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酒管財經
更理性的中國消費者,正摒棄浮華回歸實用。
隨著國內消費市場漸進式復蘇,人們的消費態度也發生著變化——沖動消費和盲目跟風減少了,取而代之追求產品品質,消費行為趨于務實和理性。
當消費回歸理性,追求極致性價比也就成了潮流。
當國內市場都在追逐中高端酒店敘事、追逐設計感、講求生活方式、販賣在地體驗時,經濟型酒店這條片曾被許多人視為夕陽的 " 老賽道 ",正抖落灰塵煥發出新的活力。
經濟型酒店再度霸榜
時間倒回幾年前,市場聲音幾乎是一邊倒的。
投資的風向標似乎明確指向了中高端、精品與生活方式酒店,經濟型酒店這個老賽道,則被不少人認為是低增長、低價值,甚至被預言為黃昏行業。
《HOTELS》最新發布的 " 全球 205 強 " 榜單揭開了國內經濟型酒店規模新格局:
老牌勁旅 " 漢庭酒店 " 以 4139 家門店的規模依然坐穩全國第一;
而 " 小鎮之王 " 的尚客優酒店,也悄然躍升至國內第二、小城第一。
當追求設計感與生活方式的中高端酒店成為資本寵兒,當新消費浪潮席卷住宿市場,誰能想到 2025 年會成為經濟型酒店重返舞臺中心的轉折點?
經濟型酒店這條基礎賽道看似沉寂多年,為何能在 2025 年忽然煥發第二春?
消費者價格敏感度的全面上升,成為經濟型賽道升溫最直觀的啟動開關。
隨著市場活動疲軟,中高端酒店引以為傲的 " 生活方式溢價 " 在陡然收緊的差旅預算面前顯得華而不實。
人們不再熱衷于為浴缸或行政酒廊支付額外成本,一個功能齊全、干凈衛生、能安穩睡覺的經濟型酒店成了多數人的最優選。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酒店市場進入存量時代,不少投資人也開始回歸理性,高性價比成為核心共識。
相比較酒店行業其他品類,經濟型酒店依然有著更短的回報周期以及更強的成本優勢。
據《2024 年中國酒店投資人研測分析及 AC 指數報告》顯示,2023 年新開業門店預計平均投資回報周期約為 5.1 年。而經濟型酒店的投資回報周期可控制在 4 年以內。
此外,下沉市場雖然擁有龐大的酒店數量,但其連鎖化進程相對落后。
投資成本更低、品牌效應占優的經濟型連鎖酒店在低線城市仍然具有較大生存與發展空間。
本土經濟型酒店風雨兼程 20 年
在中國本土經濟型連鎖酒店發展初期,錦江曾是先行者。
1999 年,錦江之星走出上海,在蘇州開出滬外第一家門店,開始了全國化進程。" 二星級硬件、親民價格 ",成為連鎖酒店行業的標桿。
錦江之星的成功,吸引了一眾效仿者。2002 年,如家酒店創立;2005 年,7 天酒店和漢庭酒店先后開業。這些品牌,在后來本土連鎖酒店形成與壯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季琦創立漢庭酒店前,親自體驗錦江之星華東地區所有門店,并宣稱要學習錦江之星的模式。
2000 年后,如家、7 天、漢庭,以及后來的尚客優、格林豪泰們,蜂擁進入這一賽道,開啟經濟型連鎖酒店行業黃金十年。
2010 年,國內經濟型連鎖酒店行業門店達到 5120 家,客房規模達 56.4 萬間。但在整個酒店行業中所占比重僅在 7% 內,遠低于歐美地區 70% 的水平。
經濟型連鎖酒店自 2003 年進入高速增長期,伴隨電子商務、個人及家庭旅游出行的發展,增速超過星級酒店。
然而進入 2016 年,國內經濟型連鎖酒店規模增長首次出現放緩,其增速為 12.4%。同期,中端及以上連鎖酒店門店規模增速在 25% 以上。
隨著國內酒店市場進入存量時代,面對縣城這一 " 價值洼地 ",近年來各大酒店集團紛紛制定下沉策略,將增速放在縣域等低線市場,試圖填補品牌空白、搶占先機一些定位下沉市場的本土連鎖更是搶占了先機。
截至目前,華住集團已覆蓋全國 1290 個城市,較前一年新增 158 個,朝著 " 縣縣有華住 " 的目標穩步推進;
首旅如家通過 " 云 "" 華驛 " 等輕管理品牌,以 " 投資小、回報快 " 的特點在縣域市場快速拓店
被稱為 " 小鎮之王 " 的尚美數智酒店集團,自創立起就專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下設尚客優、蘭歐、駿怡等品牌,號稱要 " 讓所有人在任何城鎮都能住上好酒店 "。
尚美采用獨特的 " 小而美 " 模型:主打 " 三四線城市、60 間客房、精品設計 " 的中小規模酒店,避開與一二線常見連鎖品牌的正面競爭。
時至今日,下沉市場的連鎖化紅利仍在釋放。
經濟型酒店既承接了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又呼應了大眾對 " 性價比 " 的核心訴求,此次強勢回歸也在情理之中。
誰能拿捏理性消費熱流?
有人說,消費市場永遠存在結構性的機會,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一個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消費時代。
以往的消費市場,存在兩個極端。
一個是好產品特別貴,而便宜的產品不是山寨就是質量不好,物美價廉的商品一直是稀缺的,當這部分需求被喚醒,消費市場就悄然改變。
當消費回歸理性,將重心轉到自己的需求上,能以極致性價比滿足需求的品牌,就是消費者眼中的好品牌,追求極致性價比也成了潮流。
而對于經濟型酒店來說,不是返回到過去的低端價格戰,而是升級性價比,滿足今天更理性的消費者的需求。
細分賽道的紅利和新商機就隱藏其中。
青春沒有售價,旅游拒絕溢價。
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在選酒店時,也更加 " 理性 ",拒絕無理由的溢價和無品質的低價消費,更傾向于選擇價格與實際價值匹配度更高的產品和服務。
而性價比代表——經濟型酒店,自然就成為年輕一代的不二之選。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升體驗,也是不少經濟型酒店當下需要解決的難題。
隨著文旅消費逐步向品質化、個性化方向發展,縣域游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相對低廉的消費成本,受到消費者青睞。
與一二線城市追求品牌調性不同,縣域消費者的升級需求體現在 " 基礎功能的品質化 "。
《酒管財經》注意到,尚客優在各個門店植入 " 家鄉那碗面 " 的本地化權益,將早餐從 18 個品類升級至 30 個,卻保持價格不變;
漢庭也開始在縣城門店配備 24 小時自助洗衣房,用 " 五星級平替 " 的服務擊中年輕人痛點。
不難看出,在消費日益分層時代,提供極致性價比并非降維退守,而是聚焦核心客群需求的戰略選擇。
當經濟型酒店在新時期將 " 性價比 " 這件事做到極致,就是一種強大的競爭力和難以撼動的護城河時,經濟型酒店的這場強勢 " 返場 ",其意義已遠超 " 返場 " 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