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 研究員 劉遠舉
從京東引發外賣大戰開始,到美團保衛自己的護城河,再到淘寶閃購加入,外賣大戰也從最初的價格戰,轉向商家、供應鏈的比拼。其中的諸多視角,媒體上已有諸多論述。但有一個視角被忽略了,那就是外賣大戰,加速了 " 鮑莫爾現象 " 在中國勞動階層中的擴大,以及對中國勞動者收入的提升效應。
外賣配送是很多人進入城市的第一站。年輕人送外賣,單位時間工資更高,更自由,比在電子廠打工劃算,這是他們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從更大層面,這是一個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輕人,所能獲得的互聯網紅利崗位。
從經濟學角度,外賣配送是一個典型的 " 鮑莫爾現象 " 崗位。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都存在鮑莫爾現象。1967 年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將經濟活動分為 " 進步部門 "(如制造業,創新多、規模效應強、技術進步大、生產率增長快)和 " 停滯部門 "(如服務業,技術進步較小、缺乏規模效應、生產率增加慢)。
隨著經濟發展,工資增加,停滯部門生產率未提升,單位產品成本上升,且其產品需求無價格彈性甚至彈性大于 1,隨著經濟發展,需求會增加,勞動力就會不斷流入。
比如,做一頓 100 人的晚宴,100 年前需要 10 個廚師,如今也還是 10 個廚師。但與此同時,這 100 年間,制造業全面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生產率大增,人數大幅減少。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工資增加,人們對外出吃飯、按摩、看表演的需求反而增加了。那么,更多的勞動力就會從制造行業,流向廚師、按摩這些服務業。
鮑莫爾現象一定程度上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動力。服務業中多是勞動密集型崗位。服務業需求的增加,意味著更多人有工作且工資上漲。而隨著更大的就業,更高的工資,反過來,可以進一步推動經濟、技術的發展。
鮑莫爾現象在發達國家都出現過,服務業的工資很高,比如,水管工、維修工、服務員、廚師的工資一直上漲。但與此同時,汽車、電腦等工業品的價格卻是下降的。所以,100 年前的廚師無法負擔汽車,但今天,一個水管工都能買得起汽車、電腦。這就提升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進而重新塑造出新的社會認同,把水管工、維修員、服務員都納入龐大的、橄欖狀的中產階級。
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制造,而且需要銷售;不僅要供給,還得有需求,這樣才能循環。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正在于需求的不足。
所以,鮑莫爾現象是制造業財富向 " 勞動 " 要素轉移、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一定程度上的鮑莫爾現象,有利于當下的中國經濟,產生更多的有效需求,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內需循環與可持續、包容性增長。
在外賣大戰中,行業的深入競爭,平臺的補貼,都將促進資源向外賣配送員的傾斜。這種傾斜將在勞動力密集型就業市場產生連鎖反應,促進服務業整體工資的提升,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變。
應該看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服務業的自我認同,也是影響服務業發展,乃至實現這種良性循環的重要因素。
在我國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的背景下,國家政策一直在提升這類服務業的認同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及 " 新就業形態 " 概念," 網約配送員 " 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市場自身也在不斷提升外賣配送員的認同感。外賣大戰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必然促進更多的互聯網紅利向勞動者轉移,平臺也會努力提升外賣配送員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以餓了么及淘寶閃購為例,在此次激烈的外賣大戰中,阿里和螞蟻的 22 個品牌投入資源發起 " 橙意計劃 ",具體包括制作新的制服、將騎手稱謂升級為 " 城市騎士 ",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加碼重獎騎士群體的愛心善舉,支持遭遇危困的騎士家庭,資助騎士就學深造、幫扶騎士及家人就醫等等。
平臺投入資源到這個方面,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鮑莫爾現象在當下外賣大戰中的具體體現。
騎士制服、稱謂從騎手到騎士,本質是不斷升級社會認同,自我認同。讓騎士自己和社會都建立一種認知:他們從事的不僅是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更是一份正式的有尊嚴的職業。
具體地說,當一個騎士覺得自己是一個市民的時候,他會想辦法在城里定居,把孩子帶在身邊,在城里上學,花更多資金培養自己的孩子。反之,他對孩子的預期就是,先當留守兒童,長大了到異地打工,最后和自己一樣,返回老家。這兩種安排,通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
從這個角度,當下的國家政策,平臺推動,以及輿論,都有責任,推動包括騎士在內的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自我認同、社會認可。這對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繁榮,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