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冰冰
編輯 | 阿至
36 氪獲悉,北京塑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塑新科技」)宣布連續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和 pre-A+ 輪融資,pre-A 輪由金鼎資本 - 海利得產業基金領投、老股東英諾天使基金持續追投;pre-A+ 輪由拙樸投資獨家投資。公司產品已獲得滌綸工業絲龍頭企業海利得認可,資金將主要用于規模化產線落地。目前「塑新科技」已開啟新一輪融資。
「塑新科技」成立于 2024 年 6 月,是廢棄高分子材料生物回收轉化平臺,聚焦 PET 聚酯的生物酶法回收。CTO 董維亮教授為南京工業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博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15 項,權威期刊發表論文 90 余篇;CEO 向科煒博士是連續成功創業者,本碩博畢業于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國重實驗室,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有十年以上的管理經驗以及多個產品從 0 到 1 研發、生產和銷售經驗。
「塑新科技」創始團隊經歷多年天然酶資源挖掘,搭建起大型塑料降解酶庫,可回收 PET、PU、尼龍、PLA 等多種高分子材料,并自研 AI 算法,加速酶的挖掘、進化、改造和發酵底盤進化,目前已跑通千噸級中試線,實現規?;慨a,2025 年底將完成萬噸線通車投產。
一、產學投復合型團隊,AI+ 酶工程拓展塑料降解酶庫
聯合國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塑料消費量預計突破 5 億噸,其中 3.99 億噸淪為廢棄物。難以降解的塑料廢棄物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生態污染,甚至隨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體健康。2024 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 " 全球戰塑 "(Planet vs.Plastics),旨在呼吁終結塑料危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生態環境部印發的《" 十四五 " 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明確 " 完善再生塑料有關標準,加快推廣應用廢塑料再生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鼓勵塑料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 "。
從宏觀趨勢來看,發展可回收塑料已成為明確方向;從社會責任角度而言,創立再生塑料企業具有積極意義;而站在投資視角,創業仍需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塑新科技」CFO 齊云達具有投資人背景,在參與創立「塑新科技」之前,主要關注 AI 與合成生物賽道。從投資角度,他介紹了創立「塑新科技」的三大考量因素:
首先是管線規模。合成生物領域的創業企業多數聚焦精細化產品管線,單一管線規模通常不超過 1 萬噸,市場天花板較低。而要成為 " 改變世界 " 的公司,就需要關注大宗管線。創始團隊系統梳理了從 C1 到 C10 的化學品管線,從市場規模、經濟性、上下游成熟度、供應鏈穩定性、技術路徑及技術成熟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調研分析,最終鎖定再生 PET 賽道:既是當前綜合條件最優的環節,又符合大宗商品的規模需求。
其次是趨同需求。再生 PET 在國外已獲得顯著關注,例如 Carbios、Samsara 等公司已完成數億美元融資。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該領域的創業公司仍具備巨大發展空間。從社會發展節奏判斷,國內相關需求有望在幾年內迎來爆發。
最后是團隊配置。合成生物賽道多以科學家創業團隊為主,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不僅需要研發能力,也依賴產業化經驗。「塑新科技」組建了產學投結合的復合型團隊:CTO 董維亮作為行業權威科學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CEO 向科煒擁有上市公司管理經驗及高分子材料成功創業背景,保障產業落地及商業化能力;CFO 齊云達則具備世界級投行及英諾天使基金的投資閱歷,確保資金運作與資本對接效率。
而一切的核心,還是酶的突破。在生物酶法塑料回收中,酶是其中的核心催化劑,但一直面臨效率、穩定性、耐高溫性能不足,難以產業化等問題。近年來,合成生物領域技術變革加快,AI for Science 趨勢下,「塑新科技」使用 AI 計算,基于功能和基因序列進行酶挖掘、數萬倍加速酶進化、輔助改造底盤菌株高效表達。
"AI 算法高效且優良的基礎是要有足夠多高質量的數據去支撐。沒有數據就訓練不出好的模型。" 齊云達表示,塑料降解酶面臨的問題是,人類發現它才十幾年,真正開始密集做研究也就是近十年,研究團隊們普遍缺乏足夠的數據量訓練 AI 模型。
「塑新科技」能讓 AI 算法真正發揮作用,在于數據積累、算法以及動態模擬三者相疊加:創始團隊從 2016 年開始大量挖掘天然菌株,特別是在一些極端環境中持續采樣,分離得到高性能的天然酶并采集數據積累到酶庫中,形成數據優勢后進一步用算法加速研發。同時使用 AI 算法對改酶方案進行篩選,結合高通量濕實驗進行驗證。在酶的催化過程中,疊加分子力學和量子力學的動態模擬算法,模擬酶在反應過程中如何與底物在不同 pH 值、受力、溫度下相結合,反推需要改造的核心氨基酸位點。
目前,「塑新科技」搭建了包含數百個能夠降解 PET、PU、PC、PA 甚至 PLA 等高分子材料的的塑料降解酶庫,在 PET 降解酶上率先實現耐酸性的突破并研發出全球首個可以直接降解熱固性聚氨酯材料的酶。
" 在多個管線上,我們現在都通過自己的技術積累、新技術的快速迭代實現了對國外技術的反超和全球首創的突破。這是技術先進性帶來的技術領先的必然性。" 齊云達總結道。
二、從千噸級中試落地到萬噸級產線建設,以規?;a下探成本
酶是生物法回收 PET 的核心基礎要素,然而研發出降解效率高的酶,并不意味著可以進行產業化量產。實驗室環境溫和穩定,酶可以保持高效催化反應,但在工業生產中,工業過程的控制達不到實驗室的精度,酶就可能失效。如何改良酶的性能,達到足夠強的工業生產穩定性,是實現量產的前提。
" 比如耐酸性,我們在全球率先實現了 PET 耐酸性的突破,這對量產非常重要。" 齊云達介紹,PET 酶解過程中,隨著酶解反應的發生,環境的 PH 值會越來越低,弱堿性酶在 PH 值降低時就會失效,要持續調酸才能維持反應體系,這顯著提高了工藝控制難度和生產成本。
「塑新科技」將酶改良到能夠耐酸性環境,降低了工藝控制難度。同時基于量產放大經驗,改良底盤,提升酶表達量到 4-5g/L,整體降低了酶的生產成本。千萬噸級大宗商品的量產是從技術、工藝、工程、供應鏈的整體考驗,齊云達總結,酶的技術突破,加上團隊在工程化、供應鏈控制等方面的 know how 和突破,才讓「塑新科技」率先實現了規模化量產。
從產線量級上看,國外走在前列的 Carbios 公司已經落成示范工廠,業內預計其生產規模在千噸級左右,正在法國建設萬噸級 PET 生物回收工廠。
「塑新科技」在 2025 年上半年跑通了年產千噸的中試線,在中試規模上和國際水平拉齊,目前正在建設年產萬噸級產線,預計 2025 年底投產。齊云達介紹:" 在工藝穩定性、供應鏈穩定性、設備選型等方面,我們都是在千噸中試線階段,就按照萬噸量產的設備選型、工藝流程去做。所以該踩的坑、該暴露的問題,我們希望都在千噸中試線階段盡早暴露并解決掉。"
成本方面,據介紹,萬噸級量產階段,「塑新科技」生物法降解成本可以和化學法持平,未來隨著酶表達量和穩定性的提升,以及量產規模持續擴大帶來的規模效應顯現,預計三年內能使生物法再生 PET 價格成本降至接近石化原生 PET。經過測算,齊云達相信,這一技術路徑的極限成本還可以進一步降低:" 我們的目標是在 2030 年之前,讓再生 PET 的成本比石化原生 PET 更低。"
成本價格對應著未來的商業模式:客戶是誰、賺什么錢。「塑新科技」規劃,未來 3 年內的主要客戶為頭部品牌公司,以生物法降解的差異化路徑,賺取 ESG 政策和品牌的環保溢價;3-5 年后,隨著成本的降低,以更好的性能和價格,真正 " 降本增效 " 又 " 節能環保 " 的替代石化原生產品,顛覆以石油為原料的塑料生產行業。
市場拓展上,「塑新科技」已向眾多國際知名時尚品牌以及海利得等車規級產品客戶進行百公斤級送樣,預計年底將簽訂供貨訂單,2025 年實現百噸級出貨及千萬級銷售。隨著今年底萬噸級產線投產,2026 年預期收入破億元。
36 氪未來產業
「36 氪未來產業」持續關注城市發展、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尋求報道可郵箱聯系 wangfengzhi@36kr.com 或掃碼聯系作者。
此外,今年 36 氪正式推出《36 氪企業投資指南內參》,依托在經濟圈產業群、區域重點推進規劃與招商領域的深厚積累,36 氪通過提供深入詳細、更為及時、獨家專有的全面信息服務,為政府部門提供高效、精準的產業項目內參;助力項目方匹配產業資金、鏈接關鍵人脈、快速融入新的產業生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 氪未來產業 ",作者:張冰冰,阿至,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