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認為小米正在中國空調市場發起新一輪攻勢,預計中期內市場份額將提升至約 10%。
追風交易臺消息,9 月 15 日高盛研報指出,中國家電市場的 " 鯰魚 " 小米正在空調領域掀起波瀾,預計 2026 年市場份額將提升至約 10%。這場競爭的本質并非單純的價格戰,而是供應鏈、制造、渠道和生態系統效率的全面對決。
研報分析認為,美的集團憑借其全球領先的制造優勢和持續優化的渠道效率,被視為最具韌性的參與者,甚至有望進一步擴大份額。
相比之下,高度依賴國內空調業務、產品溢價最高且應對策略相對遲緩的格力電器,被高盛認定為最易受沖擊的巨頭,并因此將其評級從 " 買入 " 下調至 " 中性 "。
小米則憑借其生態系統和分銷效率,有望成為穩固的第二梯隊領導者。簡而言之,市場正在獎勵效率更高、適應性更強的玩家。
新戰場:小米重拳出擊,攪動高利潤空調市場
中國分體式空調市場長期以來是一個 " 香餑餑 " ——市場高度集中,龍頭企業享有高利潤,供需平衡。
從 2019 年到 2024 年,該行業的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 4%,而制造商的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則高達 8%,總利潤池從 220 億元人民幣增長至 320 億元人民幣。
頭部企業美的和格力的毛利率顯著高于第二梯隊企業,這得益于其在制造環節的優勢以及更高效的分銷網絡。美的和格力在 2024 年合計占據了 68% 的收入和驚人的 91% 的行業利潤。
然而,自 2023 年起,小米發力空調市場。
這背后既有小米構建 " 人、車、家 " 全生態的戰略考量,也在于其看中了這塊巨大且穩定增長的利潤蛋糕。小米的策略非常清晰:以高性價比的入門級產品為突破口。
數據顯示,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售價低于 3000 元的產品占小米線上銷售額的比例分別高達 75% 和 66%,遠高于行業平均的 42% 和 39%。
憑借這一策略,小米線上市場份額從 2023 年 1 月的 7% 飆升至 2024 年 12 月的 15%。
巨頭反擊:美的、海爾積極應戰,格力反應遲緩
面對小米的迅猛攻勢,傳統白電巨頭的反應出現了分化。
美的、海爾和海信重新設計入門級產品,并通過旗下大眾市場品牌(分別為華凌、Leader、科龍)推出了在價格和功能上與小米不相上下的競品。
這一主動反擊有效遏制了小米的擴張勢頭。數據顯示,自 2024 年 12 月以來,小米的線上份額基本穩定在 15% 左右,而同期美的和海爾的份額則分別從 32% 和 12% 提升至 37% 和 14%(截至 2025 年 6 月)。
相比之下,格力的產品和定價策略顯得不夠積極。
結果是,其線上份額在 2023-2024 年持續流失后,于 2024 年 12 月的 18% 略降至 2025 年 6 月的 17%。
競爭本質:供應鏈效率 vs. 分銷效率的全面對決
高盛指出,這場競爭表面看是價格戰,但其核心是整個產業鏈效率的對決。雙方都試圖通過提供最佳性價比產品來贏得市場份額:
傳統巨頭的護城河:
以美的為首的傳統巨頭在供應鏈和制造效率上擁有深厚壁壘。這體現在其更高的毛利率(GPM)、規模經濟、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對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持續投資。
小米的核心優勢:
小米的競爭力在于其分銷效率和生態系統賦能。它主要通過線上銷售,減少了分銷層級。
同時,龐大的現有用戶基礎降低了獲客成本。盡管線上渠道僅占空調總銷量的一半,但小米已計劃通過輕資產模式擴展線下 " 小米之家 " 門店(截至 2025 年 6 月已達 17000 家),以配合其高端化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都在彌補自身的短板。
小米正通過在武漢建設首個工廠來提升制造效率,該工廠預計 2025 年底投產。公司還致力于提高垂直整合度,包括自主設計冷凝器和蒸發器、投資三花智控等。
另一方面,美的則在不斷推動渠道改革,特別是線下渠道。美的減少 SKU 數量,統一線上 / 線下 SKU,線下經銷商 / 零售商無需承擔高庫存和相應的倉儲 / 物流成本,這些功能由美的安得物流集中承擔。
情景分析:美的最具韌性,格力最易受沖擊
高盛構建了四種情景來測算競爭帶來的影響。
在 " 基本情景 " 中,高盛預計:
小米將憑借效率優勢推出比市場均價低 7% 的同功能產品,最終在 2026 年占據約 10% 的市場份額。
為保持競爭力,整個行業的價格將被迫下調,導致行業總利潤比 2024 年下降 6%。
在這一情景下,不同公司的表現或有所不同:
美的集團(最具韌性):
憑借其強大的議價能力和高效的渠道,高盛預計美的能夠將大部分降價壓力傳導給供應鏈和分銷商。其市場份額的增長將足以抵消價格下降的壓力,從而實現利潤的溫和增長。
格力電器(最易受沖擊):
首先,其業務高度集中于國內分體式空調市場,2024 年該業務貢獻了公司 51% 的收入和 56% 的利潤(相比之下,美的僅為 21%/29%)。
其次,格力的產品擁有高達 29% 的行業最高溢價,使其在價格戰中更容易成為目標。
最后,其分銷商的 10% 利潤空間本已低于同行的 14%,進一步壓縮的空間有限,這意味著格力自身需要承擔更多的利潤損失。
總而言之,小米的入局正迫使空調行業進入一個效率為王的時代。對于投資者來說,辨別出那些擁有核心效率優勢并能積極適應變化的公司,將是穿越這場行業變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