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質動能,作者|沐風,編輯|時楠
7 月 9 日,藍思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那個被稱為 " 最牛打工妹 " 的周群飛,帶著她那年營收近 700 億的制造帝國,再次敲響資本市場的大門。
聽到藍思上市,你可能會說:" 它不是早就 A 股上市了嗎?" 確實,2015 年,藍思科技一上創業板就市值破千億,周群飛也因此登上中國女首富寶座。
可時隔十年,藍思再闖港股,背后的動機早已變了味。有人說是擴張全球產能,有人說是投資 AI 機器人,也有人質疑她是不是又要圈一輪錢。
但很少人注意到,就在港股上市前的財報中,藍思科技對蘋果的營收依賴,歷史性地降到了 49.5% ——這意味著,它與蘋果的關系,正在悄悄重寫。
成也蘋果,困也蘋果。一邊是 A 股 10 年后估值滯漲,一邊是 " 果鏈依賴 " 陰影猶在。藍思科技這次奔赴港股,不只是一次再融資,更像是一次戰略轉向。
" 玻璃女王 " 的焦慮,不在于有沒有錢,而是接下來的下一個十年,她還想做什么?還能做什么?
01 從打工妹到 " 玻璃女王 "
藍思科技今天能敲鐘港交所,看似水到渠成,其實背后是一場艱難的打怪升級。
周群飛,1970 年出生在湖南湘鄉的一個小山村,家境清貧,母親早逝、父親失明,15 歲那年,她輟學南下廣東打工。從玻璃廠女工,再到學會印刷、電路、報關證、會計——她像個永動機一樣把能學的都學了。
打工多年,她攢下的錢開了一個家庭式作坊,一間三居室里,臥室睡人,客廳當車間,手表玻璃起家,從刷油墨、打模具一步步打拼,連客戶都得靠人脈轉介紹。
真正的命運轉折,出現在 2001 年。
那一年,她幫朋友代工 TCL 翻蓋手機的外屏。別人還在用塑料鏡面,她靈光一現,用做手表玻璃的工藝搞手機屏幕,不僅硬度高、耐刮劃,還能兼顧透光度。中興、康佳、小靈通這些品牌迅速下單,一時間訂單爆棚。
但那不過是小試牛刀。
2007 年,蘋果發布第一代 iPhone,要求手機前蓋必須采用超薄高強度玻璃。當時國內能做的企業寥寥無幾,藍思科技憑借超薄玻璃加工工藝成功通過蘋果苛刻的供應鏈認證,一躍成為初代 iPhone 的核心玻璃蓋板供應商。
從那一刻起,藍思就綁定在了蘋果的高速列車上。
每一代 iPhone 的背后,幾乎都能看到藍思的影子。從前蓋、后蓋、攝像頭鏡片到藍寶石防刮模塊,藍思科技成了果鏈中最穩的一環。
在蘋果的加持下,藍思科技一路狂奔,從結構件供應商做到模組組裝、從前蓋玻璃做到攝像頭鏡片。后來,她的客戶還拓展到三星、小米、OPPO、vivo 等一眾手機品牌。
2015 年,藍思科技登陸創業板,市值很快破千億,周群飛成了中國女首富,也成了 " 最牛打工妹 " 的代名詞。周群飛用 10 多年時間,完成別人三十年才走完的路。
那時的她被媒體稱為 " 果鏈女王 ",但她自己清楚,光環背后,供應商永遠不是 C 位。
真正的問題,不是靠蘋果能飛多高,而是沒有蘋果還能不能穩住。但在那個階段,她沒得選。
真正的博弈,還在后面。
02 果鏈依賴的枷鎖
" 果鏈女王 " 的桂冠固然耀眼,但它背后那根緊繃的弦,周群飛早就看得一清二楚。
2016 年蘋果銷量下滑,藍思凈利潤斷崖式下跌,市值應聲縮水;2018 年,iPhone 定價策略失誤導致出貨承壓,藍思全年虧損超過 4 億;
甚至到了 2024 年,哪怕藍思營收高達 698 億,凈利潤也突破 36 億,但只要蘋果一個 " 砍單傳聞 ",股價依舊會應聲下挫。
財報數據顯示,藍思 2022 年對最大客戶的營收占比為 71%;2023 年為 57.8%;2024 年降至 49.5%。雖然 " 去蘋果化 " 看上去在推進,實則只是結構被動優化。
別忘了,前五大客戶仍貢獻了 81.1% 的營收。也就是說,蘋果不再一家獨大了,但藍思依然沒有跳出 " 大客戶依賴 " 的舒適區。
而這種結構性依賴,在重資產模式下,風險被進一步放大。
光是 2024 年上半年,藍思科技的固定資產已經激增至 366 億元,是 2016 年的三倍。這意味著,一旦蘋果哪天把訂單挪給其他供應商,哪怕只移走 10%,對藍思來說都是毀滅級打擊。
別說沒這種可能。歐菲光就是前車之鑒:曾是 iPhone 攝像頭模組主力供應商,一紙通知被踢出果鏈,股價腰斬,利潤蒸發。
市場不相信綁定,資本更不喜歡單一。周群飛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過去十年,她沒得選。
這幾年,她開始用行動回應市場質疑:
一邊強化在消費電子以外的布局,比如汽車中控玻璃、智能座艙結構件;一邊積極投入 AI 終端產品,從人形機器人到 AR/VR 眼鏡,再到 XR 設備、智慧零售;
同時,藍思科技加速 " 海外建廠 " 腳步,在越南、泰國設立智能終端產線,替蘋果分擔風險。這不僅是響應大客戶 " 產能全球化 " 的節奏,更是藍思試圖建立自主節奏的標志。
果鏈之上,供應商沒有話語權,只有承受力。
這一次港股 IPO,其實正是藍思給自己爭話語權的起點。通過重新講述一個 " 多元化 + 國際化 + 高技術壁壘 " 的故事,讓資本看到:我不只是代工玻璃,我也能造生態,做平臺,掌控未來。
而資本,是愿意為這種新敘事買單的。
這次港股上市,藍思引入了包括小米、UBS、Oaktree 等 10 家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金額達 1.91 億美元。這些基石投資者,大多在智能終端、AI 賽道、泛科技領域有深度布局,他們都是來 " 站臺 " 的。
這一步棋,周群飛走得異常清醒。
03 現金過百億,為何還要上市?
現在,藍思科技港股掛牌,市場有人質疑:
你賬上躺著 109 億元現金,為何還要急吼吼再上一次市?
但藍思科技的問題,從來不是有沒有錢,而是能不能講出一個更值錢的新故事。
外界看見的是:藍思科技連續三年業績增長,從 2022 年的 466 億元營收增長到 2024 年的近 700 億,凈利潤也從 24 億元攀升至 36 億元;同時擁有龐大的現金儲備,流動性看起來十分充沛。
但如果你看財報的另一面,會發現一個巨大的 " 隱憂 " 正在逼近:藍思正從一個輕代工企業轉向重制造平臺,它所需要的,不是眼前的錢,而是未來數年的戰略彈藥。
最典型的,就是它那驚人的資產膨脹。
2024 年,藍思科技的固定資產暴增至 366 億元,光是新廠房、設備、工業園就投了上百億,這意味著——只要一個關鍵訂單受阻,數十億資產隨時可能變成 " 燙手山芋 "。
藍思當然知道這個風險,所以她必須趕在現金流充裕、業績增長還不錯的窗口期,開啟第二輪資本動作,為下一步布局做準備。這不是缺錢,而是不能賭沒有錢的那一天。
更重要的是,她在重新調整藍思的估值邏輯。
在 A 股,藍思長期被視作 " 果鏈代工廠 ",估值壓著走。盡管凈利潤節節攀升,但二級市場給的 PE 長期低位,股價反復橫盤。即便今年發布亮眼年報,也依舊難以打破 " 蘋果概念股 " 的天花板。
而赴港 IPO,不只是為了多融資 45 億港元,更是一次徹底的敘事切換:
在消費電子方面,投入新一代折疊屏、UTG 玻璃、藍寶石鏡頭模組等新型材料;
在智能汽車方面,持續拓展中控屏、儀表玻璃、智能 B 柱等 " 艙內玻璃科技 ";
在 XR 與 AI 眼鏡方面,從鏡架、鏡片、顯示模組到整機裝配,幾乎覆蓋全鏈;
在人形機器人方向,與頭部廠商合作,推出靈犀 X1 系列模組,已實現量產交付。
這些方向聽上去酷炫,實際落地卻極其燒錢。
比如人形機器人領域,目前在藍思整體營收中的占比不足 2%,但研發成本高、產線復雜、上下游配套尚未成熟。
再比如汽車座艙業務,雖然 2024 年實現 59 億元收入,但毛利率只有 10.17%,遠低于其主業的利潤水平——增收不增利,是藍思轉型面臨的核心矛盾。
換句話說:藍思正在把利潤率更高、確定性更強的果鏈業務 " 拆墻 ",再把錢投進那些還看不見天花板的新戰場。這需要耐心,也需要資本的再度認同。
這次上市不光是 " 拿錢干活 ",也是一次品牌再定位。
再加上,在當前 " 泛果鏈 " 集體南下港股的趨勢下——歌爾微電子轉戰港交所,立訊密集布局海外,甚至連宏明電子這類中型供應商也搶著 IPO ——藍思如果不快一步,就晚一步。
資本的車,不會等太久。
周群飛明白,一個靠蘋果起家的工廠老板娘,能不能走到全球 AI 終端戰場的中心,不靠運氣,只靠提前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