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行業日新月異,但在物理應用層面存在一片廣闊的價值洼地,這也正是機器人獨角獸宇樹科技的想象力源泉。
9 月 11 日,在 2025 外灘大會期間,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圓桌論壇發言時表示," 現在 AI 寫文作畫,已經比 99.99% 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讓 AI 干活,還是一片荒漠。"
就在不到十天前,宇樹官宣正積極籌備 IPO,預計將在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期間向證券交易所提交文件。而兩個月前的 7 月 18 日,證監會網站披露了《關于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報告》。
這意味著,這個機器人獨角獸即將叩響二級市場大門。" 讓 AI 干活 " 則是宇樹要向市場講出的大故事。
今年初,宇樹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收獲了一波國民級人緣。資本市場上 " 宇樹概念股 " 隨之一路飛漲,明星機構們紛紛押注宇樹,股東將其視為下一個 " 大疆 "。
或許,王興興在創立宇樹時也未曾想到能如此出圈。他在論壇上透露,在 2011 年時曾對 AI 非常感興趣,但當時 AI 非常冷門,相關的學習資料也較少。" 當時我看了幾本書,覺得能做的有限,后來就沒花太多時間關注。AI 確實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不過,轉折點也旋即到來,在年初這輪 DeepSeek 引領的大模型浪潮中,AI 發展的重心正從虛擬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而這波浪潮中,人形機器人又被認為是 AI 商業化落地的關鍵形態。
" 隨著大模型的快速發展,現在終于有機會讓 AI 與機器人結合真正落地干活 "。王興興感嘆道。
由此,改變物理世界成了 AI 最大的想象力。黃仁勛就預測,通用人形機器人的 "ChatGPT 時刻 " 即將到來。去年末,英偉達、特斯拉、華為相繼宣布其人形機器人將實現量產。馬斯克更放出 " 未來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數量 " 的狠話。
顯然," 讓 AI 干活 " 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的共識,作為早鳥的宇樹已經嘗到了甜頭。
目前,宇樹科技是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的領頭羊,2024 年其四足機器人全球市占率高達 69.75%。其中 G1 產品累計出貨量超 5 萬臺,占全球消費級足式機器人市場 60% 以上份額。
王興興在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目前公司年營收已超過 10 億元。有接近宇樹股東人士向華爾街見聞透露,自 2020 年以來,宇樹的財務報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狀態。" 去年宇樹凈利潤接近一個億,今年上半年業績也很不錯 "。
據市場預測,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從去年的約 25 億美元增長至 2034 年的 13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18.7%。而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想象空間更為宏大,有預測稱其市場規模到 2035 年可能突破 100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驚人的 47%。
" 真正讓 AI 落地干活,現在還在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前夜。對我個人而言,這個時代是非常激動人心的。" 王興興如是說道。
可以說,王興興賭對了,他和他的宇樹踏上了風口。不過,對于技術的迭代,王興興依舊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具身智能發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包括高質量數據以及模型算法層面。
在數據層面,數據采集和質量問題比較突出,也需要提升數據的利用率。在模型層面,當前多模態數據的融合并不理想,并且在機器人領域,模型與機器人的控制模態對齊也是難點。
比如根據一個生成視頻讓機器人學做家務,單純的視頻生成可能已經比較好,但是如何將視頻生成與機器人控制模態對齊,仍然非常有挑戰。
除了數據及模型算法外,AI 時代的組織管理對宇樹而言也是一道必答題。王興興表示,宇樹是一家以硬件為主要產品的公司,隨著業務快速發展,人員規模更大之后,可能會帶來協作效率的降低,需要花時間探索更高效的組織管理方式。
盡管存在挑戰,但王興興對未來依舊十分樂觀,他認為現在創新創業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年輕創新者迎來了好時代。真正可以用 AI 工具去實現新創意,并且在 AI 時代,小組織的爆發力會越來越強。
從一個 " 偏科少年 " 到一家即將敲響上市鐘聲的全球獨角獸企業,宇樹的故事,是中國科技創新的寫照。而它的成功,離不開資本的持續加持。
宇樹至今已完成至少 10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阿里巴巴、螞蟻集團、美團、吉利、中國移動等產業巨頭,以及紅杉中國、順為資本、深創投等頂級 VC。最近一輪 C 輪融資后,公司估值已達 120 億元人民幣。
在講出 " 讓 AI 干活 " 背后的性感故事后,接下來宇樹要借助資本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因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留在最后的牌桌上。
眼下,機器人賽道已是百舸爭流,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自變量機器人、傅利葉智能、UniXAI 等玩家都在被資本們爭相押注。IPO 則是他們未來能否實現卡位的關鍵一戰。
隨著 IPO 的臨近,宇樹要讓市場看到一個由機器人深度參與的未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襲來。而宇樹自己,此刻正站立于浪潮之巔。
* 本文為全天候科技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在后臺回復 " 轉載 " 二字,獲取轉載格式要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全天候科技 ",作者:全天候科技,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