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差評汽車部 Author 脖子哥
8 月到了,又到了上市車企們發年中財報的時候咯。
但跟咱們國內車企們捷報頻傳不同,海外可以說是一片鬼哭狼嚎,一眾著名車企紛紛 poor guy。
大眾凈利潤同比下降 38.5%,寶馬是下降 29%,奔馳大跌 55.8%,保時捷更夸張,直接三條 6(下降 66.6%)。
但德國人也就是利潤被極限壓縮,多少還能剩點,可高盧雞就不同了,一敗涂地。
雖然雷諾集團看上去還行(凈利潤 5 億歐元,同比下滑 64.3%),但日產可是紅豆泥私密馬賽的程度了。
今年上半年,日產虧損了 1157.6 億日元,折合人民幣,同比下降 505.3%。。。
隔壁的斯特蘭迪斯(標致、雪鐵龍、Jeep、瑪莎拉蒂的母公司)就虧得更多了,光今年上半年就虧損了 23 億歐元,折合人民幣 190 多億,同比下滑 141.1%。
每家基本都是這慘狀,所以,上個月外國車企們的股票格外的刺眼。
咳咳,雖然脖子哥也喜歡看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的戲碼,但是資本深厚的外國車企,沒道理一下子暴虧這么多。
所以,咱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財報解釋。
各家基本上都提到了兩個原因 —— 中國市場的 " 不景氣 " 和美國復雜的關稅。
先來講講歐洲車企在中國的糟糕表現。
毫無疑問,中國銷量下滑是奔馳們這次糟糕財報的 " 罪魁禍首 "。
銷量下滑的原因也是老生常談了,現在的傳統燃油豪車,能撐起豪華的只有他們的 " 底蘊 ",無論是駕駛硬件,還是科技含量,燃油車已經被新能源車甩在了身后。
打開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排行榜,如果不加任何定語,前三十名里只有奧迪 A6L,還排在 29 名。
再看前排,幾乎全是新能源車型,特斯拉、小米、鴻蒙智行們吃的就是他們的份額。
其實吧,奔馳他們也不是不知道在中國得搞電車,幾百億的大公司戰略眼光肯定有,甚至新能源車就是他們率先提出來的,但真的就是船大難掉頭。
但就跟現在很 " 火 " 的理想 i8 一樣,我既然有一個大賣的主力產品,那我新出的純電車,該如何定位?
價格要是定低了,吃的是自己的市場。以前的 BBA 那可是躺著等消費者給它送錢,沒人有這個魄力 All in 純電。
就這樣拖到 2020 年,當 Model 3 在中國建廠殺進來,鲇魚一攪,說啥都遲了。
寶馬 i3 則是和經銷商進貨一樣,靠著周期性的降價,用比燃油 3 系還低的價格偶爾刷刷存在感。
你說奧迪?奧迪在 E-tron 之后早躺平咯。
中國市場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看美國那邊。
美國關稅的事情咱們早在 4 月份剛出來的時候就報導過(傳送門),當時的關稅大戰直接把特斯拉 Model S 和 Model X 干停產了。
今年 4 月之前,美國對進口汽車的關稅一直都是 2.5%。而 4 月 3 日特朗普運用《貿易擴展法》的第 232 條款,對進口汽車加收了 25% 的關稅(包括各種汽車零部件)。
無論你在津巴布韋還是毛里求斯,只要你還在藍星,想往美國賣車就最起碼得交這累計 27.5% 的關稅。
心情好的時候,和日本、英國談一談,日本收 15%,英國收 10%。
心情不好?就算是美加墨三國簽了 USMCA 貿易協定,照樣給你加拿大加到 35%。
像斯特蘭蒂斯旗下的克萊斯勒、Jeep、道奇,雖然是美國品牌,但部分工廠就在墨西哥托盧卡和加拿大溫莎,直接撞槍口上了。
那斯特蘭蒂斯尚且如此,別的歐洲車企就更難受了。現在已經快銷聲匿跡的奔馳 GLE、GLS,就是因為他們的生產基地就在美國,受關稅影響,已全面停產等待后續變化。
而當大伙認栽的時候,懂王還玩起了烽火戲諸侯。
于是,咱們就見到各家車企的工廠開開關關,被辭退的工人來來去去,純折騰。
懂王這么一搞,整個美國汽車市場的消費風向也愈發保守,大伙都去找價格變動不大的日本車企了。
今年上半年的美國汽車銷量,基本上清一色的日本車
這樣的競爭優勢,歐洲車企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分走。
總之,在中美的混合雙打下,歐洲車企這上半年可以說過的很不如意。
除了大眾之外,各家基本上都將年終的銷量目標調低了,甚至給不出預計。
不過后面會怎么變化還說不準,就在上周,歐盟和美國談好了全新的關稅,降到了 15%,不少車企也決定提高在美國本土的投資來應對關稅問題。
相信過了關稅震蕩期之后,美國車市終究會回歸平穩。
至于在咱們中國,像日產和大眾就選擇了積極擁抱中國供應鏈,日產 N7、大眾 ID.3 在目前的新車市場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而 BBA 等高端品牌則繼續押寶新材料、軸向電機、L4 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等待下一次新能源技術爆發。
奔馳乘用車每季度研發投入超過 20 億歐元。
Em... 不過參考最近 A5L 的定價,看來還得多打打。
撰文: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