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車于 2025 年 5 月 20 日宣布重大戰略調整,將電動化投資從 10 萬億日元削減至 7 萬億日元,并將 2030 年電動車銷量目標從 30% 下調至 20%。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電動化轉型的背景下,這一決策背后,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中的集體困境與戰略再思考。
在技術層面,本田將升級其 "e:HEV" 混動系統,通過優化動力分流結構與電池管理策略,提升燃油效率 10% 以上,并通過供應鏈整合降低成本 30%-50%。例如,其與寧德時代合作開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將應用于燁品牌第三彈車型,通過 CTB 集成技術提升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在智能化領域,本田將自主研發新一代駕駛輔助系統,并與 Momenta 合作開發適合中國道路環境的 ADAS,計劃 2027 年全面搭載于混動與純電車型。
盡管縮減電動化投資,本田仍堅持 2040 年全面電動化的長期目標。其 " 本田 0 系列 " 首款車型將于 2026 年上市,采用中央控制域電子電氣架構與瑞薩電子合作開發的 2000TOPS 算力芯片,試圖在軟件定義汽車領域實現突破。同時,本田將加速電動摩托車布局,計劃 2028 年在印度建廠,目標占據全球電動摩托車市場份額第一。
本田的戰略調整并非孤例。福特、豐田等傳統車企近年也紛紛推遲電動車計劃,轉向混動市場。這種 " 混動復興 " 現象,反映出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的務實選擇 —— 通過混動技術過渡,既能滿足當前排放法規要求,又能積累電動化核心技術。然而,這一策略也面臨挑戰:若混動技術迭代速度不及市場預期,可能導致品牌在純電領域的競爭力進一步弱化。對于本田而言,如何在混動市場鞏固優勢的同時,保持電動化技術儲備,將是其未來十年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