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論壇:2025 年 7 月 26 日 -28 日 上海世博中心
展覽:2025 年 7 月 26 日 -29 日 上海世博展覽館
在全球人工智能加速邁入大模型與智能體階段的當下,開源生態快速繁榮,區域合作不斷升溫,AI 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重塑。然而在熱潮之下,標準體系缺位、跨境數據治理滯后、國際協作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在開源擴散的同時避免碎片化,如何推動責任治理與倫理共識落地,成為制約 AI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難題。
尤為突出的是,算法合規與數據互信尚未打通,全球各地在標準建設、算力調度和監管政策上進度不一,智能體規模化應用急需跨區域協作與共同測試驗證,缺乏統一框架和行業閉環。這不僅制約了 AI 在產業鏈中的深化,也加劇了地緣分化下的技術鴻溝。
「智鏈共生」AI 可持續生態論壇矩陣
在此背景下,WAIC 2025 生態板塊特別策劃十大高規格論壇,從國際標準到區域合作、從 Agent 生態到無線電治理,構建全鏈條、多極聯動的協作矩陣,助力人工智能從單點式開源繁榮走向系統性、可持續的全球共治樣本。
重點議題
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科技倫理及科技倫理審查評估、人工智能賦能行業應用治理實踐指南
開源開放的生態,推動 AI Agent 加速
金磚國家人工智能共同價值探索圓桌
Merging Multimodal Perception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地緣政治影響下中國 AI+ 先進制造企業的轉型之路
人工智能發展現狀與未來
AI 青年創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人工智能標準化國際合作論壇
7 月 26 日
上海世博中心 616 會議室
論壇將聚焦工業 AI 標準體系、科技倫理與治理框架,邀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及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和企業代表,推動 AI 賦能新型工業化,助力國際標準深度協作。現場還將發布《全球 AI 賦能可持續發展十大卓越案例》并成立 " 全球感知智能聯盟暨專家委員會 ",推動國際標準化與治理共識落地。
人工智能賦能無線電創新發展論壇
7 月 26 日 14:00-17:00
上海世博中心 618 會議室
論壇聚焦人工智能與無線電技術創新融合的前沿方向,匯聚行業大咖、龍頭企業、監管部門等共同探討 AI 技術在頻譜管理、5G-Advanced/6G、低空經濟及衛星互聯網等領域的應用和挑戰,現場還將發布 2025 全球 "AI+ 無線電 " 挑戰賽決賽場景,共同探索 AI 如何賦能無線電生態及空域治理新格局。
兩岸人工智能融合發展創新論壇
7 月 27 日 09:00-12:00
上海世博中心 617 會議室
本論壇以 " 智聯兩岸 " 為核心愿景,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產業應用與倫理治理,匯聚兩岸頂尖科學家、企業家、青年領軍者共同推動技術突破、產業協同與生態共建,引領發展新程,共創兩岸未來!
開源 · 開放:阿里云 AI Agent 應用生態論壇
上海世博中心金廳 B+C
此次論壇旨在匯聚國內外 AI 領域的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技術領袖、AI 應用代表企業和產業參與方共同探討 AI Agent 蓬勃興起的當下,云計算、大模型、工具與平臺如何更好地協同發展,同時為構建開放共贏的 AI Agent 生態體系提供戰略指引與實踐范式,共同推動 AI Agent 規模化應用落地。
" 共贏金磚 " 論壇
7 月 27 日 14:00-17:30
上海西岸美高梅酒店美高梅廳
論壇將圍繞金磚國家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開源共享、國際治理方面的合作展開深入交流,邀請金磚國家和國際組織等高級別領導出席,預計將有超 10 余個國際機構的 30 余位外籍專家參與交流碰撞。同時,本次論壇將匯聚國內頭部人工智能企業大咖、頂尖高校學者、開源社區相關負責人等代表。論壇上將與全球共同見證 " 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產業合作網絡 "、《人工智能企業全球化發展與共贏合作路線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國際網絡(AIIA Global-Link)、《人工智能與創新》 ( AI & Innovation, AI ) 國際學術期刊正式啟動全球征稿等重磅成果的發布,為全球南方數字化轉型注入 AI 動能。
智造未來 - 先進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
7 月 28 日 09:00-12:30
上海世博展覽館 1B 號會議室
論壇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驅動下的智能制造產業升級以及地區間資本、產業和技術的深入合作,邀請來自中阿兩國的政府主官、行業高管、投資基金及前沿學者,共同發布全球首份中阿智能制造互補性報告、投資綠皮書,探討打造人工智能和先進制造行業 " 達沃斯 ",為中國企業出海獲得一手資源和最新政策解讀,推動中阿在 AI 和智能制造領域的多向合作。
AI 大時代的灣區樞紐:香港的智能經濟新愿景論壇
7 月 28 日 09:00-12:00
上海世博中心 430 會議室
本論壇探討香港在 AI 時代下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機遇。作為國際創新樞紐,香港憑借其科研實力與自由開放環境,正積極推動智能經濟轉型。論壇將深入分析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協同效應,以及滬港兩地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上的互補優勢,共同探索智能經濟的新未來。
可信人工智能賦能商業生態論壇
7 月 28 日 14:00-17:00
上海世博展覽館 1A 號會議室
論壇聚焦 AI 在東盟的具體落地實踐及區域算力資源協同,邀請區域科技領袖、科研院所及企業代表,深入探討如何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鏈路,推動中國 AI 技術與東盟市場深度融合。
智庫集結
全球機構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 UNIDO )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聯合國數字和新興產業辦公室、國際 AI 治理聯盟、國際標準化組織 ( ISO ) 、國際電信聯盟 ( ITU )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 ( IET )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阿聯酋中國創新中心、中國通信學會等。
全球高校:海德堡大學、莫斯科大學、英國薩里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廈門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等。
科技領軍平臺與企業: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英業達、科大訊飛、聯想、阿里云、商湯科技、百度等。
大咖齊聚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創始人 Georg Kell
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 曹誠煥
國際 AI 治理聯盟執行董事 Rob Wortham
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部門副主任 Bilel Jamoussi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負責人 Richard Cockle
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中國區總裁 Paulo Lopes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院長 Charymuhammet Shallyyev
英國薩里大學 5G/6G 院長 Rahim Tafazolli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Andrea Cavalla
海德堡大學肺炎與危重醫學學系主席 Prof. Felix JF Herth
阿聯酋中國創新中心首席執行官張堅偉
中國通信學會名譽理事長趙厚麟
阿里云智能集團首席技術官 周靖人
英業達集團(北京)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邱全成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研究院執行院長 王士進
聯想集團副總裁、上海研究院院長 毛世杰
華為高級副總裁 周紅
……
重磅發布
在一系列高規格論壇與深度對話的推動下,本屆生態板塊集中發布多項國際合作與治理成果,充分展現了 AI 從開源繁榮走向全球協作的新圖景。會上,由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合作主辦的 " 共贏金磚 " 論壇重磅發布了《人工智能企業全球化發展與共贏合作路線圖》等成果,并啟動 " 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產業合作網絡 ",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國際網絡(AIIA Global-Link),搭建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開源共享、國際治理的多邊合作平臺。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牽頭的人工智能標準化國際合作論壇,則成立了 " 全球感知智能聯盟暨專家委員會 ",同步發布《全球 AI 賦能可持續發展十大卓越案例》與行業應用治理指南,為 AI 標準國際化與跨區域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這一系列成果不僅為生態板塊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硬核支撐,也為全球 AI 治理與國際合作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
* 論壇議程與嘉賓以現場為準。
「多極協作」AI 生態板塊展覽圖譜
WAIC 2025 在生態板塊中重點聚焦開源生態、國際合作、區域共治與跨境標準,從金磚國家、東盟到中阿、兩岸再到香港數碼港,廣泛匯聚國際組織、行業機構與科技巨頭,形成涵蓋標準治理、Agent 應用、無線頻譜、跨境算力及數據流通的多層次 AI 生態協作網絡,為全球 AI 可持續治理與落地提供可復制的合作樣板。
企業領航
在開源與國際合作的生態領域,阿里云以 Qwen3 開源生態為代表,已孵化超 10 萬個社區衍生模型,推動開源成為跨國企業在華落地、中國企業海外拓展的重要橋梁;同時,英業達、科大訊飛等在兩岸融合、東盟及金磚框架下,共同推動 AI 技術、人才與治理在區域間互聯互通。
爆品揭秘
阿里云發布了 Qwen3 系列開源大模型,包括 8 款混合推理模型,旗艦 Qwen3-235B-A22B 在代碼、數學、推理等國際基準測試中表現突出。其中小型 MoE 模型 Qwen3-30B-A3B 的激活參數數量是 QwQ-32B 的 10%,表現更勝一籌。該系列模型同時支持 119 種語言、多智能體協作協議等功能,成為全球最大開源大模型家族之一。
* 展覽展品以現場實際展出為準。
從標準共建到開源協作,從智能體落地到跨境數據與算力聯動,這一多層次的生態板塊不僅呈現了人工智能如何在區域間織密協作網絡,也讓開源與國際治理真正從倡議走向實踐。三周后,這些分布于不同國家與產業鏈環節的技術與規則將在上海世博中心集中亮相,釋放出 AI 可持續發展的多極信號。也許,這正是未來全球 AI 治理與生態共贏的一次前瞻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