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 1%,存一萬塊年利息也就買兩杯奶茶 ",這是不少老百姓打開銀行 APP 后的直觀感受。從官方數據到市場動態,一場大規模 " 存款搬家 " 正悄然進行。
中國人民銀行 9 月 12 日公布的 8 月金融數據顯示,8 月居民存款新增 1100 億元,較 2024 年同期少增 6000 億元,而 7 月同比少增 7800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是定期存款增長的 " 大年 ",當前正處于定期存款集中到期高峰,疊加權益市場情緒回暖,資金 " 搬家 " 特征尤為明顯。
從貨幣供應量來看,新口徑 M1 增速從 7 月的 5.6% 升至 6%,新增 1713 億元,同比多增 3827 億元,"M2-M1 剪刀差 " 持續收窄,意味著居民手中的 " 沉睡資金 " 正加速活化,不少轉化為證券活期存放款,流入股市、基金等領域。
其中," 固收 +" 產品成了零售端的 " 香餑餑 ",理財公司扎堆研發 R3 級產品,熱度遠超純債產品。不少人通過券商賬戶嘗試入市,也有人偏愛穩健的政金債基金,還有人把黃金當 " 避險底倉 "。
" 和 2015 年股市熱、早年房地產潮不同,這輪資金遷徙更理性,資金更多流向相對穩健的理財和債基,而非高風險資產;居民對剛兌打破的認知更成熟,風險偏好分層更明顯;此外,資管新規后產品透明度提升,也可能影響資金流向。"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告訴巴倫中文網。
對普通人來說,如何在 " 不縮水 " 與 " 穩增值 " 間找到平衡,避開理財套路,選對適合自己的渠道,成了這場資金大遷徙中最關鍵的課題。
資金 " 大遷徙 ",老百姓尋找投資新渠道
銀行理財市場成為存款 " 搬家 " 的核心承接陣地。據證券時報數據,2025 年 8 月,市場排名前 14 的理財公司(含 6 家國有行、8 家股份行旗下公司,規模均超 1 萬億元)中,有 12 家實現存續余額凈增長,合計增長約 2857 億元,總規模突破 25 萬億元。國信證券預估,銀行理財行業整體規模已突破 33 萬億元。
從資金流向看," 固收 +" 產品和企業理財成為兩大 " 超級賽道 ":零售端,居民對多資產理財需求旺盛,理財公司加大 R3(中等風險)等級 " 固收 +" 產品研發,通過 5%-10% 倉位配置指數增強、量化中性產品,多數能實現 2.5%-3.0% 的業績比較基準,研發積極性遠超純債類產品;企業端,受利率下行與人民幣匯率升值影響,企業更傾向于買對公理財產品,以 R1、R2 級產品為主,兼顧流動性與收益性。
除了銀行理財,股市、基金、不動產及黃金等也成為資金 " 搬家 " 的重要去向。權益市場方面,8 月非銀存款新增 1.2 萬億元,同比多增 5500 億元,延續 7 月以來的高增態勢,反映出居民通過券商賬戶入市的意愿增強。
不動產投資中,部分投資者轉向市中心 " 老破小 " 房產或 CBD 小戶型。上海市民張阿姨在兒子的建議下,以 210 萬元購入一套虹口區內環的一室戶老房子,月租金 4200 元,租金收益率 2.4%," 這個小區同等面積的房子,在 2021 年高位時售價一度達到 330 萬元,4 年時間跌了 36%。" 她認為,現在低位購入、出租,收益率高于存款利息。
盡管新房成交仍處低位,但核心地段的二手房、小戶型租賃市場熱度回升,部分投資者的心態和張阿姨一樣,通過收租金實現資產保值。從數據上看,30 大中城市二手房成交熱度 8 月環比明顯修復,成為存款 " 搬家 " 的又一去向。
黃金則成為 " 避險剛需 ",不少人通過積存金、黃金 ETF 配置底倉,2024 年 5 月至今,部分投資者的黃金投資收益已超 30%。
除了個人投資者,企業資金的 " 搬家 " 也改變著市場結構。2025 年 8 月,企業債券發行雖新增 1346 億元,但同比少增 360 億元,且低于 7 月的 2748 億元,不少企業將閑置資金轉向對公理財。
從未來趨勢看,存款 " 搬家 " 的動力仍將持續。一方面,大行存款利率下調后,中小銀行多輪 " 補降 ",1 年期存款利率跌破 1%,貨幣基金收益率僅 1% 出頭," 比價效應 " 將持續推動資金流出;另一方面,理財市場產品創新不斷," 固收 +"" 政金債基金 " 等品類兼顧穩健與收益,權益市場若持續回暖,還將吸引更多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資金入場。
普通人博取高收益," 先避坑、再求穩 "
存款 " 搬家 " 不是簡單的 " 資金轉移 ",更像是一場 " 收益重構 " ——有人通過房產、理財實現 " 利息覆蓋日常開銷 ",有人在股市中謹慎布局追求高收益,也有人因誤踩理財產品 " 套路 ",收益不及預期。
互聯網公司職員李宇(化名),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存款 " 搬家 " 的目標很明確:追求年化 3% 以上的收益。2025 年初,他將 100 萬定期存款取出,先跟風買入了某銀行 APP 上的 " 熱銷理財 ",結果卻踩了 " 套路 " —— 產品初期展示的 " 成立以來收益率 " 高達 4%,但買入后近一個月收益率僅 0.15%," 后來才知道,這類產品為了打榜,會先塞高收益資產拉抬業績,吸引大量投資者買入后,再換成普通資產,收益自然跌下來。"
吃了虧的李宇開始自己研究理財技巧,總結出一套 " 避雷方法 ":看收益率時,不看 " 成立以來收益 ",重點盯 " 近一個月收益率 ",0.25% 以上才考慮;看單位凈值,若近一段時間多次 " 掛 0",堅決不買;遇到產品 " 突然放額度 "(原本售罄,突然可購),反而警惕,因為這往往是收益下滑的信號。
調整策略后,他將資金重新分配:40 萬投 R2 級純債理財(底層為國債、政金債),近一年收益為 2.8%;40 萬投 " 固收 +" 產品(" 債打底、股添色 ",少量配置消費、酒類股票),年化收益 3.5% 左右;10 萬投結構性存款,10 萬定投黃金 ETF。
張雪峰認為," 固收 +" 產品和政金債基金的走紅,或許反映了居民在收益與風險間的折中選擇:一方面,利率下行周期中,傳統存款收益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股市波動加大使得純權益資產配置門檻升高。這類產品通過債券打底、少量權益增強,可能契合了 " 求穩但不愿躺平 " 的心理。
另外,投資者需要篩選理財產品時的隱藏指標,除短期收益和凈值波動外,可關注一些因子,比如夏普比率,衡量單位風險下的超額收益,但需注意其依賴歷史數據的局限性。以及最大回撤——極端市場下的損失幅度,對風險厭惡者尤為重要。
張雪峰介紹,還需關注機構自購比例,管理人跟投情況可能反映其信心,但需結合其他因素綜合判斷;底層資產穿透數據:如債券持倉的信用評級、行業分布等,避免 " 黑箱 " 風險;費率結構:某些產品的超額收益可能被高額管理費侵蝕。這些指標需動態評估,不可孤立看待。
一位行業從業者提示:贖回時也需注意 " 收益損耗 ",多數理財產品贖回需 1-3 個工作日,期間無收益,頻繁贖回會浪費收益。可通過 " 累計收益復盤法 " 判斷是否贖回:計算公式為 "(累計收益 / 持有天數 / 本金)× 10000",即 " 萬份日收益 ",若連續 10 天低于 1 元,可考慮贖回;若高于 1 元,可繼續持有。
" 存款搬家 " 避免 " 盲目跟風 "
面對洶涌的 " 存款搬家 " 浪潮,專業人士認為,需避免 " 盲目跟風 ",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搭建 " 穩健 + 彈性 " 的分層組合。
張雪峰表示,對于風險偏好較低、追求 " 保本 + 穩健收益 " 的投資者(如中老年群體),可側重低波動資產(如國債、存款)占比 50% 以上,搭配少量年金險,謹慎參與權益類。中青年群體可嘗試 " 核心 + 衛星 " 策略,例如 60% 穩健資產(債基、REITs)+30% 權益(指數基金)+10% 另類(黃金等);年輕人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提升權益比例至 50%-70%,但需避免盲目追逐熱點。
鎖定 2.5% 收益的年金險與長期定投紅利 ETF 各有優劣。行業從業者袁帥認為,年金險優勢在于收益穩定,能提供確定的現金流,適合風險偏好極低、追求長期穩定保障的投資者,如為養老做規劃的中老年人。劣勢是收益相對較低,靈活性較差,提前退保可能面臨較大損失。長期定投紅利 ETF 優勢在于可分享股市長期增長紅利,通過定期投資平滑市場波動風險,有機會獲取較高收益,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有一定投資知識和經驗的投資者。劣勢是股市波動大,收益不確定,可能出現短期虧損。
此外,專業人士強調,存款 " 搬家 " 前,個人需做好兩項核心準備:一是明確資金用途,區分 " 短期備用金 "" 中期理財金 "" 長期儲蓄金 " —— 短期備用金(3-6 個月生活費)可存放于現金管理類理財或貨幣基金,雖收益低(1.5%-2%)但流動性強;中期理財金(1-3 年)可投向 " 固收 +" 或政金債基金;長期儲蓄金(5 年以上)可配置年金險或房產,鎖定長期收益。
二是做好風險評估,避免 " 盲目跟風 "。 若無法接受任何虧損,優先選存款、政金債;若能接受 5% 以內的波動,可嘗試 " 固收 +";若追求高收益,需做好 " 短期被套 " 的心理準備,避免因市場波動恐慌贖回。
" 存款搬家不是‘逃離存款’,而是‘優化資產配置’。普通人的核心目標,是讓資金‘不縮水、穩增值’,而非追求‘一夜暴富’。選對路徑、避開套路、做好規劃,才能真正受益。" 上述人士表示。(本文首發于巴倫中文網,作者|孫騁,編輯|蔡鵬程)
更多對全球市場、跨國公司和中國經濟的深度分析與獨家洞察,歡迎訪問 Barron's 巴倫中文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