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即夢 AI 生成
你多久沒有寫日記了?
人天生就有理解自我經歷的心理需求,腦海中那些不斷運轉的、充斥著各種情緒與沖突的聲音,需要有一個出口——寫日記可以是這個出口,寫下來,那些不停運轉的聲音得以暫時停歇,找到停落處。
但問題就在于,這件事并不是那么好堅持,也許是因為記錄的過程有點無聊,也許是因為生活中其他的事情看起來都比坐下來寫日記更有意思……
現在,有創業者正試圖用 AI 把這件事變得「持續、可反饋、能進化」。
前段時間,由前 Secret 聯合創始人 Chrys Bader 與 UC Berkeley 認知科學畢業生 Sean Dadashi 聯合創辦的 AI 日記應用 Rosebud,完成了 6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由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領投,776、Initialized Capital、Fuel Capital、Tim Ferriss 等多位投資人跟投。
這款應用希望重塑人們對「寫日記」這件事的想象,把它從碎片記錄工具,升級為一個始終在線、持續理解的 AI 成長伴侶。
使用下來,也確實能感覺到寫日記這件原本有點枯燥的自律挑戰,變成了有趣的對話過程。日記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字記錄,而是成為了動態的反思與成長工具。
寫日記,從「自律挑戰」變成「對話過程」
「寫日記難堅持」是老問題。大多數人即使知道它對情緒調節和自我認知有益,也常常因不知道該寫什么、寫了沒回應、難以堅持而放棄。
Rosebud 的解決方案是用 AI 變「靜態記錄」為「動態對話」。應用會在每天早晨引導用戶設立「意圖」,晚上進行「反思」,中間也可自由記錄。AI 會根據你的輸入,給出個性化問題,引導你觀察自己的情緒、動機與行為模式。
與一些以「AI 寫作輔助」為主的日記類產品不同,Rosebud 并不試圖替用戶完成記錄任務,而是通過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對用戶輸入進行分析、反饋、引導,提供高度個性化的問題與洞察,幫助用戶識別情緒、行為與思維模式,甚至提出目標建議,形成日?!笇υ捠椒此肌沟臋C制。
在記錄之前,可以在條目設置里填寫個人資料,讓 Rosebud 對自己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包括「你住在哪里?你做什么工作?你有哪些重要的關系?你正在為哪些目標努力?你的核心價值觀和信念是什么?」
還可以選擇語氣與風格,包括「休閑還是更正式;共情還是嚴苛;開放式回答還是問題解決式?分析還是基于事實」。
打開 Rosebud 的網頁版,頁面左上方是一個每日記錄的提示欄,下方是「幸福配方」,可以記錄一些日常中感到幸福的時刻,右下方則是一個需要 3 條記錄才能解鎖的「向 Rosebud 提問」的欄目。
當我記錄以及跟 Rosebud 討論完當日的心情后,頁面會貼心地彈出一個「諺語」,雖然有時候這個「諺語」并沒有什么用,比如這次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在簡單記錄下當日心情后,我跳轉到嘗試點擊了 Rosebud 的關于夢境的特定日記條目,在記錄過程中, Rosebud 提示我盡可能多地分享細節。
我先給出了一個兩句話的描述,接著 Rosebud 對我提問引導,還聯系了我之前輸入過的夢境,提醒我這些夢可能反映出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擔憂,并引導我思考如何改善情況。
整個對話過程中,我感覺與我對話的很像是一個很耐心的心理咨詢師,不會不耐煩,而是循循善誘。這讓我感覺,一度中斷的日記計劃,也許可以跟 Rosebud 一起進行下去了。
隨后,我選擇了探索頁面里「溝通崩潰」這個情境,向 Rosebud 描述了我之前的一些溝通問題,它會問我問題具體存在的場景,我的想法背后的原因,我認為有沒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并分析我給出的內容,隨后給到建議。
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選擇繼續對話,也隨時可以選擇結束,在選擇結束對話后,Rosebud 會生成一段總結,點出重點。
我還嘗試了 「Boundary Setting 」 ( 設定界限 ) ,因為之前有一些應該說「不」但是沒有說出口,成全別人委屈自己的事情,后來想起來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在我跟 Rosebud 對話了幾輪之后,它點出了一點,就像我有時也不會很在意他人的決定,「他人可能并沒有那么在意你的決定」,所以在拒絕的時候其實不用有很多心理負擔。
在聊完后,Rosebud 也彈出了一條「諺語」,這次是名人名言:
使用下來,能感覺到 Rosebud 是在用 AI 重新定義「心理關系」的邊界,包括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頻率與結構,以及如何在技術語境下的重新建構「自我感」。
這當中的典型流程包括每天早晨的「意圖設定」和夜間「反思收尾」,中間穿插自由記錄。同時,產品的 AI 模塊會持續記住用戶的表達風格與語義偏好,形成一個「用戶與 AI 的專屬成長語境」。
人格化推薦與「長期記憶」
相比于市面上同類產品側重「輔助寫作」或「情緒日記」的輕工具定位,Rosebud 更像是在嘗試構建一個 AI 驅動的「自我成長引擎」。
在模型選擇上,聯合創始人 Chrys Bader 與 Sean Dadashi 曾并行測試 OpenAI 的 ChatGPT 與 Anthropic 的 Claude 3.5 Sonnet,最終決定將后者作為 Rosebud 當前默認首選的 LLM 引擎。
Bader 和 Dadashi 表示,他們更喜歡 Claude 在調用 Rosebud 自研「意識引擎」所提供記憶時的表現方式。基于 Claude 的大型語言模型能力,他們設計了 Rosebud 的交互邏輯——每天向用戶提供引導式的反思提示,從「你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今天最開心的時刻是什么?」這樣簡單的問題開始,引導用戶建立與自我更深入的連接。
在這款產品的底層設計中,一個關鍵的技術關鍵詞是「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在用戶面對新情緒、新挑戰時,AI 能從過往內容中調出「寫過的類似場景」以發現思維或情緒模式,并引導用戶完成橫向連接或深度拆解。
當我輸入「我開始對工作感到疲憊」,Rosebud 可能會引用我之前前寫下的「我無法從某些事項中獲得能量」,或者更早的「我越來越懷疑自己的某些價值」進行提醒,這種方式可以幫用戶看到隱藏在碎片表達背后的結構性情緒問題,有點像是在做「個體語義心理分析」。
團隊也有與持證治療師合作,來訓練 Rosebud 提供指導和反思——為了讓 Rosebud 能給用戶提供一些更有用的反饋。
AI 不是陪伴,而是幫你更好地與自己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Rosebud 的創始團隊明確反對「AI 陪伴」這一概念。他們認為,與其幻想 AI 能替代情感,不如讓它作為中介工具,幫助用戶學會與自己對話,并最終與真實的人建立更清晰的連接。
「每個人的溝通方式不同,有些人需要被安慰,有些人希望被直白地挑戰?!笲ader 說,「理解一個人,就意味著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去支持他,而 AI 正在讓這種高度個性化支持變得可規?;?。」
在他們構想中,AI 甚至可以成為用戶「人生節點」的預先支持者。比如,如果你即將成為母親,Rosebud 可以圍繞「轉變中的身份焦慮」推薦寫作提示、情緒導航甚至成長任務。
Bader 描述未來的產品構想時說:「AI 可以像私人教練一樣,為用戶提前規劃不同階段的心理適應任務?!?/p>
而想要實現這一切,背后必須是對「人格表達、心理語言、目標導向行為」的精細建模。這是 Rosebud 所謂的「AI 記憶 + 理解系統」的核心。
同時,團隊也計劃通過與學校、企業、心理診所等合作,拓展產品的使用場景,讓 Rosebud 成為真正具備「基礎設施潛力」的通用情緒產品。
另一個問題是隱私保護問題。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如果寫在一個應用上,多少會有種擔心被窺探的感覺。
為此,Rosebud 團隊在隱私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力求確保用戶的每一條記錄都受到多重防護。
根據 Rosebud 當前的隱私政策,用戶的日記數據會儲存在云端,以便實現跨設備訪問。同時,平臺也會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如注冊郵箱、IP 地址和瀏覽器類型。
至于關鍵的日記內容部分,所有數據都經過加密處理,確保隱私不被泄露。應用在數據傳輸過程中采用 SSL(安全套接字層)技術,對信息進行加密,防止黑客竊?。粋鬏斖瓿珊?,數據被存儲在 Google 的 Firebase Firestore 上,用 Bader 的話來說,它是「一座超安全的數字檔案柜」。此外,團隊也在考慮加入二次密碼或面部識別等安全選項。
具體來說,Firestore 是「存儲時加密」的,這意味著即使數據只是靜靜地躺在存儲中,也是加密的,就像日記內容不僅被鎖在保險柜里,而且在保險柜里還用秘密代碼寫成的。
目前,Rosebud 提供 7 天免費試用,之后為每月 $12.99 美元的訂閱服務,解鎖高級功能如長期記憶、語音對話模式與 AI 通話互動。支持 iOS、Android 和網頁版。
截至目前,Rosebud 已有 10 萬用戶注冊,8000 余訂閱會員。根據官方數據,有 75% 的長期用戶在使用 30 天后表示心理健康有所改善,目前應用已累計引導用戶記錄超過 5 億字,3000 萬分鐘「正念寫作」時長。
借助長期記憶和個性化反饋,Rosebud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為了幫助用戶成長的存在。
使用下來,感覺 Rosebud 更像是一個用技術方式回應人類深層心理需求的產品實驗,讓寫日記不再是單純的文字積累,而是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同時也激發了自我探索和心理健康的潛力。
這么一想,也許我斷斷續續的日記,真能跟 AI 一起寫下去,并且越寫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