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長青研究社,作者 | 林韶,編輯 | 潘利恒
" 從雞打鳴干到狗睡覺 ",最近全網都在追一群 "90 后頂流 " ——不是 90 后年輕人,而是 90 歲的爺爺奶奶。
福建的 " 梅英阿嬤 " 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早上 6 點 30 先給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澆水,7 點炒菜熬粥給一家人做早飯,10 點準備午飯,10 點 30 腌酸菜,11 點晾衣服熬中藥,一小時能干 100 件事,甚至到了凌晨一點,她還沒休息還在發面蒸饅頭,為第二天的主食做準備。
有人問為什么拍攝時間是 6 點 30,因為 6 點 30 不是咱爺咱奶開啟高能量一天的起點,而是攝影師能起床拍攝的極限。
" 梅英阿嬤 " 每天兩眼一睜就是干,像打了雞血一樣停不下來,前腳剛忙活完家務,后腳就去陪曾孫打球了,完全閑不下來。" 二旬老人、三旬老人 " 躺在床上,看著這位 " 九十歲青春少女 " 的高能量自律生活,不禁自愧不如,在評論區更是直呼 " 果然 90 歲正是闖的年紀 "。
憑借一系列 " 高能量 vlog"," 梅英阿嬤 " 在各大平臺迅速起號,從 1 月份開始更新視頻至今,短短 4 個月的時間," 梅英阿嬤 " 在抖音的粉絲量從 0 漲到了 112 萬,三條視頻點贊量超百萬。
如果時間再往前,徐姥姥、田姥姥、汪奶奶們的生活日常,也一度圈粉無數。" 銀發網紅 " 儼然成為短視頻領域的一股不可忽視的流量。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6 月,60 歲及以上老年網民達 1.57 億人,互聯網進一步向老年群體滲透。
長青研究社決定深入探尋一下,銀發網紅都是哪些人?他們成為 " 頂流 " 是被流量裹挾還是真實表達?他們的商業困境是什么?
與 " 梅英阿嬤 " 相似,還有 " 我是田姥姥 "、" 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 "、" 戴建業 "、" 潘姥姥 " 等,他們既有運營很久的,也有剛剛起好的,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在短視頻平臺上表達自己、展現自己。
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認為," 媒介即人的延伸 "。受眾接收到某一形象的信息,需要通過一定介質進行意義建構并實現符號化。全媒體時代,短視頻就是老人表達自我的工具,老人們用鏡頭這個 " 魔法盒子 ",把真實的自己變成了一個個充滿魅力的 " 屏幕角色 ",讓受眾接收到更多符號化之后的信息,進而塑造自身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形象。
這就像演戲,他們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在鏡頭前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結合短視頻(以抖音為主)中的人物身份、角色設定和視頻內容,在對相關賬號進行框架結構分析后,我們發現 " 銀發網紅 " 主要是五種類型,分別是 " 秀日常 " 的生活記錄、" 不服老 " 的時尚潮人、" 散余熱 " 的學者名人、" 露一手 " 的巧匠能人、" 有笑點 " 的幽默達人。
" 秀日常 " 的生活記錄,主要記錄的是 " 高能量 " 版自律生活,簡單來說就是以 1.5-2 倍速展示中老年人高效的一天,以 @周大爺不服老和 @梅英阿嬤為代表。
" 不服老 " 的時尚潮人,主要是以精致的時尚穿搭和美妝類為主,以 @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康康和爺爺、@末那大叔為代表。
" 散余熱 " 的學者名人,主要是以文化傳播、知識科普為主,以 @戴建業、@濟公爺爺游本昌、@不刷題的吳姥姥為代表。
" 露一手 " 的巧匠能人,主要是美食制作、手工 DIY,比如 @八零徐姥姥會制作老式辣白菜、老式灌湯包、東北麻辣燙。
" 有笑點 " 的幽默達人,主要是反差模仿、生活搞笑為主,以 @我是田姥姥、@小頑童爺爺為代表。
從時間線來看,這些老年博主們經歷了從 " 泛生活記錄 " 到 " 主打某一個垂類 " 的進化,正是在這個垂類進化下才形成了這五大類型。
在抖音平臺上,@梅英阿嬤部分視頻點贊超兩萬的評論都是年輕人的調侃和自嘲: " 人家 90 像打了雞血,我們二三十像得了雞瘟 "、" 年過兩旬的老太太躺在床上虛弱得舉起手機,刷到了 90+ 美少女的高能一天 "、" 二旬老太看完熱血沸騰 "、" 以后坐公交遇上,記得給我讓座 "。
從新榜的數據來看,@梅英阿嬤以 24-30 歲的年輕人為主(34.9%),其次是 31-30 歲(30.48%)和 18-23 歲(24.22%);女性粉絲居多,城市分布多在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
銀發網紅為什么對年輕人來說這么 " 上癮 ",總結來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互動性表演帶來的算法加持。
年齡反差是老年群體被打造為銀發網紅的優勢所在,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處世哲學積淀,圍繞自身形象管理進行著 " 擬劇 " 表演。
在短視頻的前后臺," 銀發網紅 " 采用選擇性的凸顯、重組或遮蔽等策略來塑造理想化形象,尋求網友的正向評價,進而糾正社會對老年群體弱勢、消極、傳統等刻板印象。
而短視頻平臺擁有海量年輕用戶,年輕用戶在算法推薦機制下既參與創作,也獲取部分網絡話語權。
出于羨慕、獵奇心理或對老年人的鼓勵,年輕粉絲會極力夸贊和評價老年博主展現出的樂觀、活力、勵志。" 銀發網紅 " 繼而選擇按照粉絲用戶的評論走向進行創作,年輕用戶通過留言 " 想看什么 ",為 " 銀發網紅 " 展演提供創作上的方向支持;" 銀發網紅 " 則關注用戶反饋,以 " 這就安排 " 提升粉絲用戶曝光度和個體價值。
通過互動性表演與算法加持," 銀發網紅 " 對短視頻內容進行不斷修正、補充和延展,進而就形成了年輕用戶 " 上癮 " 的局面。
跨代際共情,讓年輕人產生了情感寄托和投射。
不少老年博主的內容以代際互動為主,通過 " 時時搞笑、偶爾溫情 " 的風格,讓人感動。
在 " 銀發網紅 " 賬號的粉絲畫像中,年輕人占據粉絲群體的主要部分。年輕人以身邊或記憶中的老人 " 原像 " 為基礎,對和藹可親、富有活力、凝練人生智慧的 " 銀發網紅 " 極易產生情緒共振、情感共鳴,在 " 共同、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 " 中,實現共情傳播。
為了讓跨代際的共情傳播更為有效," 銀發網紅 " 在賬號主體內與自己的子輩孫輩組成搭配,在賬號主體外聯合其他年輕網絡紅人共同創作,形成年齡反差基礎上的行為反差、觀念反差,傳播出或樸素或時尚、積極向上的生活觀與價值觀,拓展了粉絲群體的年齡分布。
而原本定位為年輕文化的短視頻平臺,在融入新型老年文化后出現了文化雜糅的趨勢。
方片新媒體聯合創始人阿鵬曾說過:" 用中老年的人設做一些快節奏、年輕態的事情,符合主流流量的同時更反認知,所以他們能得到更多關注。"
在他看來,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做自媒體起號更快,點贊漲粉等數據也會更好。而且,阿鵬提到,與同粉絲量級賬號相比,中老年賬號的商業價值會更高。
以 "@梅英梅英阿嬤 " 抖音賬號為例,雖然 90 歲高齡,但是她會熟練使用榨汁機、豆漿機等家電,新抖后臺顯示,目前該博主單條視頻報價為 4.5 萬,高于 60% 的同級達人。
哲學家布爾迪厄提出了 " 媒介場域 " 理論,并用 " 資本 " 這一概念來分析場域內的權力競爭關系,認為資本包含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通過對部分賬號的案例分析發現,短視頻平臺、" 銀發網紅 "(個人 / 團隊)、" 銀發網紅 "(MCN 機構)三者之間存在資本轉向的風險。
" 銀發網紅 "(個人 / 團隊)追求文化資本,懷著 " 初心 " 入駐平臺,注重作品打磨,期望通過文化資本來追逐經濟資本;" 銀發網紅 "(MCN 機構)追求經濟資本,期望通過更多投入獲取更多資本產出。
但是部分 " 銀發網紅 "(個人 / 團隊賬號)受利益驅動影響,選擇將其主導的文化資本轉向 MCN 機構主導的經濟資本,這一利益共謀,助推了 MCN 機構對 " 銀發網紅 " 的改造,將其建構成一種可模仿、可娛樂的消費符號,而不再開始銀發網紅們堅守的那顆 " 初心 ",變得逐漸 " 銅臭 " 起來。
銀發網紅們為保持頭部賬號優勢,面對網絡熱度等帶來的競爭壓力,以流量為訴求結果,在內容創作上更是逐漸成為迎合經濟資本的創作附庸,而非老年人群的真正表達。
此外," 銀發網紅 " 的行為主體是老年人,很多已經超過 80 歲、90 歲,身體狀況不穩定,有的已經故去。老年博主的個人 IP 屬性高,但持續性難以保證,生病停更會造成掉粉、權重降低等問題。比如,在全網擁有上千萬粉絲的 " 潘姥姥 ",有段時間便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短暫停更。
不得不說,老年人做博主突圍流量場,賺得比你我都多的時候,卻也在資本邏輯下異化為可復制的消費符號。高齡創作者的脆弱性與平臺經濟的逐利性,暴露代際表達與商業變現的結構性矛盾。
" 銀發網紅 " 的崛起是一場代際情感與流量經濟的合謀。他們以高能日常打破年齡刻板印象,在算法助推下成為年輕人的 " 賽博祖輩 ",完成了一場跨代際的符號狂歡。
但當資本邏輯將鮮活個體異化為可復制的消費符號,流量狂歡背后暴露的不僅是代際表達的困境,更是老齡化社會對生命價值的集體叩問——我們追捧的究竟是真實的老去尊嚴,還是被精心編排的夕陽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