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薛皓皓
編輯丨關雎
圖源丨 Midjourney
近日,軟銀投資 20 億美金(約人民幣 140 億元)," 救火 " 仍然深陷危機的英特爾。
軟銀的孫正義和英特爾的陳立武是數十年合作伙伴,陳立武曾在軟銀董事會擔任獨立董事多年,直至 2022 年離開。
此次投資被視為軟銀對英特爾未來發展投出的 " 信任票 ",完成投資后,軟銀將成為英特爾的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大約 2%。
通過這次投資,軟銀旗下公司 Arm 所自研的 AI 芯片,更有可能找英特爾來代工,英特爾則獲得了一個夢寐以求的大客戶。
自今年 3 月上任 CEO 以來,陳立武正在積極推進三大戰略:精簡組織、重塑代工和研發 AI 芯片。通過這三大戰略,他希望拯救這家擁有 50 年歷史的芯片巨頭于水火。
由于錯過了 AI 的機會,原來英特爾的 " 小老弟 " 英偉達成了市值老大,超過 4 萬億美元;而英特爾的股價相較 2020 年高點,已是腰斬,現在僅為 1030 億美元。
2025 上半年,英特爾凈虧損 37 億美元,同比上年同期擴大 88%。前任 CEO 帕特 · 基辛格被迫于去年末離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最受矚目的幾大芯片巨頭:英偉達、AMD、英特爾和博通,掌門人都是華人。華人已撐起全球半導體業的大半邊天。
孫正義的 AI 夢
自 8 月 19 日,軟銀以每股 23 美元的價格向英特爾投資 20 億美元,英特爾股價在當日盤中一度上漲 12%。
面對深陷困境的英特爾,孫正義投出了 " 信任票 "。他表示:" 半導體是每個行業的基礎。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和供應將在美國進一步擴大,英特爾將發揮關鍵作用。"
對于本次投資,Forrester 首席分析師戴鯤認為,孫正義的這筆投資兼顧了財務回報和業務協同的目的。" 在財務回報上,英特爾的股價處于低位,存在估值修復空間;在業務上,英特爾的先進制程能力與軟銀旗下的 Arm 形成互補,這種協同對 AI 時代的競爭極為關鍵。"
目前,英特爾正在推進 14A(1.4nm)先進工藝的研發,以追趕上臺積電的最先進水平。另一方面,Arm 正從芯片 IP 供應商向芯片設計商轉變,以推動云端 AI 芯片研發。業內人士認為,這次投資意味著,Arm 會在自研 AI 芯片上,采用英特爾的 14A 工藝進行代工。
近半年來,孫正義的大筆投資頻現:
2025 年 3 月,軟銀以 65 億美元收購了 Ampere Computing,該公司基于 Arm 架構生產數據中心 CPU 芯片;2025 年一季度,軟銀增持 20 億美元的英偉達股份至 30 億美元,還買入 3.3 億美元臺積電股份;2025 年初,孫正義宣布和 OpenAI 合作,共建 5000 億美元 AI 數據中心。
更早之前的 2016 年,它以 320 億美元收購了如今仍然炙手可熱的 Arm。
在今年舉辦的軟銀股東大會上,孫正義就表示,我們通過一系列初創公司和集團公司追逐 AI,我們要成為 AI 超級智能領域的第一平臺商。可見,一系列大額半導體投資,正是孫正義追逐這一戰略的重要一環。
陳立武的上任 " 三板斧 "
自今年 3 月 18 日,陳立武被任命為英特爾的 CEO。他是英特爾的第八任 CEO,也是英特爾首位華人 CEO。
陳立武曾任全球三大芯片設計軟件供應商 Cadence 的 CEO,也是美國知名 VC 華登國際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英特爾的前董事會成員,不過由于和前 CEO 帕特 · 基辛格意見不合,于 2024 年 8 月退出董事會。
意見不合的原因主要在于企業文化。他曾表示英特爾存在阻礙創新的冗余流程,且被官僚主義的中層管理人員層層包圍。
這次上任 CEO,陳立武立刻就對英特爾精簡組織架構,減少冗余支出,改革企業文化。
目前,英特爾正在實施縮減約 15% 的員工總數計劃,減員約 2.1 萬人,并已在二季度完成了大部分人員調整,精簡了 50% 左右的管理層。同時,公司已將 2025 年的運營支出從 175 億美元下降至 170 億美元,2026 年設定為 160 億美元。
除了精簡組織外,陳立武還提出了重塑代工和升級 AI 戰略的另外兩大戰略。
這兩大戰略從目前來看,相關舉措還不多。最主要的體現在于,英特爾宣稱 IDM2.0(綜合設計 + 代工協作模式)會繼續執行,尤其是對先進工藝 18A(1.8nm)和 14A(1.4nm)的推進。
目前,英特爾采用自家 18A 制程的 Panther Lake 芯片將于今年下半年量產并供貨。屆時,這會顯示出英特爾在先進工藝上追趕臺積電的最新成果。
業內人士認為,18A 的客戶滲透率過低,是英特爾放棄將其對外銷售的主要原因。并且,客戶滲透率低與 18A 工藝的良率過低有關,可能僅有 30% 左右,遠低于臺積電的同類工藝的良率。
" 英特爾計劃停止向外部客戶推銷其長期投入的 18A,轉而集中資源攻克下一代 14A 工藝。" 國聯民生證券研究員劉歡宇表示:" 英特爾仍有實力積累,集中力量攻克更高階的制程,才有可能和臺積電同類競品競爭。"
除了 Arm,蘋果公司、英偉達也是英特爾 14A 工藝的潛在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也可能成為英特爾的大股東。
由于縮減開支預算,英特爾預計在 2026 年建設完工的俄亥俄州半導體工廠會推遲至 2030 年。這可能引起特朗普的不滿,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呼吁陳立武立即辭職。
然而,隨著陳立武和特朗普的隨后會面,特朗普隨即改口稱贊," 他的成功和崛起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故事。"
根據外媒報道,特朗普正考慮將 " 芯片法案 " 下對英特爾的資助,部分或全部轉化為股權。英特爾計劃將從 " 芯片法案 " 中獲得 109 億美元,若全部折算成股份,美國政府將獲得 10% 股份。
美國頂尖芯片公司 CEO 很多為華人
除了英特爾,許多半導體產業巨頭的 CEO 均為華人,并且這些華人多供職于 AI 芯片這一領域。
英偉達是全球首個股票市值達到 4 萬億美元的公司,其 CEO 黃仁勛出生自中國臺灣,之后就移民美國。今年 7 月,他在第三屆鏈博會上,首次用中文演講了 3 分鐘左右。
AMD 的 CEO 蘇姿豐于 2014 被任命,當時 AMD 瀕臨破產,如今 AMD 的市值已經翻了幾十倍,達到 2680 億美元;有意思的是,她和黃仁勛還有點親戚關系。
博通的 CEO 陳福陽是馬來西亞華人,公司的最新市值超過 1.3 萬億美元,推出 AI 芯片成為英偉達的有力競爭對手。
作為全球頭部的芯片公司,為何 CEO 都是華人?
戴鯤認為,頭部芯片巨頭的管理者都為華人,更多是一種歷史進程的巧合。
不過,這些人物的身份背景多有相似之處。首先,他們都接受了全球最高規格的工程師教育訓練,比如黃仁勛獲得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碩士學位,陳立武為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博士,陳福陽是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
其次,這些華人均在硅谷有著豐富的成長經歷。例如,陳立武在上世紀 80 年代于硅谷成立風險投資機構華登國際,華登國際出色的投資業績使他被譽為 " 芯片投資教父 "。此后,他被任命為總部位于硅谷的 Cadence 的 CEO,主導了超過 40 家公司收購,讓 Cadence 一躍成為全球頭部 EDA 公司。
此外,這些華人還具有其它的共同特征。" 他們都具有跨東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優秀資源整合能力。" 戴鯤表示。
實際上,在全球半導體巨頭中,還有更多華人及中國人的身影。軟銀的孫正義是出生自日本的韓裔家庭,但其先人來自中國。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出生自中國內地,而后去美國求學和工作,再在臺灣成立了臺積電。他的繼任者,現任臺積電 CEO 魏哲家也出生于臺灣。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 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