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大眾點評宣布 " 重啟 " 品質外賣服務,將通過 B 端自研大模型,結合海量真實評價數據分析用戶需求,進一步剔除非真實點評數據,以 "AI+ 真實高分 " 為用戶提供可靠決策。
同一天,大眾點評 " 品質外賣 " 將同步發放 2500 萬張不同種類的大額 " 品質外賣 " 消費券。
據美團官微「美團 Meituan」發布的消息顯示,美團 C 端 AI 智能體服務也將于一周內發布。本次升級重啟后,大眾點評 " 品質外賣 " 已全面覆蓋必吃榜、黑珍珠,以及高星酒店、寶藏小店等各類優質堂食餐廳。
作為中國最早的第三方消費點評平臺,大眾點評從 2016 年開始啟動 " 品質外賣 " 以來,如今全國已經有超 1400 家 2025" 必吃榜 " 上榜餐廳、近 30 家 2025" 黑珍珠 " 上榜餐廳以及近 1500 家高星酒店餐廳入駐該服務之中。
據介紹," 品質外賣 " 中進一步篩選高分堂食餐廳,并在頁面中展示商家的點評評分與評價,這些評價關聯 " 必吃榜 "" 連鎖 "" 老店 " 等標簽信息,有效填補消費者在點外賣時的決策信息缺口。
并且 " 品質外賣 " 還將重點為用戶推薦周邊的高分小店、社區店、夫妻老婆店,同時發放 " 堂食商家外賣消費券 ",鼓勵用戶下單,幫助優質堂食餐廳,獲得更多線上線下增量。
而為支持線下門店訂單增長,鼓勵用戶更多到店消費,此前,美團已為平臺上優質餐飲小店發放了最高 5 萬元的助力金。美團外賣也已啟動 " 堂食提振 " 計劃,向全量會員發放進店消費券,助力餐飲商家門店客流量、營業額提量增質。
" 不賺錢 " 的本地生活流量入口
大眾點評重啟品質外賣的背后,也體現了本地生活市場的競爭日漸白熱化。
就在大眾點評宣布重啟品質外賣服務的同一天,阿里巴巴發布了 " 高德掃街榜 ",并宣布高德掃街榜永不商業化,還將發放超過 10 億元補貼為線下餐飲及其他服務業帶去 1000 萬新增客流。
本地生活服務的競爭又迎來了一次高潮。
與喊出 " 永不商業化 " 的高德地圖相似,大眾點評也并非一個以交易為核心導向的平臺。
" 其實大眾點評這個組織內部,沒有任何一個部門要背商業化指標,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 美團高級副總裁李樹斌曾公開表示,每個 App 都有邊界,大眾點評還是個獨立業務," 點評是收錄 POI(興趣點),‘ Point of Interest ’,不一定指向一個商業化的公司。"
他表示,作為一個更強調體驗的產品,大眾點評一直以來都與偏重消費的美團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
不僅大眾點評是一個獨立事業部,榜單也有獨立性。據悉,點評在發表 " 必吃榜 " 榜單的時候,內部其他部門并不知道上榜的商戶到底是誰。
以 2025 年榜單為例,過去一年,平臺美食商戶真實評價規模同比增幅近六成。評選團隊基于 3.63 億條評價,從 600 多萬商戶中遴選出 3091 家餐廳。在 " 公信力核查 " 階段,就有近三成商戶因不滿足 " 評價真實可信 " 失去資格。
雖然強調沒有商業化指標,但是對于美團來說,到店業務一直以來都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
據美團財報披露,2021 年,美團餐飲外賣的利潤率僅為 6.4%,而到店、酒旅的經營利潤率則高達 43.3%,后者是前者的七倍左右。2024 年,該板塊收入 2502 億元,同比增長 20.9%,核心本地商業利潤 524 億元,同比增長 35.4%,經營利潤率由 18.7% 提升至 20.9%。
到了今年二季度,美團基于到家和到店業務產生的傭金和在線營銷服務收入高達 385 億元,占集團收入比例的 58.9%??钙鹆嗣缊F收入的大半壁江山。
不僅利潤豐厚,點評的高頻使用場景,還為其帶來了大量的真實流量。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大眾點評累計有 3.63 億條真實評價,其中日均 " 帶圖評價 " 瀏覽量同比上升 11%,差評優先查看率達到 14%,優先查看差評的用戶數同比提升 36%。
豐厚的利潤,有效的流量加持,讓這一業務成為了市場爭奪的焦點。而巨頭之間的競爭,也從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整個到店業務的體量。
據李樹斌介紹," 我們到店消費這兩年的 yoy(同比增長率)增長遠高于只有美團一家做本地生活的時候。"
歸根到底,從阿里推出 " 高德掃街榜 ",到大眾點評重啟品質外賣,都是一場對本地生活入口的爭奪。
作為這場已經歷時七個月的外賣大戰的延續,競爭已經從最初的補貼大戰,騎手爭奪,蔓延至如今對流量入口的布局和纏斗。
據媒體統計,為了這場外賣競爭,美團、京東、淘寶閃購三家平臺至少將直接投入累計超 1000 億元的補貼。
而作為長期占據外賣市場七成份額的頭部玩家,美團作為守壘方,在此次外賣大戰中投入巨大。據美團二季度財報,外賣業務所在的核心本地商業板塊整體經營溢利同比減少 115 億元,同比跌幅達 75.6%。同時,美團本地核心商業的銷售成本、經營開支及未分配項目增幅達到 35.6%。
而如今,這場戰役仍然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畢竟,在巨頭們的狂轟濫炸之下,從外賣到即時零售的天花板被大大抬高了。
高盛在相關研報中預計,行業訂單量同比將增長 30%,而在二季度之前為高個位數增長。阿里巴巴、京東和美團在外賣 / 閃購領域的競爭強度已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不過,隨著競爭的日漸深入,僅靠補貼是遠遠不夠的。正如李斌曾分享的那樣," 用戶‘信任鏈’正在重構,他們不再依賴單一路徑的種草,而是形成‘三角驗證’決策模型,從興趣種草到真實評價核驗再到多維度對比決策。"
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守住流量入口這個關鍵節點,或許才是這場戰局的關鍵。(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 | 謝璇,編輯 | 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