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多魚 : 殯葬生意也難做了
2024 年,福壽園、福成股份、安賢園、萬桐園、中國生命集團五大上市殯葬企業總營收同比下降 19.3%。
這里實際有一個反直覺的點。
因為按照老齡化社會的特性來看,未來隨著老齡化趨勢的走強,殯葬生意的需求一定是會增加的,但現實卻是增加的需求不一定能成為業績,都說死人的生意最好做,因為正常人沒法在死人的生意面前討價還價。
但活人用錢包給死人生意狠狠上了一課。
如果你單看殯葬業業務構成的話,可能還挺復雜的,從逝者離世到最終安葬,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全流程服務,同時還會涉及相關配套產品及衍生服務。
但其實殯葬生意的關鍵利潤點只有 3 項:
儀式、火化、墓地。
其中第一項因為涉及到人為,搞不了太大,利潤空間有限,而第二項火化則因為是政府管控,也沒多少利潤,所以一般來說,大頭都在第三項墓地上了,基本上在咱這,購買墓地是殯行花費的大頭,一個墓地,基本要占到殯葬費用的 50%-70%。
其實這點也能從對應企業的財報中看出來,2024 年,福壽園墓地服務收入占比 8 成,剩下的才是殯儀服務收入。
但就像這幾年房地產的遇冷一樣,賣墓地這個商業活動也隨之遇冷了。
其實這里的邏輯非常簡單,就是本身死人的體面就是靠活人去撐起來的,而當現在活人都過得不體面的時候,死人的預算自然也會一降再降。
其實這里的預算,我們可以分為兩塊來說。
一塊是農村,一塊是城鎮。
就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盲區好了,就是大家去殯儀館進行喪葬業務的時候,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價格是不一樣的。
但這個價格,不是大家想的農村戶口高于城市戶口,而是農村戶口要遠低于城市戶口。
這里的差異,實際就是命價的一種。
對于城市戶口來說,因為有一次性喪葬費的存在,所以對應去走火化喪葬,城市戶口是賺錢的,但對農村戶口來說,喪葬是純花錢的。
本身很多農村居民對火化都是抗拒的,要是在火化這塊再收錢,就更沒人再去火化了。
但這幾年的情況更甚,這幾年的情況大家也都知道,大基建時代過去了,很多農民工都不好找工作了,農村居民的外出打工收入下降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走火化程序,雖然手續費不高,但儀式什么的也是省不下來的,于是很多農村居民,會選擇走傳統的土葬模式。
但對城市戶口來說,現在走火化程序,也不一定就是賺錢了。
首先在于墓地的價格,現在地方稍微靠譜點的公墓,價格都在幾萬塊靠上了,有些發達地區,甚至墓地價格都已經跑到了六位數,一套儀式和骨灰盒下來,總體花費已經很高了。
其實這里跟大家說個很有意思的事。
大家猜一猜,殯葬公司的定價,是按什么來的呢?
這個行業實際有個潛規則,那就是殯葬公司會卡著官方的一次性喪葬費來為死人命價,他們會計算當地一次性喪葬費的漲幅,進而對墓地和對應服務進行定價和調價。
所以你會發現,即使是有一次性喪葬費的城市戶口老人去世,如果按照殯葬公司建議的 " 體面模式 " 安葬,最后算上一次性喪葬費,家里實際也落不了幾個錢。
而且要注意,這種墓地一般都不是永久出租的,只有二十年使用權,到期了還得續,如果不續,墓地管理方是有權直接進行清理的。
但一次性喪葬費這個事吧,這兩年也出現了一些變故。
最直接的變故,是經濟下行,不管是老人的意愿,還是家里人的想法,都普遍傾向于把一次性喪葬費改善活人的生活,而不是交給喪葬公司。
其次是一次性喪葬費自身也出了點問題,一個點在于,很多地方的一次性喪葬費,已經不再漲了,或者有的已經變相下跌了,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喪葬行業的利潤。
還有另一個點在于,由于地方財政的緊張,很多地方的一次性喪葬費已經開始拖欠了,短則半年,長達幾年,這種拖欠的態勢,其實也會影響民眾對待喪葬行業的態度。
而且說實話,現在的墓地價格,已經很高了。
短短幾平米的墓地,在發達地區就要賣到幾十萬,現在活人自己的房子都掉價了,哪還有什么心思去關心死人的房子呢?
而實際我在這里,也會有一個疑慮:
我們最開始推行火葬,是因為考慮到當年人口過多,土葬會影響耕地紅線,所以選擇了壯士斷腕,改變了中華上下五千年落土為安的傳統。
但未來的趨勢我們是能看到的,就在未來,我們的人口數據應該是會不斷下降的,那我們不妨去想一下,在人口趨勢向下走的情況下,未來我們會把火葬改回去嘛?
我其實是抱有一個悲觀態度的。
因為核心的點也在于殯葬公司,畢竟相較于小小的骨灰盒,棺材的占地肯定是更大的,而這就意味著要做相同的生意,殯葬公司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這是真正的利益相關,這些殯葬公司必然會成為真正的利益相關,對改制形成阻力。
但后來,我又想了想,可能這也和我沒什么關系。
因為我感覺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生活,如果你執著于某些觀念,那你的一輩子都被票子、車子、房子、親子所綁架,那為什么我們不活得相對豁達一點呢?
如果對方非要拿死亡威脅來賺取利潤,那我們的最好選擇不是妥協,而是應該安然面對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