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張 南
設計 / 張 萌
來源 / Reuters,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Times
特斯拉正式進入印度市場。
首家展廳將于當地時間 7 月 15 日開業,地址位于孟買核心商務區 Bandra Kurla Complex(簡稱 BKC),這里緊挨孟買交通樞紐和高端商業中心。
首批進入印度市場的車型為特斯拉 Model Y,初期共引入 6 輛,均從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進口。
根據進口成本計算,每輛 Model Y 的報關價格為 32,500 美元,再加上高達 70% 的進口關稅,每輛車最終售價預計超過 55,000 美元(不含稅及保險)。
此外特斯拉還進口了充電設備以及有關零配件,總成本在 1 百萬美元。
特斯拉計劃在展廳開業后同步建設超充設施和零部件倉庫,并計劃陸續在德里和海得拉巴等城市建設更多零售及服務網絡。
馬斯克(Elon Musk)尚未在印度建廠,印度政府仍對其征收 70% 的關稅。對進口純電車型,印度整車關稅最高可達 110%。
盡管當前進口成本高,特斯拉仍希望通過品牌影響力打開印度高端電動車市場。
印度政府此前已明確目標,到 2030 年全國新售車輛中電動車占比要達到 30%,這為特斯拉在印度提供了無限商機。
8 年博弈
首家印度展廳開幕,距離馬斯克最初表示要進入印度市場,已過去整整八年。
故事始于 2017 年,當時特斯拉 Model 3 剛上市,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很快將進入印度市場。"
這條推文讓印度的消費者興奮不已,紛紛表達希望特斯拉能盡快登陸印度。但沒過多久,這個承諾因印度高達 100% 的整車進口關稅而被迫擱置。
馬斯克多次公開表示,印度的關稅政策讓特斯拉難以進入,他呼吁印度政府降低關稅,并明確表示,特斯拉只有在能夠確定市場需求后才可能考慮在印度設廠。
然而,印度政府對此始終堅持:若要享受優惠政策,特斯拉需承諾先在印度本地生產。
雙方長達數年的僵持成為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
期間,馬斯克曾公開抱怨:" 印度的進口關稅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讓特斯拉難以負擔。" 這引發印度政府強烈反應,有官員直言:" 若特斯拉想享受低稅率,就必須真正為印度創造就業機會。"
直到 2024 年,雙方終于出現轉機。
印度政府在吸引外資政策上有所松動,向特斯拉提出了新的方案:允許特斯拉以進口整車方式先試探市場,但前提是特斯拉需在未來明確本地化生產的路線圖。
這一折中方案促成了特斯拉最終同意以進口方式進入印度市場。
馬斯克在 2025 年初對媒體表示:" 印度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我們希望逐步了解這個市場,并在合適的時機開始本地生產。" 而此次孟買 BKC 展廳的開業,成為特斯拉入印的關鍵一步,也標志著馬斯克與印度政府之間漫長拉鋸戰階段性地結束。
盡管特斯拉現階段仍未正式承諾在印度設廠,但馬斯克的印度戰略明顯更加務實。
馬斯克的顧慮
馬斯克與印度市場的故事雖幾經波折,但最終仍走到了現實的落地階段。未來特斯拉能否真正實現印度制造,仍將持續考驗著馬斯克的智慧和決心。
首先,印度對進口汽車尤其純電車型征收高關稅,這是馬斯克反復強調的最大障礙。
根據印度政策,進口電動車的關稅通常高達 60%-100%,極端情況甚至達 110%。這意味著一輛在中國或美國生產的特斯拉 Model Y 進入印度后售價將飆升至原價的兩倍。
其次,馬斯克對印度市場的充電基礎設施表示擔憂。
他認為,印度的電動車充電網絡尚不完善,缺乏足夠的充電樁布局,這將直接影響特斯拉用戶的使用體驗。
同時,特斯拉在全球的品牌和定價策略傾向于中高端車型,而印度市場對價格極為敏感,Model 3 和 Model Y 等主力產品在印度的售價若超過 5 萬或 6 萬美元,或許難以獲得大規模銷量。
此外,行政流程緩慢也是馬斯克多次表達不滿的原因之一。
雖然多個印度地方政府曾主動與特斯拉接洽,邀請建廠并提供土地和政策優惠,但在中央層面上始終未能形成統一和高效的決策。馬斯克曾私下批評印度市場 " 官僚主義嚴重 ",這加劇了特斯拉的顧慮。
總的來看,馬斯克之所以曾經決定取消特斯拉在印度的建廠計劃,是因為高關稅、政策立場不一致、市場基礎設施不成熟,以及行政效率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
直到 2024 年,印度政府放寬部分條件,允許特斯拉以進口方式入市,并承諾若未來建立本地生產線可享關稅優惠,這才促使特斯拉重新考慮印度市場。
莫迪與馬斯克
馬斯克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 · 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之間的交往,是特斯拉進入印度市場過程中一條關鍵的外交與商業線索。
早在 2015 年,印度總理莫迪就曾訪問特斯拉當時位于美國加州總部,與馬斯克進行首次會面。
那次訪問期間,馬斯克向莫迪展示了特斯拉的電動車產品和能源存儲技術,還特別介紹了太陽能和 Powerwall 解決方案。
當時莫迪正在推進 " 清潔印度 "" 數字印度 " 等國家戰略,對新能源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
盡管當時雙方未能達成具體合作,但此后馬斯克始終對印度市場保持關注。
2017 年,他首次在推特上透露 " 特斯拉即將進入印度 " 時,不是沒有根據。然而,由于印度高額進口關稅、缺乏明確政策支持,以及特斯拉不愿立即在印設廠,馬斯克與印度政府的合作多次陷入僵局。
兩人關系真正回暖發生在 2023 年。
那年 6 月,莫迪訪美期間專程會見了馬斯克,兩人在紐約進行了面對面的閉門交流。會后,馬斯克對媒體表示:" 我非常看好印度,我們正在積極評估在印度的投資機會。" 他還稱莫迪是一位 " 注重推動發展、非常堅定的領導人 "。
隨后,印度政府推出 " 特別電動車進口政策 ",為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提供關稅優惠,前提是承諾在印度本地投資建廠。這一政策調整顯然回應了特斯拉的訴求。
2024 年,馬斯克原計劃訪問印度,與莫迪再次會面并宣布建廠計劃,盡管訪問因行程原因延期,但特斯拉進入印度的戰略已全面啟動。馬斯克公開表示:" 我們尊重莫迪總理的遠見與承諾,也相信印度將在電動化時代扮演重要角色。"
印度市場潛力
印度汽車市場是當前全球增長潛力最為突出的新興市場之一。
隨著人口結構、城市化進程、政策支持和產業轉型等多重因素疊加,印度正成為全球車企競爭的焦點。
其次,印度目前的汽車保有量仍處于較低水平。數據顯示,每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 30 至 40 輛,遠低于中國 200 輛和美國 800 輛的水平。
這意味著印度市場尚未飽和,未來數十年仍有廣闊的增長空間。隨著居民收入提升和汽車金融體系完善,越來越多的家庭將首次購車,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第三,政府政策對汽車產業的支持日益增強。
印度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電動化目標,計劃到 2030 年實現電動車占新車銷量的 30%。為此,政府通過 "FAME 計劃 "(Faster Adoption and Manufacturing of Hybrid and Electric Vehicles)提供電動車購車補貼,同時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并向外國電動車企業提供準入便利和稅收激勵。對于外資車企而言,這構成了有吸引力的政策環境。
此外,印度本土汽車工業體系已具備一定基礎。
塔塔、馬恒達、馬魯蒂鈴木等本土品牌擁有完整的生產、研發與銷售網絡,也為外資品牌在地化發展提供了產業配套。與此同時,隨著特斯拉、比亞迪、現代、豐田等企業加快布局,印度正成為全球電動車戰略的重要戰場。
當然,印度市場也存在挑戰,包括道路基礎設施薄弱、交通管理混亂、區域發展不平衡、價格敏感度高等問題。特別是在電動車推廣方面,充電網絡建設仍處于早期階段,用戶的接受度和使用便捷性仍需時間培育。
總的來看,印度汽車市場具有極強的成長性,正在從 " 潛力市場 " 邁向 " 主戰場 "。對于全球車企而言,誰能更早適應本地需求、優化產品結構并建立高效渠道,誰就能在這個未來十年最具爆發力的市場中占得先機。
對于特斯拉等高端電動車品牌而言,印度不僅是挑戰,也可能成為決定全球版圖的關鍵拼圖。
特斯拉業績下滑
從 2024 年到 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國、歐洲和美國三大核心市場的表現出現顯著分化。
中國市場,特斯拉維持了相對較強的交付能力。
2024 年全年,特斯拉在中國共交付約 65.7 萬輛汽車,同比增長近 9%,占全球總交付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2024 年第四季度交付約 19.7 萬輛,表現穩健。
歐洲市場,特斯拉則面臨更大挑戰。
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歐洲的電動車注冊量同比下降近 50%,市場份額從 2024 年同期的 1.6% 降至不足 1%。
銷量下滑主要集中在德國、法國和挪威等傳統電動車高滲透市場。馬斯克本人在社交平臺上承認,歐洲目前是特斯拉 " 最弱勢的區域市場 ",部分原因是政策環境趨于復雜、電動車補貼退坡,以及本土品牌如大眾、雷諾、沃爾沃等加快電動化進程,搶占了部分市場份額。
相比之下,美國仍是特斯拉最大的單一市場。
2024 年全年,美國市場貢獻了約 48% 的全球銷售額。雖然 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降至約 33.7 萬輛,同比下降 13%,創下 2022 年以來單季最低水平,但在美國市場,新款 Model Y 的推出幫助銷量逐步企穩。
4 月以來,特斯拉在美銷量出現環比回升。盡管整體需求趨緩,但由于特斯拉在美國擁有完善的產能、充電網絡和品牌影響力,其在本土市場的地位仍較為穩固。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