " 新優勢 ",需要創新,更需要 " 耐心 "。
走進位于寧夏銀川市的寧夏共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共享集團 ) 智能化廠房,大尺寸砂型 3D 打印機噴頭正按照電子屏幕上設定好的鑄件參數有序移動,一臺臺自動化鑄造 3D 打印設備高效生產鑄造件。" 這是全球首座萬噸級鑄造 3D 打印成型智能工廠。" 共享集團董事長彭凡向記者介紹道,后續公司發展將 "ALL IN 3D",到今年年底,共享集團所有生產線將全面升級為以 3D 打印技術為基礎的生產線。
共享集團前身系始建于 1966 年長城機床鑄造廠,2003 年通過股份制改革,轉型為共享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共享集團已是一家有 20 余家子公司,3000 多員工,從事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及銷售的行業排頭兵企業。從當初傳統的鑄造企業,到如今業務覆蓋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配套鑄造、鑄造 3D 打印及其產業化、智能制造服務等多領域的跨行業集團,共享集團一路轉型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正如彭凡所言:" 交通銀行、寧夏銀行等一大批銀行多年以來一直支持和陪伴著我們成長。通過專項貸款、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以及各種形式的融資租賃,有力支持了我們發展。"
" 現在在的這座工廠,就是由交通銀行于 2016 年發放的兩億元專項貸款支持建造的。" 彭凡表示。十多年前,共享集團開始推進技術改造工作,由傳統鑄造向 3D 打印鑄造轉型。其每年的技術改造項目大約都需要投入上億資金。此外,集團每年在研發方面投入也需要保持,因而有了一定的資金周轉壓力。彼時,在得知企業智慧工廠建設的消息后,交通銀行寧夏區分行迅速啟動共享集團金融服務工作,先后為項目建設提供 2.08 億元項目貸款支持,如今該工廠已經成為全球最好的 3D 打印工廠。不僅僅是交行,寧夏銀行副行長倪國梁向記者表示,作為地方法人銀行,寧夏銀行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用持續的金融支持,十余年來陪伴著共享集團發展壯大。貸款規模從首筆 2000 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增長至如今近 3 億元。
銀企間 " 陪伴的故事 " 還發生在隴原大地。作為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基礎零部件,緊固件,也即我們俗稱的螺絲螺母,被譽為 " 工業之米 ",大大小小的工業產品都離不開這一粒粒 " 米 "。" 我們成立以來,始終都在做螺絲。原來只能做一個拖拉機上的螺絲,到現在能給核電設施做螺絲 " 定西高強度緊固件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 " 定西高強 " ) 黨委書記王醒明向記者笑著說道。定西高強深耕緊固件行業近 60 年,從傳統制造邁向智能制造,到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背后是銀企之間持續二十八年的守望相助。
1997 年,剛剛完成改制的定西高強尚處于關鍵起步時期,工商銀行定西分行當年投放 189 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助其平穩度過了最需要扶持的創業期。雙方隨后合作不斷深化。近年來,定西高強公司將企業定位轉向高端精密制造,研發生產 " 高強度、高精度、高抗疲勞 " 的專用緊固件與異形連接件。研發投入、高端設備引進、生產線智能化改造、人才引進……每一環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
工商銀行定西分行行長張肖向記者透露,結合定西高強特點,該行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方案,主動向企業授信 1.17 億元,截至目前,已為定西高強累計投放貸款 2.6 億元、承兌匯票 4900 萬元、保函 330 萬元。從最初的流動資金貸款,到轉型升級的長效陪伴,再到超越信貸業務的全方位賦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種銀企之間 " 識于微時,守于經年 " 的陪伴或許比 " 錦上添花 " 更為難得。如今,定西高強已成為核電、風電、石油化工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緊固系統的方案提供商,也是西北第一、國內領先的緊固件制造企業,2024 年產值突破 10 億元。
科技助力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調研正值 " 三夏 " 時節,記者來到 " 中國馬鈴薯之鄉 " ──定西。在定西臨洮縣康家崖馬鈴薯產業園區的甘肅康勤薯業的實驗室,記者看到了 "K31 水果土豆 "" 甘農薯 19 號 " 等多個品種的種薯。作為一家專注于馬鈴薯脫毒種苗繁育、種薯生產及農業技術推廣的企業,甘肅康勤薯業構建了 " 脫毒種苗繁育—種薯生產—商品薯種植—加工銷售 " 的完整體系。建成專業脫毒種苗繁育實驗室,年生產脫毒苗 2000 萬株、原原種 1000 萬粒,3000 畝原種及一級種生產基地采用標準化種植,種薯品質同業領先。
從引進先進生產線到組建研發團隊,從產品試產到市場推廣,甘肅康勤薯業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滋養。2013 年,農業銀行臨洮縣支行的 50 萬元貸款解決了公司搭建脫毒種苗實驗室框架、購置首批關鍵設備融資難題,成功邁出了科技興農的第一步。2017 年,在公司業務拓展和擴張的關鍵時期,農業銀行臨洮縣支行 100 萬元貸款,幫助企業擴大種植規模、改造擴建倉儲庫。2018 年和 2021 年農行貸款支持規模達到 250 萬元,幫助公司新增千畝種植基地,倉儲能力提升 30%,不僅保障了種薯穩定供應,更在市場波動中具備了調控主動權。
不僅僅是種薯,當前,定西已初步形成了馬鈴薯良種繁育、規模種植、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在從定西本土成長起來的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在金融 " 活水 " 澆灌下,以數字科技賦能,一條農業全產業鏈金融服務的新路。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馬鈴薯種植、加工、購銷、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其馬鈴薯淀粉年產量 16 萬噸,占全國產量的 35% 以上。作為產業鏈核心企業,該企業上游帶動 9.8 萬戶農戶種植馬鈴薯,與 336 家合作社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然而,受限于此前數字化水平制約,企業在馬鈴薯收購、加工、銷售過程中,存在產供銷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加之定西地形山大溝深,農戶居住分散,企業收購中與農戶銜接不暢,金融服務也無法有效觸達農戶。
為打通產業鏈痛點,讓金融 " 活水 " 真正抵達基層農戶,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借助其金融科技優勢,累計投入約 3000 余萬元為企業搭建了 " 藍天馬鈴薯 " 農業產業鏈平臺,實現了馬鈴薯的收購線上化、結算智能化、數據可視化,并初步實現了 "1+N" 農業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據建設銀行定西分行副行長張文斌介紹,該平臺由政府、核心企業、合作社與農戶、銀行四方參與,擁有微信小程序、智能 POS、" 裕農通 APP" 等線上渠道以及 1 個智能數據展示平臺。借助平臺,線上訂單、預約排隊使馬鈴薯交售全線上運行,線上商城、溯源等功能拓寬了馬鈴薯銷路,并保證了質量。平臺上線至今已有 33 家與馬鈴薯種植、收購相關的合作社入駐,直接服務薯農超 2.9 萬戶。
同時,企業、合作社收購結算全部實現無現金化,馬鈴薯過磅后,農戶當場就可收到銷售款;企業財務系統與銀行系統直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記賬、結算,實現一點接入、一次清算。" 平臺上線后,從預約排隊到廠區過磅,全部實現了智能化。合作社、農戶過完磅后,快則當場、慢則次日就可收到藍天公司結算的收購款,方便快捷,也能保證資金安全。"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幸澤告訴記者。
在便利企業與農戶信息互通同時,政府可通過數字大屏對馬鈴薯生產、收購、交易、價格、產量等進行實時監測。銀行則利用平臺相關數據沉淀,實現對產業鏈上經營主體精準觸達,進而帶動信貸資源有效跟進,極大延伸金融服務鏈條。當前,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開立產業鏈對公賬戶 93 戶。平臺交易量達 13.6 億元;成為核心企業國際業務獨家結算機構,實現全鏈條結算。創新薯農專屬大數據信貸產品—— " 藍天云貸 ",為薯農累計投放經營貸款 8.9 億元,為核心企業提供流動資金、供應鏈貸款服務,累計投放貸款 5.65 億元。
如今,這套數字金融賦能農業產業鏈打法正逐步推廣到其他農產品產業鏈。" 這個推廣并非簡單的案例復制,而是方法論的推廣。" 建設銀行定西分行黨委書記李辛蔚表示,這套方法論就是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形成的 " 兩網 " 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的 " 兩鏈 ",撮合政府端、企業端、農戶端和金融端形成一套相互融合的數字體系,打造共融共贏的 " 產業 + 金融 " 數字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