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公元 1403 年,白天。明成祖朱棣命人集古今群書,刪其繁蕪,成一巨典,名曰《永樂大典》。
三千儒臣碩學,晝夜抄錄稗官野史、醫學方術、農桑雜記、奇技淫巧等。五年后,修成二萬二千多卷,裝訂一萬一千多本,供朝廷內部存用。
修書的先賢肯定沒成想,數百年后,這部古代文獻索引集,在互聯網時代成了《印第安納 · 瓊斯》電影里的約柜般的存在:既像是征服世界的鑰匙,又像是人類智慧的終極法器。好像得到了它的原本,文明就能開掛復興。
這種效力,使得它成了支撐 " 西方偽史論 " 中最重要的房梁。
只批判,不解釋,黃金定律也白瞎。 批判西方偽造歷史,進而宣稱他們是落后文明,沒法解釋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的西方文明創造的事實成就。
因此,為了增強可信度,他們又給這個概念加上了兩個基本點:一個是中國乃萬物起源,另一個是西方抄襲《永樂大典》。
在法國巴黎 eaussant Lef è vre 拍賣行 B 以 812.8 萬歐元成交
這種觀點有多流行呢?
這么說吧,國家最近封禁了一批宣揚 " 西方偽史論 " 的相關自媒體賬號,專家學者也對這種論調加以批判。但在短視頻平臺上,西方、中國、剽竊技術組成的混合體,現在還是互聯網情緒賽道上的烈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蔓延不息。
什么 iPhone 和蒸汽機是從《天工開物》來的、二進制是從《易經》來的,還是有大量人相信鄭和寶船用的是蒸汽機,瓦特是看了中國神書才有了靈機一動,就連賣未成年科普讀物的廣告都拿這種說法當噱頭,相當抽象。
它來自 1841 年丁洪辰所著《演炮圖說》第四卷第十五頁,且標題明確標注這叫 " 西洋火輪車圖 "。
當信徒們堅信西方就是偷了《永樂大典》實現的文明彎道超車時,我覺得,更值得探究的反而是:
為什么人們會相信《永樂大典》這樣的符號,就是文明勝負手?
之所以萬物皆出自《永樂大典》這種說法能廣泛流傳,最表層是民眾心里有一種 " 百科全書崇拜 "。
這是現代消費主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在每個國家都出現過。
中國最典型的例子,來自浙江教育出版集團在 1991 年推出的《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截至 2016 年共計出售 400 萬套,在兒童書籍賽道里屬于絕對的爆款了。
這一方面是因為那時的信息傳播渠道有限,沒有互聯網,人們對百科全書的全能深信不疑。另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教育競爭白熱化的年代,它成了一種文化積累的信物。
每一場百科全書的消費狂潮,好像都源自黃金時代的求知渴望,但仔細說來渴望二字,無非是人們對于知識的久旱逢甘霖所導致的。
在知識一度被權貴、教會、國家壟斷的歷史中,百科全書往往被視為 " 官方真理 " 的象征,他們最暢銷的時代,恰恰都出現在國家轉型、階層流動、教育擴張的階段。
就拿《大英百科全書》來說,它最初的定位并不是給底層平民或一般市民,18 世紀出版整套售價約 40 先令,約等于當時普通工人數月收入。但到了工業革命中期,隨著技術升級和中產階級的擴張,消費百科成了當時全國的消費現象。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 20 世紀中期的美國,面對美國中產階級無腦買百科狀況,當時的文化評論家揶揄:
" 百科全書就是中產的擺設 ... 他們分期付款買一輩子都讀不完的書,美其名曰是為孩子,但其實就是想掩蓋階級滑落的恐懼。"
你想想普通百科全書都能獲得這樣的聲量,那這皇家御用的《永樂大典》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型、門類最全、卷帙最浩繁的古代類書,那里面能不藏著更多奧秘嗎?
再加上這部書大量丟失的遭遇,使得它天然適合被嵌入 "Lost Civilization Motif - 失落文明 " 的陰謀論母題,亞特蘭蒂斯手搓飛碟、瑪雅超科技聯系外星人、喜馬拉雅山藏著黃金王座(不是)均屬這個系列。
這套敘事的核心,堅信某個古代文明曾擁有超越當代的智慧或技術,但因災難、陰謀或權力斗爭而湮滅或被掩蓋,其遺產一旦重見天日,就能顛覆現有文明秩序。
比如,面對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伊格納修斯 · 多內利出了本《亞特蘭蒂斯:大洪水前的世界》的暢銷書,書中聲稱人類文明起源于亞特蘭蒂斯,但這背后的精神狀態,實則是人們借助對亞特蘭蒂斯的想象,表達對現代化的焦慮。
再有,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出現了大量奇談怪論,什么莫斯科地下藏著古代神殿,什么古代斯拉夫人就掌握了航天技術,一言以蔽之就是 " 萬物起源俄羅斯 "。
說白了就是當傳統的蘇維埃敘事被瓦解,國民普遍陷入 " 自我否定 " 的創傷感,陰謀論就成了民族自豪感的代餐。
這既是全球化、自由貿易沖擊下的一種文化防御本能,也是一劑緩解百年屈辱史創傷的精神藥方。當外來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個體在世界中的位置便不再確定,認同感與安全感隨之動搖。畢竟,人和群體不僅是理性的動物,更是尊嚴的動物。
這樣的表述或許顯得抽象,但如果你曾生活在老國企的家屬院,就會深刻理解認同和尊嚴的重要性。從出生到退休,人們或許都在同一個大院里長大,單位構筑起他們完整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身份和尊嚴與單位緊密捆綁。
所以,當劇烈的社會變遷、價值觀的多元化沖擊到他們的生活基礎時,他們很難接受任何與過去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相抵觸的觀點。哪怕你指出,那些曾信奉的東西或許是錯誤的、反智的,也無法說服一個已經失落的人放棄那最后的精神支柱。因為對他們而言,失去了尊嚴,便是失無所失。
過去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但也讓一些人的境遇在相對剝奪感中變得愈發失落。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民族敘事便成了一種理想的補償機制:它聽起來絕對正確、絕對正義,甚至帶有一種共情感:
正因為世風日下、壞人太多,所以《永樂大典》成了 " 失落文明神器 ",而我也成了 " 失落的好人 "。
《涉及陰謀論的視頻:在視頻分享網站(嗶哩嗶哩)上宣傳或駁斥外國偽史的視頻》的作者們在研究了 2023 年 9 月 2 日之前發布的 302 個相關視頻后發現:
"... 在 B 站上, 相關視頻發布于 2019 年 11 月 ... 與外國偽史相關的視頻數量在 2021 年開始上升,并在 2022 年達到流行高峰。"
" 反對外國偽史的視頻整體上擁有更多的觀眾,但支持外國偽史的視頻同樣也可能吸引到相當一部分粉絲。過去幾年中,偽史相關視頻的總體數量一直在增長,尤其是在 2022 年。這一增長可能與當年來自 " 西方 " 的指責與污名化感受有關 ... 外部的指責則可能讓人們感到不被尊重 。"
在網絡上,很多年輕支持者或許并不是反智主義者,而將 " 永樂大典說 "、" 西方偽史論 " 視作是文化戰線中看不見硝煙的斗爭,認為這是對西方美化自己歷史所做的文化反擊——甭管抽不抽象,只要能瓦解西方話語權,陰謀論也是好的。
但拿虛無對抗虛無,換來的只能是虛無。
無論是現在的偽史論、永樂大典說,還是延續千年的老子西出函谷,入印度傳教最終衍生出佛教的《老子化胡》典故,好像斗轉星移之后,大家追的東西其實沒啥差別:
想要的都是—— " 我是你爸爸 "。
但這種說法除了滿足同溫層的精神需求之外,好像對他們宣稱的敵人沒有任何傷害,甚至還會傷害我們在全球化時代與外界交流的能力,畢竟誰也不想跟一個天天冒稱是你爹的人打交道。
總不能未來人類修史的時候,發現明朝咱有《永樂大典》,現在只剩下樂和典兩個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