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00388.HK)不久之前公布的最新交易數據顯示,這家交易所今年以來的表現異常勇猛,今年前七個月的日均成交金額達 2,437 億港元,按年上升 124%;衍生權證日均成交額為 75 億港元,按年上升 63%;牛熊證日均成交額 96 億港元,按年上升 75%;交易所買賣基金日均成交額也有高達 180% 的增幅,杠桿及反向產品日均成交額則按年上升 70%。衍生產品市場方面,期貨及期權日均成交量均錄得升幅。
這些數據均顯示出港交所今年以來的交投量十分活躍,這主要得益于美股風險增加,資金尋找相對風險較低的資產避險,估值長期處于低洼的港股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
二級市場的暢旺,也帶動了新股上市活動和上市后融資活動。根據港交所提供的數據,今年前 7 個月,有 53 家新上市公司,較上年同期的 40 家上升 33%,IPO 募資總額為 1,279 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大增 611%,加上上市后融資活動,今年前七個月,港交所的總募資金額達 3,318 億港元,較上年同期的 835 億港元大增 297%!
這些數據均意味著港交所今年的業績應有不俗的增長。其 2025 年第 1 季業績顯示,收入及其他收益為 68.57 億港元,同比增長 31.84%;每股基本盈利為 3.23 港元,按年增長 37.45%。
但值得留意的是,對比于 2025 年前三個月日均成交額為 2,427 億港元,略低于前七個月的平均值,或暗示 4 月之后的平均值要高于第 1 季數據,加上第 2 季之后新股和上市后再融資活動陡然加速,或在第 2 季之后為港交所帶來更理想的業績增長。
這也是港交所股價持續上漲的原因,今年以來其股價已累計上漲 48% 以上,現報 430.60 港元,市值 5,459 億港元。
南下資金才是 "真愛 "
本月初,花旗主動以 417.24 港元的價格加倉港交所的股票,使其持股量達到 5.00% 以上。值得留意的是,早在今年 3 月 31 日,花旗已經持有港交所的 5% 以上權益,從港交所披露易的資料來看,再回溯到 2018 年,花旗的持股也到達過 5% 以上,但這些專業的金融機構會通過質押(以發行權證或是其他衍生產品)或是正常買賣,不斷變換頭寸,因此花旗舉牌港交所并不算什么大事,更不是新鮮事,也有可能純粹是業務上的操作,例如發行相關的衍生品需要買入標的資產進行對沖等。
根據港交所 2024 年年報的披露,其第一大股東為摩根大通,持有 6.87% 權益;第二大股東才是香港特區政府,持有 5.90% 權益,而根據港交所最新的權益披露資料,摩根大通于 2025 年 7 月初最后申報時仍持有 7.26% 的長倉,而花旗于 8 月 4 日的長倉占已發行股份比重已降至 4.99%,對比其交易前后的數據,或可推斷其通過淡倉減持,即通過證券借貸協議借入證券后賣出。
對比于這些擅長金融操作的專業機構基于自身業務動機的買賣舉動,長期資金或更具參考價值。
港股市場今年以來的表現如此凌厲,離不開南下資金的支持。
根據 Wind 的數據,截至 2025 年 8 月 11 日,滬深港股通今年以來的南下合計買賣總額已達到 15.50 萬億元人民幣,比往年任何一年全年數據都要高,比去年全年的 10.32 萬億元人民幣高出 50.28%;其中累計凈買入為 40.92 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全年的 32.52 萬億元人民幣高出 25.82%。
此外,越來越多 A 股企業計劃赴港上市,這將擴大港交所吸引外資的標的池,并增加相應的手續費收入基數。我們在 7 月末時就統計過,到 7 月末,今年成功赴港上市的 A 股企業有 10 家;已經遞表的 A 股企業有 36 家,另外還有兩家從 A 股企業分拆的子公司也有意在港股市場上市;已經官宣赴港但未交表的 A 股企業或至少有 14 家。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真金白銀的支持:滬港通及深港通持股記錄顯示,于 2025 年 8 月 9 日,南下資金通過滬深港通持有港交所的 5.78% 權益,對比今年年初的持股比例 5.03% 又進一步增加。
結語
港交所今年以來的強勁表現,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日均成交額、衍生品交易量、IPO 募資規模等核心指標的全面爆發,不僅印證了港股市場流動性的顯著提升,更凸顯出國際資本在美股風險加劇背景下的避險選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下資金的持續涌入和 A 股企業赴港上市潮的形成,正在為港交所構建更堅實的長期價值基礎。
然而,機構投資者的短線操作和衍生品頭寸調整也提醒我們,市場熱度背后仍需保持清醒——真正的考驗在于,當全球風險偏好轉向時,這些數據能否持續兌現為業績。眼下港交所的股價漲幅已部分反映預期,下一步需要看到第 2 季業績對交投活躍度的進一步驗證。資本市場的博弈從未停止,但至少在當前時點,港交所手握的,是一副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