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5 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此前曾引起廣泛關注的位于青海省瑪多縣的 " 昆侖石刻 ",經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審慎研究,認定為秦代石刻,定名為 " 尕日塘秦刻石 "(以下簡稱 " 刻石 ")。
2025 年 6 月 8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仝濤研究員在《光明日報》刊發《實證古代 " 昆侖 " 的地理位置 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 " 采藥昆侖 " 石刻》,引發社會討論。國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工作專班,兩次赴現場調查,獲取了石刻本體與賦存環境等科學數據。
起點新聞
,贊 90
據介紹,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地處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 2 號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約 200 米,海拔 4306 米。文字刻鑿壁面總長 82 厘米,最寬處 33 厘米,刻字區面積約 0.16 平方米,距地面約 19 厘米。全文共 12 行 36 字,外加合文 1 字,共 37 字,文字風格屬秦篆,保存較完整的文字信息為 " 皇帝 / 使五 / 大夫臣□ / 將方□ / 采樂□ / 陯翳以 / 卅七年三月 / 己卯車到 / 此翳□ / 前□可 / □百五十 / 里 "。
刻石鑿刻在 2.5 億年前沉積形成的石英砂巖的一處節理面上,刻石面向東南,背山面水,刻石遭受風蝕和光照高溫輻射影響相對較弱,利于長久保存。刻石表面無損檢測及刻石結構調查表明,刻字區域巖體結構相對完整,表面強度高,較為平整,無明顯結構缺陷,為刻面選擇提供了必要條件。
刻石為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單軸抗壓強度高、磨蝕指數高,屬高磨蝕性巖石,為其長久保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是歷經千余年自然風化尚能保存至今的關鍵因素。刻字區域和非刻字區域的元素成分差異較小,且表面未檢出鎢、鈷等金屬元素,排除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
" 尕日塘秦刻石 " 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與扎陵湖關聯形成文化景觀,整體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數清晰可辨,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見于文獻記載,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有關刻石的下一步保護措施,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對人民網記者表示,未來國家文物局將以 " 原址保護 " 為原則,科學制定刻石保護方案,編制保護規劃,并審慎論證建設保護設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來源 / 人民網 起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