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昨天

      小米仍在狂飆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一條微博,意外牽出一樁空調行業羅生門。

      8 月 15 日,有博主援引奧維云網數據稱小米空調 7 月線上份額反超格力,小米公關部王化、總裁盧偉冰相繼轉發表態,隨后格力市場總監朱磊反駁此事,并稱數據不實,查詢結果仍顯示格力保持領先。

      緊接著,原博主 "@曉春哥 XCG" 又發文回應稱,此事源于奧維云網更改了數據羅盤的統計口徑," 當時不少同行都看到并截圖留存,不存在編造數據的情況。"

      幾方隔空交鋒過后,事件的真相已愈發撲朔迷離,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跨界到空調行業中的小米,已成長為傳統廠商們的心腹大患。

      而類似的事情,正在多個行業中上演,且主角都是小米。

      8 月 19 日晚間,小米發布 2025 年二季度財報,期內營收達到 1160 億元,同比增長 30.5%;經調整凈利潤 108 億元,同比增長 75.4%。

      對于兩項核心財務數據的大漲,業界可能并不會過多關心,因為從去年一季度算起," 小米史上最強財報 " 的名頭,已經實現了連續 6 個季度的刷新。

      真正令人驚訝的是,小米在非核心業務下的經營情況。以大家電行業為例,財報顯示小米集團期內空調、洗衣機、冰箱三大類產品出貨量分別增長 60%、25% 和 45%。

      如果說家電行業還不夠體現小米的 " 跨界作戰 " 能力,再來看看小米的智能汽車業務數據:期內相關收入達到 212 億元,毛利率提升至 26.4%,遠超市場預期的 23.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小米汽車業務的經營面虧損已收窄至 3 億元,預計在下半年可實現單季盈利。

      這意味著,理論上小米有望在首款汽車上市的一年半后,即實現 " 扭虧為盈 "。 哪怕回溯早年 " 造車大忽悠 " 頻出的時期,這樣快的盈利節奏恐怕都不會被寫在 PPT 里。

      不過還是要說,小米在上個季度也并非是全面無短板。

      受智能手機行業的低迷影響,該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 455 億元,同比下滑 2.1%。盡管在二季度,小米是國內市場中唯一出貨量正增長的廠商,但這家誓要沖擊高端的公司,眼下似乎無法避免地陷入 " 保量 "or" 保價 " 的抉擇。

      大爭之世," 爆品模式 " 再驗證

      今年第二季度,"618 大促 " 節點疊加國補政策,讓消費電子行業的競爭大有頭破血流之勢。

      但結合財報及行業數據來看,小米無疑是賺得最盆滿缽滿的那個。

      首先是 "IoT 與生活消費品 " 業務,在小米的業務架構中,該板塊覆蓋的品類非常繁雜,包括可穿戴產品、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大家電等。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該板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 44.7% 至 387 億元。拆開來看,可穿戴產品同比增長 70.9%,主要得益于智能手表、手環的出貨量增長;平板電腦收入同比增加 41.4%,核心原因應該是搭載自研玄戒 O1 芯片的 Pad 7 Pro 系列對 ASP 產生大幅提振。

      如果說這兩條賽道尚屬小米的 " 強勢領域 ",那么大家電 66.2% 的營收增長實屬出人意料。

      在多點開花的背景下,小米 "IoT 與生活消費品 " 業務在集團總營收占比進一步提升至 33.4%,已大有與智能手機業務平分秋色的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季度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承壓的背景下,"IoT 與生活消費品 " 業務的毛利率達到 22.5%。作為對比,在小米全面進軍白電市場的 2018 年,這個數字僅為 9.4%。

      過去幾年,小米是如何將跨界領域化為新的增長極?結合本季度財報,我們以空調市場為切口討論下這個問題。

      在《雷軍創業思考》一書中,雷軍曾詳細解答過他所推崇的 " 爆品模式 ",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是 " 力出一孔 ",即在一個行業中集中資源打造 1-2 款現象級爆品破局。

      帶入到空調行業中,小米在今年 6 月發布 " 米家空調 Pro" 后,在渠道側的資源便全部投入到這款產品上,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反復強化用戶認知,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攤平運營成本。

      這種打法對于動輒季度更新 40-50 個 SKU 的傳統家電廠商來說,很難應對。從行業數據來看,二季度國內空調出貨量為 14.2%,而小米則以 60% 的增長一騎絕塵。

      在 " 單品突破 " 的同時,小米也在積極推動 " 生態聯動 "。對于消費者,尤其是追求家居智能化的年輕人來說,這種生態上的統一性讓 " 硬裝結束,雷軍進場 " 成為共識,即使不是小米手機的用戶,在家電選擇上也會更加青睞這個品牌。

      有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根據小米二季度財報,擁有五件及以上鏈接至小米 AIoT 平臺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用戶數為 2050 萬,同比增長為 26.8%。

      值得一提的是,自 2020 年該項數據被納入財報公布信息以來,從未出現過負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國內的消費電子廠商中,可能只有小米將 " 生態 " 的概念真正轉化為 " 用戶粘性 "。

      而提到 " 爆品模式 ",那就不得不說下小米智能汽車在本季度的高光。

      6 月,小米首款 SUV 車型 Yu7 發布后,開售 18 小時鎖單量突破 24 萬臺,推動二季度小米汽車業務收入暴增 233.9%,達到 213 億元。

      同一時期,小米也在努力地縮減成本,比如啟用多供應商策略獲得更多議價權、優化生產流程等。體現在財務數據上,對比收入暴增 233.9%,期內銷售成本增長為 190.3%。

      兩者疊加,小米智能汽車業務在今年 2 季度的毛利率達到不可思議的 26.4%。橫向對比下,零跑、小鵬、理想三家造車新勢力在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別為 14.1%、20.5%、15.6%。

      在前年二季度,行業內有關小米汽車的討論都是," 造車會不會把小米現金流抽干 ",去年二季度,圍繞小米汽車的話題都是 " 賣出一輛賠上 45000 元 ",而到了本季度,小米汽車反哺公司的時刻似乎即將到來。

      可以預見的是,即便未來手機業務長期承壓,小米智能汽車也有望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極。

      " 保價 " 還是 " 保量 ",這是個問題

      相比于在汽車、IoT 及大家電市場的 " 通殺 ",小米本季度在手機市場的日子并不算好過。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營收降低 2.1% 至 455.2 億元,結束了連續 7 個季度的增長。

      實際上,從行業來看,小米在本季度的表現并不差,甚至是比較出彩的。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 IDC 的統計數據,今年二季度中國大陸手機市場出貨量為 6886 萬臺,同比下降 4.1%。其中,華為、vivo、OPPO、小米、蘋果的同比增幅分別為 -3.4%、-10.1%、-5.0%、3.4%、-1.3%。

      廠商出貨量(百萬臺)市場份額同比增幅
      華為12.518.1%-3.4%
      vivo11.917.3%-10.1%
      OPPO10.715.5%-5.0%
      小米10.415.2%3.4%
      蘋果9.613.9%-1.3%
      其他13.719.9%-5.6%

      2025 年二季度,國內五大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情況,數據來源:IDC

      這次市場的回冷超出了大部分從業者的預料。此前,結合 IDC、Canalys、群智咨詢等多家調研機構給出的預測,今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應該能達到 1.5%-4.5% 的增長幅度。

      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二。

      首先是在本輪大范圍 " 國補 " 前,國內各地區圍繞 " 消費券 " 和 " 以舊換新 " 的活動已推廣多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消費者的換機需求,因此二季度市場反響并不強烈。其次,近年來的智能手機產品中,大部分均已接近 " 水桶機 " 的概念,導致用戶換機周期已拉長至 33 個月,進一步抑制市場新增需求。

      在此背景下,小米選擇了階段性的 " 保量 " 策略。比如在 "618 大促 " 期間,作為 Redmi 系列的主力機型,K80 的起售價格從發布時的 2499 元直接被拉到 1600 元價位檔(疊加國補)。

      此般 " 護盤 " 操作下,小米成為了二季度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內廠商,但智能手機的 ASP 同比下降 2.6%,為 1073.2 元。與此同時,智能手機毛利率也下降了 0.6 個百分點,為 11.5%。

      這讓小米陷入了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

      一方面,小米近年來針對智能手機業務主推高端化,并且卓有成效。比如從本季度來看,小米在國內市場 4000-5000 元價格段的市場率排名第一,同比提升 4.5 個百分點至 24.7%;在 5000-6000 元價格段市場占有率提升 6.5 個百分點至 15.4%。

      另一方面,想要在市場低迷期護住大盤,就不得不對中端機型及入門機型進一步降低價格,以維持市場占有率,而這又會抵消掉旗艦機型的毛利率及 ASP。

      在 2023 年的年度演講上,彼時雷軍曾表示 " 沖擊高端 " 是小米的生死戰,而從階段性結果來看,小米仿佛陷入 " 成了,又沒完全成 " 的局面。

      筆者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小米只能保持這種比較 " 擰巴 " 的狀態," 保價 " 還是 " 保量 " 對于小米來說不是一個單選題。

      一方面,小米對于沖擊高端的態度非常堅決。這從兩點上可以看出,首先小米在今年積極推動自研芯片的落地,而且據筆者所知,在玄戒 O1 尚未回片的時候,小米研發團隊就已經開始了玄戒 O2 的研發工作;其次在 " 人車家生態 " 格局下,考慮到小米汽車超過 25 萬的 ASP,高端智能手機陣地絕對不能缺位。

      與此同時,至少到 2026 年底,小米的智能汽車業務都將處于上升階段。在這一時期,如果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丟失,必將被外界無限放大,因此小米也需要繼續用中端、入門機型在價格戰中血拼。

      想要徹底扭轉這個局面,或許只能靜待智能手機行業回暖。

      但筆者認為,短期內國內智能手機行業恐怕很難再熱。這里有個比較有趣的數據是,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的統計數據,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激活量排名第一,但出貨量僅排名第三。

      除了不同機構在統計口徑上的差異外,還有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其他廠商線下渠道占比較高,而這部分渠道已經發生較為明顯的庫存積壓情況,如果三季度行業繼續出現激活量與出貨量的背離,智能手機行業或不容樂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一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一区二区三区杨幂在线观看|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天堂va在线高清一区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经典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岛国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 秋霞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少妇特黄A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