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游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神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說要有一根 10 倍光速的香蕉,于是地球湮滅。
《宇宙沙盤 2》(Universe Sandbox 2)可能是離造物主最近的游戲。" 在不可想象的尺度上進行創造和毀滅……一款結合了實時模擬重力、氣候、碰撞和物質相互作用功能的宇宙模擬軟件,讓你感受宇宙的神奇和我們星球的脆弱。" 這是它的 Steam 商店簡介。
《宇宙沙盤 2》雖發行于 2015 年,算是一款老游戲,但一直保持著更新。它用靠譜的天文背景、強大的軌道算法以及還算說得過去的視覺特效成了我的新晉睡前讀物。而且,它的中文支持和翻譯做得不錯,豐富的創意工坊內容也讓人始終有新東西玩。
我的電腦帶動這種需要大量計算的游戲并不輕松,于是,我最近睡前時常會云玩《宇宙沙盤 2》。畢竟這款游戲實際上是基于真實天文數據構建的物理沙盒,它模擬了包括引力、軌道力學、氣候系統、大氣壓力和各種天體碰撞現象。游戲內置了精確的的太陽系模型,從太陽到各大行星、衛星、小行星帶,甚至冥王星都有精確的位置和物理屬性。從 " 觀賞 " 的角度來說,云玩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一直以來,天文都很戳我的興趣點。因此,近來《宇宙沙盤 2》已經成了我的某種冥想軟件,有助我在睡前平靜心靈。看行星圍著恒星旋轉,看時間流逝,系統中的時間可以加速到數千年、數百萬年,觀察行星軌道的變化和恒星的爆炸、冷卻。
在游戲模擬出的沙盤里,玩家可以創造各種天體并調整它們的物理參數。恒星、行星、小行星、中子星、脈沖星、黑洞……甚至可以給地球增加 1000 個月亮,看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如何相撞,毀滅。新版本還模擬了氣候系統,可以觀察到行星表面溫度隨著軌道位置、撞擊爆炸的變化而改變,看到行星表面的云層、海洋和冰川隨著氣候變化產生變化。
創意工坊能做到的事兒就更多。比如,有些內容可以復現科幻小說的場景設定,比如《Nomad》中一個旅行黑洞穿越太陽系的場景,也可以重現《三體》中的三體星運行;它還能模擬 " 太陽系末日 ",計算出 50 億年后太陽演變為紅巨星時對系內行星的吞噬過程;或者讓宇宙中的最大單一天體—— TON618 黑洞表演 " 手撕銀河系 "。
《宇宙沙盤 2》的物理引擎非常有趣,它能模擬 N 體引力系統,這是個相當復雜的計算。玩家可以把兩顆星球貼近,觀察引力如何撕裂天體;把水星扔向金星,看兩顆行星碰撞后的殘骸如何形成新的軌道結構。但它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引力計算方式基于牛頓體系,因此對于大引力帶來的時空扭曲這類相對論范疇的模擬,不在其框架之內。
在游戲中放置行星,調整軌道,然后開始模擬,看著行星圍繞恒星旋轉,時間流逝,幾千年、幾萬年過去,軌道逐漸變得混亂或穩定,正如宇宙中的無數星系就這樣運行了數十億年。游戲中的時間控制功能可以壓縮時間,見證宇宙的長時間演化。這可能就是神的視角。
我覺得,《宇宙沙盤 2》不僅僅是一款游戲,更像是一種科學與冥想的結合。創建一個新的星系,放入恒星,然后開始模擬,看著星系在自身引力下旋轉、收縮,最終穩定下來形成螺旋結構,這個過程充滿了藝術的美感。古人覺得,在棋盤上可以復現宇宙規律。我想《宇宙沙盒 2》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棋盤,只不過博弈的對象是引力軌道、天體碰撞與演變。
人類抬頭望向星空,一直在努力理解宇宙,但古人還沒有發展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數學和科學。現在,人類已經擁有強大的工具、堅實的理論,借助這些工具和理論,我們可以把大量關于宇宙的知識構建成為新的認知。
停留在《宇宙沙盤 2》的虛擬宇宙中,我有時會沉迷于那些更虛無的問題。宇宙從何而來?時間的本質是什么?在模擬中,看著地球冷卻,生靈死寂,感受渺小,在宇宙的尺度面前,一切顯得微不足道。雖說沙盤無法回答任何問題,但它至少在生活里又提供了一個思考 " 沒有答案的問題 " 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