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差評汽車部 Author 脖子哥
但凡關注車圈,這段時間最大的事兒指定得是上海車展了,車企那邊兒怎么個事咱先不提。咱這邊倒是發現,除了一眾車企,專搞電池的寧王也來了,而且還搞了個科技日,放出來不少狠貨。
作為電車的大爹,寧王的首個科技日,那場面咱不能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至少也是電池圈兒的春晚現場。
在他們海報上,也赫然寫著 " 充電 5 分鐘,補能 520km ",好好好,我只能說好家伙,這下眼看著車圈估計又要為誰先用上打得頭破血流了。
然而我扒拉了一下資料發現,這鈉電池雖然不怕冷,但能量密度卻一般般,好在他們發布會上也挺實誠,說能量密度是 175 Wh/kg,不過續航也有 500km。
雖然跟最頂的鋰電池比還是差點意思,但畢竟是鈉電池剛上車,還算是未來可期。
但寧王這最后掏出來的東西,真是讓人看得虎軀一震:他們搗鼓了一個 " 電電增程 " 系統。
不是哥們,電——電?還能增程?這踏瑪什么鬼?
按寧德發布會的推薦套餐來看,比如日常通勤,你就只用磷酸鐵鋰主電池,保證經濟性,便宜耐用;
要是碰上長途或者想地板電起步,那你主電池就用高檔點的三元鋰電池;再比如到了冬天,就可以用鈉電池保證低溫性能嘎嘎好,同時用增程電池補足能量密度短板,來解決東北老鐵最怕的趴窩問題。想省錢還是想飆車,都自由搭配,豐儉由人。
全部看完我就一句話,不是哥們,這不就 " 拼好電 " 嘛。。。
這個 " 拼好電 " 的操作看著是挺騷,但關鍵其實不在主電池的技術更新(雖然也很牛),而是在那塊 " 增程電池 " 上,也就是寧德官方說的這個 "自生成負極技術" 的東西。
也就是說,什么神行電池,鈉新電池,都是給這玩意當配件的。。。人家官方也吹這是 "行業內首次突破能量密度與成本不可能三角的技術"。
咱們之前科普過,電池的負極(通常是石墨)就像大停車場,鋰離子充電時就跑到石墨縫里,放電就出來,所以之前電池技術卷生卷死,沒少在這負極材料上下功夫。比如嫌鋰離子損耗了不夠用,就想出給電池 " 打針補鋰 ";為了讓停車場能停更多車(容納更多鋰離子),就搞出了硅碳負極。
但問題是,石墨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現在負極材料的體積甚至已經占到整個電池的三分之一了。可電池包空間就那么大,人民群眾對長續航的需求又是無限的,那咋辦捏?
于是寧德這幫工程師就想出來現在這個操作:那我干脆不要電池負極了,那不就騰出來空間了嘛。
結果比較離譜的是,寧德還真就做出來了。。。
這技術翻譯成人話就是,雖然電池沒有負極,但只需要給原來負極的位置裝一塊金屬銅板,完事電池充電的時候,電解液里的鋰離子在金屬銅板上接受電子還原,就會變成鋰金屬。
而金屬銅上疊了鋰金屬之后,這個位置就又是金屬的了,又可以繼續在上面還原鋰離子,繼續疊金屬,跟蓋磚似的一層摞一層,他們朝我扔磚頭,我拿磚頭砌小樓。
到了放電的時候,這些疊起來的 " 鋰樓 " 又塌了,又變回鋰離子,重新回到電解液里。
打個比方,同樣大小的一塊地,你要給每人安排大平層豪斯(石墨負極),那你住不了幾個人就滿了;可要是你直接原地起高樓,搞成 N 人一間的軍訓宿舍(自生成負極),那你能塞進去的人可就海了去了。
發布會上的數據顯示,這么搞下來,他們能讓電池體積能量密度提升 60% ,重量能量密度提升 50% 。
那有差友就要問了:" 小編你又尬吹了,既然這玩意兒這么先進,為啥不直接當主電池用?還得拆開來給主電池打輔助?"
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這玩意的核心技術,就是在鋰金屬的 " 沉積 - 溶解 " 上,說白了就是蓋樓和拆樓。
但這蓋樓吧,你要是蓋不均勻,就容易長出 " 違章建筑 " ——鋰枝晶,這玩意兒會刺穿電池隔膜,導致短路甚至起火,在電池界都是很難解決的安全隱患。
這種新技術在高壓快充下還能不能穩如老狗,循環壽命能不能扛得住用戶日常瞎折騰,那也不好說。
我們在上海車展上還專門逮住寧德時代的工作人員問了問,人家也挺實在,表示這塊 " 增程電池 " 主要還是用來打輔助的,所以也沒給它上超高倍率的快充,比如 12C;循環壽命也肯定比不上技術成熟、經過市場多年驗證的主電池。
而在大家都關心的安全問題上,咱也替大伙問了車展上的工程師。
人家說,這 " 拼好電 " 系統里,兩塊電池各自都做了一套獨立的熱防護系統,在安全上是搞足了冗余備份。
至于這 " 拼好電 " 最終能不能真拼出個名堂,那咱還是得交給時間了,電動爹能不能徹底擺脫續航和充電難題,該說不說,還得再等幾年才能下結論。
撰文: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