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 7 月 2 日電 題:" 童年想娘,老年想家 " ——臺灣老兵高秉涵的守望與盼望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一部名為《日暮 · 歸鄉》的紀錄電影近期在大陸上映,在這部講述 6 位臺灣老兵生存現狀的電影中,高秉涵出現的時間多一些。這位曾經 " 感動中國 " 的臺灣老兵,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他不斷向記者強調,歷史不能遺忘,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為什么要到‘日暮’才能有回家的機會?因為有戰爭。而我要強調的,是和平。"
1935 年出生于山東菏澤的高秉涵,乳名 " 春生 "。13 歲那年,他因戰亂輾轉來到臺灣。自 20 世紀 90 年代起,因受臺灣老兵臨終囑托,他開始將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家鄉安葬,并堅持義務幫助老兵尋親。至今,他已幫助百余位臺灣老兵 " 落葉歸根 "。
談及自己在《日暮 · 歸鄉》中的鏡頭較多,高秉涵說:" 其他老兵多數是靜態內容,而我常年奔波在兩岸,畫面‘動態’自然多一些。"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對故鄉的思念也愈發濃烈,正如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童年想娘,老年想家。"
2025 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今年 4 月,高秉涵特別前往云南,參訪騰沖滇西抗戰紀念館 ( 國殤墓園 ) ,瞻仰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遺骸安葬地,以表達追悼之意。
" 一般人會認為云南是抗戰大后方,但實際上那里戰斗的慘烈程度,不亞于最前線。" 高秉涵表示,當他看到墓園的墓碑時,十分感慨,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士兵的人數,令人觸目驚心。
高秉涵認為,戰爭是殘酷的,抗日戰爭更是慘烈無比。" 漠視戰爭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是下一次戰爭苦難的受害者。" 他表示,歷史不能忘記,但銘記歷史的意義不在于 " 算舊賬 ",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訓,讓苦難的歷史不再重演。
今年也是臺灣光復 80 周年。在高秉涵看來,臺灣光復是中華民族的一件大事,象征著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高秉涵說,如今,臺灣有些人對這段歷史重視程度不如從前,似有數典忘祖之意。但在他看來,歷史事實無法被改變。
他堅定地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年而不墜,靠的正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努力。" 我有責任、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好兒孫。"
" 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在書寫歷史。" 高秉涵說," 對孩子們、年輕一代,我希望他們心中都有國家、有民族、有社會的觀念。這也是我母親從小對我的教導。"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高秉涵表示,自己 " 活著已做游子,死后拒做游魂 "。人雖已屆暮年,但他仍奔波在歸鄉的路上。
" 渴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彩虹!" 高秉涵說,這也成為他最深的守望與盼望。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