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話題開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不知道大伙兒第一次接觸電視盒子是什么時候?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第一次接觸電視盒子是在大二的那個夏天,在那個家里的電視最高只能收到 52 個頻道的年代,一個理論上可以隨意點播節(jié)目的產品,實在是太誘人了。
事實也是如此,像天貓魔盒這樣的產品在當時看來簡直驚為天人,插在電視上就能直接使用,各種直播應用和視頻平臺隨便用,就連當時廣電辛苦籌備的高清頻道也信手拈來。
要不是上頭的大手一把捏下來,估摸著電視盒子還能風光好多年。
只可惜時過境遷,在 2025 年的今天,如果你說要買一臺電視盒子,大概率會收獲無數訝異的目光。
畢竟,十幾年的時間,早已讓整個電視行業(yè)完成了智能化進程。現在只要隨手購買任何一臺智能電視,都會直接得到一系列智能功能,額外再配置一個電視盒子,確實顯得毫無必要。
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兩款電視盒子新品卻悄然到來了。
就在昨晚,小米盒子 5 系列在毫無宣傳預熱的情況下突然亮相,考慮到該產品線上一款新品小米盒子 4s Max 還是 2022 年的產品,這時間跨度一下子就是整整三年時間,長到讓人一度以為小米已經放棄了這條產品線。
至于小米為什么會在盒子的落寞時代重新歸來,整整三年的時間,又能讓小米盒子 5 系列有哪些提升,還請看我娓娓道來。
這次小米盒子 5 系列的更新,包含了兩款定位不同的產品。
首先是小米盒子 5,從配置上看,小米官方稱它搭載的芯片為四核 A55 CPU,Mail-G310 V2 GPU,結合小米盒子以往常用的配置來看,這高概率是一顆來自晶晨半導體的Amlogic s905x5m SoC。
別看這個數據好像不夠亮眼,放在嗶站網友統(tǒng)計的 TV 端 SoC 排行榜里,s905x5m 能排到第四把交椅,甚至能和聯發(fā)科最新的電視芯片 MT9655 打得有來有回,但是和 RK3588S 比,依然存在著斷層差距。
幸好,這點差距似乎并不會對觀影帶來什么嚴重影響,得益于更新的芯片設計,小米盒子 5 不但能支持 4K HDR 解碼,還獲得了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DTS:X、AI-SR 畫質增強等一系列功能。
反而是那 2+32GB 的存儲配置,可能會更讓消費者感到捉襟見肘。
接口方面,作為一款小體積入門電視盒子,它的接口相對來說比較簡潔,除了最基礎的電源和 HDMI 接口外,它只配備了一個 USB 2.0 接口,網線接口、AV 輸出接口一概沒有。
讓我不太能理解的是,小米這一次把 AV 輸出接口給砍掉了,80、90 后小伙伴,應該對這個接口不會陌生,早年間電視的主流接口就是這個,而電視盒子本就是為了兼容比較老舊的電視設備而存在的。
這樣一砍,多少有些舍本而逐末的感覺。
那唯一一個 USB 口,主要作用是連接一些外接設備,比如 U 盤、移動硬盤。無論是電視盒子,還是電視本身,內置閃存的容量都很有限,要播放高清的本地素材,要么通過 USB 口連接外部存儲器,要么通過局域網來讀取 NAS 等外置設備上的內容。
目前,絕大部分電視盒子和智能電視都會保留 USB 口,只有 Apple TV 這樣的少數產品,才會完全砍掉 USB 口,只通過網絡來連接外部文件。
至于另一款產品——小米盒子 5 Max,除了升級到 4GB+64GB 存儲,其余配置是基本一致的。
說實在的,在小雷看來,小米盒子 5 系列的整體配置并不算強,只能說在入門款產品中還算不錯,擁有 4K 解碼、杜比視界、比較好用的系統(tǒng)和生態(tài),該有的接口都有,對 299 的產品來說,就是一個中偏上的成績了。
讓小雷比較震驚的事,現在很多新款入門級電視,居然還在用 A35 這種古老架構的 CPU,甚至內存容量還能砍到 1.5GB,主打一個系統(tǒng)能打開、能插入廣告就行。
這種時候,低價入門盒子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電視盒子行業(yè)萎靡,似乎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
日前,洛圖科技發(fā)布的年度深度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全年,中國智能盒子全渠道銷量僅為 249 萬臺,與 2023 年相比,市場銷量下降了 20.4%,與十年前即 2014 年的數據相比,市場規(guī)模更是萎縮至不足當時的五分之一。
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是電視生態(tài)的問題,在互聯網文化盛行的今天,方便于觸控操作的手機和平板,還有近年來流行的閨密機,能夠滿足我們在絕大多數場景下的影音娛樂需求,這也導致電視的使用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更多的時候是放在客廳充當擺設。
其次,智能電視的普及率上升,加之行業(yè)內卷嚴重,市面上充斥著物美價廉的新品電視,其中又以海信、TCL 兩家頭部廠商的產品為主,只要兩三千就能體驗頭部廠商針對電視開發(fā)的系統(tǒng)和出色的顯示效果,那智能盒子的用武之地自然會擠占。
那么,還有哪些人在買電視盒子?
根據小雷的觀察,購買電視盒子的主要分成兩類,第一種是在用的電視的確還是非智能電視,需要借助盒子來實現智能化功能;第二種則是對智能電視本身的體驗不滿意,需要外接一款電視盒子來完善體驗。
第一類人群目前已經不多見,而第二類人群中,不乏一些極客向用戶,值得說道說道。
先說蘋果用戶,事實上很多數碼愛好者都會給自家的電視配備一臺蘋果盒子,主要原因在于 Apple TV 的性能很強、同時系統(tǒng)簡潔流暢,不會有很多安卓電視系統(tǒng)上繁雜臃腫的功能、卡頓糟糕的體驗。
因此,盡管 Apple TV 沒有在大陸地區(qū)上市,而且價格不菲,仍然有相當數量的用戶。
而購買安卓電視盒子的用戶,往往是因為電視本身的配置太過拉胯,除了廣告、營銷信息干擾之外,系統(tǒng)桌面本身還非常卡頓,羸弱的性能甚至無法支撐應用的流暢運行。
例如小米最近發(fā)布的 Redmi G Pro 27U 顯示器,就是自帶電視系統(tǒng)那款,也同樣出現過廣告營銷的問題。
最離譜的是,為了讓你訂閱系統(tǒng)自帶會員,有的電視廠商甚至會限制第三方應用的安裝,因此,無論是為了保證日常體驗順暢,或者增強第三方應用的可玩性,都很有必要入手一款電視盒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電視盒子還能有生存的空間,本質上是因為部分電視品牌對用戶體驗的漠視。
在激烈競爭環(huán)境下,電視品牌往往更愿意把大屏、低價作為最吸引眼球的核心賣點,而在沒那么容易看見的性能配置上能省則省。
幸好,目前幾家頭部廠商已經開始重視系統(tǒng)臃腫、廣告肆虐的情況,不論是 TCL 主打的靈控桌面,還是海信主打的星聚桌面,都能帶來不錯的操作體驗,他們都在試圖滿足用戶把電視變成一臺純粹的影音設備的想法。
但并非每家廠商都能做到系統(tǒng)調優(yōu),在這種背景下,電視盒子就仍然會有市場需求。
定價 299 元起的小米盒子 5 系列,能夠以這個價位還不錯的硬件配置和相對豐富的接口,來獲得部分用戶的青睞。
這讓小雷想起一句話:" 蚊子腿也是肉 ",再小的市場,只要有利可圖,哪怕強如小米,也會下場去做,更何況和自家硬件生態(tài)能聯系上,以前看不上的市場會去做探索,甚至以前丟棄的雞肋市場也要撿起來。
在小雷看來,如果你當前用的電視配置很落后、日常使用存在卡頓死機之類的情況的話,可以考慮入手這類產品來改善體驗。
不過,如果你用的是中高端電視產品,那么就沒有必要買入門級的電視盒子了,否則就是反向升級,定位和配置更高的 Apple TV 等產品,甚至是索尼 PS5/ 微軟 Xbox,或許都能給你帶來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