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盤后,中國核電、浙能電力公告顯示," 可控核聚變國家隊 " 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變公司)有望獲得百億級投資。
最新公告宣告這筆交易已接近完成,即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批復,已具備股權交割條件,本次交易尚需各方完成股權交割并由聚變公司辦理相關企業變更登記。
聚變公司目前為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核集團)全資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聚變公司成立于 1983 年,原名為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目前由中國核電的控股股東中核集團 100% 持股。2023 年 12 月 29 日,聚變公司(籌)舉行揭牌儀式。同時,由中核集團牽頭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正式宣布成立。
據公告,本次交易將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上海未來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四川重科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向聚變公司投資約 114.92 億元。
中國核電作為中核集團旗下核心上市平臺,也是中核集團下唯一核電運營平臺,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但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本次交易前,中核集團持有聚變公司 100% 股權;本次交易后,中核集團將持有聚變公司 50.35% 股權,中國核電將持有聚變公司 6.65% 股權。
不過,中國核電也提示,可控核聚變技術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技術突破需要長期研究和大量資金投入,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基于技術研發難度高,產業化進展周期長,投資聚變公司短期內實現盈利的可能性較低,也存在商業化落地失敗的風險。
可控核聚變是可控的、能夠持續進行的核聚變反應,目標是實現安全、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被稱為 " 人造太陽 "" 未來終極清潔能源 "。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發展核電的緊迫需求,2021 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 " 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此后核電核準審批已重歸常態化。根據《中國核能發展與展望(2023)》,預計到 2035 年,我國核能發電量在總發電量的占比將達到 10%,相比 2022 年翻倍。從行業格局上看,核電運營牌照較為稀缺,目前僅中廣核、中核、國家電投和華能四家企業具備資質,而伴隨著我國核電技術的發展,目前三代技術已成為主流,四代技術也加速突破。
聚焦核聚變各大技術路線,中核系、中科院系等在 " 十五五 " 期間密集推進托卡馬克實驗堆建設;Z 箍縮 - 聚變裂變混合堆計劃 2030 年前實現聚變點火,驗證 Q>1;商業公司積極布局場反位形 FRC 裝置,國內星能玄光計劃 2035 年建成 200MW FRC 聚變電站,7 月 18 日,中國首臺商業化直線型場反位形聚變裝置(瀚海聚能 HHMAX-901 主機)成功實現等離子體點亮,標志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商業化探索上,尤其是直線型場反位形技術路線的商業化應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國金證券表示,看好可控核聚變行業在 " 十五五 " 期間資本開支進入加速釋放周期,電源是可控核聚變裝置 " 生命線 ",資本開支擴張有望帶動訂單陸續釋放,建議重點關注 FRC 裝置和 Z 箍縮裝置建設推進,帶來電源系統價值量膨脹的機遇,脈沖電容、快控開關相關公司訂單有望釋放;其次關注托卡馬克裝置密集建設帶來的磁體電源、輔助加熱電源以及無功補償及濾波系統機遇。
廣發證券表示,磁體系統為可控核聚變中較為重要的部分,且價值量占比較高,建議關注相關公司包括從事低溫超導磁材的西部超導以及高溫超導的聯創光電、永鼎股份(東部超導)、精達股份(參股上海超導);Z 箍縮 - 裂變混合堆與磁慣性約束關注開關與電容類公司,包括旭光電子、國力股份、國光電氣以及王子新材,其他關注從事偏濾器、包層系統等的安泰科技,以及真空室部件的合鍛智能,擁有核聚變子公司的應流股份,以及航天晨光、久立特材等。其余可關注屬于核電產業鏈的景業智能、江蘇神通、中核科技、佳電股份、紐威股份、海陸重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