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高級工程師李柔珂向央視網《新聞 +》記者介紹,近幾十年來我國極端熱記錄普遍呈增多趨勢,極端小時降水量和最大小時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區均呈增強趨勢。中國區域驟發干旱在過去 30 年來加劇。預估結果表明,未來我國華東地區和新疆西部盆地極端最高溫度增幅明顯。但全國平均極端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都將增加,降水更趨向于極端化。特別是在我國西北、西南等降水偏少的地區,局地旱澇將更加頻繁。
央視網《新聞 +》記者:隨著我國各地高溫天氣的持續,一些網友質疑氣溫預報存在 " 人工壓數值 " 的現象。作為氣象專家,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朱定真:氣象人不會有意地將氣溫報高或報低,我們也會對預報員的預測進行評分,預報38攝氏度,實際氣溫達到40攝氏度以上,預報員是不得分的。我們作為預報員,一定會努力報得越來越準。
但是為什么預報的氣溫跟大家的感覺不一樣呢?因為氣象的觀測環境和個人在室外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天氣預報發布氣溫的標準是離地面 1.5 米、不受太陽光直射、通風環境下百葉箱中的溫度。為什么要用百葉箱?因為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的規范標準,全球要用同樣的標準化尺度去測量氣溫,這樣才能進行對比。
氣溫就是近地層大氣環境的溫度,大家感受到的是體感溫度,體感溫度受到氣壓、風力、濕度等多重影響。未來我們的預報會越來越向人們的需求傾斜,比如可能會預報體感溫度,而不再是簡單告訴大家氣溫為多少攝氏度,播報的信息中還要包含氣溫 38 攝氏度和 39 攝氏度有什么差異,哪些領域會受到影響等。
央視網《新聞 +》記者:身在北京,您有沒有感覺到天氣有所變化?
朱定真:我是江蘇人,這些年感覺北京夏天熱得有點像我們南方了,桑拿天時間更長了,有些公園陰涼的地方都長出了苔蘚,這在以前是比較少見的。不光是北京,北方天氣都有這種變化。前兩天我特意看了一下,北京的相對濕度達到了 90%,而南京的相對濕度只有 45%。這是因為北京現在受副熱帶高壓邊緣偏南氣流的控制,這股氣流為北京輸送的水汽非常充分。
從年際的統計資料來看,大氣中的含水量在逐年增加,華北地區在向暖濕變化,夏季的平均相對濕度有增加的趨勢。根據北京市氣象局的數據,2013 — 2022 年的年均相對濕度比 2003 — 2012 年上升了 5%~10%,這一變化在夏季更為明顯。把這個變化放在季節里,比如 25% 變成了 30%,你可能不會覺得怎么樣,但是平均增加了這么多,已經是一個比較劇烈的變動了。
但還不能說這一變化是 " 暖濕化 ",波動在大自然中是存在的。氣候的變化需要 30 年的監測周期,30 年平均下來氣候一直表現出這個形態,我們才能說氣候變了。
央視網《新聞 +》記者:是什么導致了暖濕趨勢的出現?
朱定真:全球變暖是大背景。事實上,極端天氣常態化已經顯現出來了。高溫的極端性在增加,不論是高溫的熱度,還是它持續的時間。
暖季被拉長。《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中國年暖晝日數平均每 10 年增加 6.7 天,差不多增加了一周的時間。暖季不但提前開始,還結束得更晚,其成因就是全球變暖。但中國區域的升溫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與此同時,整個氣候系統的變化會像鏈條一樣傳導,相互助推。隨著氣候變暖,海水溫度上升,蒸發量增加,大氣的水汽來源就會更多,而暖空氣的含水能力比冷空氣更強,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大氣中的水汽含量不斷上升。我們人是處在大氣中的,能夠直接感受到濕度的變化。一旦大氣的含水量增加了,過去習慣了干熱酷暑的北方人就會非常敏感地注意到這種濕熱的感覺。
不過,空氣中的水汽增加不代表降水一定增加。有冷空氣便可以凝結成雨,但僅空氣變熱,雖然它含的水更多,可水汽會滯留在空中,所以一些地區還可能會出現旱情。
央視網《新聞 +》記者:您怎樣概括今年夏季天氣的變化?又是什么導致了這一輪的變化?
朱定真:這邊下大雨,那邊高溫酷暑,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就是副熱帶高壓。受它控制的地區會出現高溫,在它影響的邊緣地區會下雨。如果大家留心去看,我國雨量圖都會呈現 "C" 字形,因為副熱帶高壓邊緣這一圈和冷空氣結合,容易形成波動,我們稱其為波動氣旋,這種氣旋能夠引發暴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 旱一大片、澇一條線 "。發生干旱的地區都是由單一氣團控制,而發生洪澇的地區一定是在冷暖空氣交匯的地方,所以相對來講,發生洪澇的地區在地圖上是呈現條狀的。
朱定真:現在副熱帶高壓有偏北的趨勢,近些年我國的梅雨形勢已經不像從前那么明顯。但是我們現在不能說它已經變了,有可能明年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正常的梅雨期。
北方地區的高溫,一是由大陸高壓導致的,二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時形成。在 6 月份前后,北方地區的高溫通常是在大陸高壓控制下出現的。氣團是干熱的高壓空氣,它本身是下沉氣流,沒有其他氣團與其交匯形成對流,就不容易有云雨,天氣就會相對晴好,在夏季就容易增溫。它持續控制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溫度就會不斷攀升,高溫也能達到 37~38 攝氏度,體感上會覺得早晚涼白天熱。等到副熱帶高壓北抬,受它控制的地區往往呈現桑拿天,早晚和白天差不多熱。
不同的年份會有時間上的差異,今年副熱帶高壓北跳得快,而且呈現出西伸趨勢," 體格 " 非常大,包括河南等地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往年京津冀地區的主汛期在 " 七下八上 ",這就是副熱帶高壓結束對江南、華南地區的控制后北抬形成的。副熱帶高壓送來的暖濕氣流邊緣和北方冷空氣交匯,形成強對流。今年副熱帶高壓早早就北跳,所以過去要到 " 七下八上 " 才會出現的那些天氣,現在已經開始在京津冀地區出現了,但是還不能代表明后年也會這樣。
央視網《新聞 +》記者:是什么導致了今年副熱帶高壓的過早北跳?
朱定真:大氣環流是一個上下游相互影響的系統,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可能跟赤道地區乃至南半球的天氣環流有關。副熱帶高壓是一個氣流從熱帶地區上升,到中緯度地區下沉的氣流運動,所以厄爾尼諾、拉尼娜等現象,也會影響它的強弱和動態位置。當然也有人說全球變暖會導致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和范圍發生變化。為什么今年副熱帶高壓這么強,又北跳得這么早,背后的原因還得分析。
而且我們也要認識到,副熱帶高壓并不是中國特有的,整個地球的副熱帶地區都受到它的影響,現在歐洲和北美地區也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高溫天氣。副熱帶高壓像地球的一條腰帶,一環又一環,每年的形狀不同,尺度不同,但是在它的控制下,都是高溫天。
朱定真:大家覺得每次暴雨的范圍有所縮小,不再是多個省級行政區一起下雨,降水的影響更加集中在一些區域,可能是因為降雨在突出極端性的同時,也突出了局地性。現在極端強降水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都在增加,而這些突發的強降水,都是區域性的,不是大范圍的。
各區域地形地勢也會對洪澇產生影響,山地或者城市比較密集的地區在遇到強降雨時更容易形成徑流,導致山洪或者內澇。
另外,隨著我國大江大河的水利設施防范和調度能力的增強,已經能夠削弱短時強降雨帶來的影響,但是中小河流在面對幾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強降雨時還有薄弱環節,更容易突出一些問題,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常態化極端天氣,確實要多做一些準備。
央視網《新聞 +》記者:我們要如何面對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的未來?
朱定真:氣候變化也是大自然的一種韻律。應對氣候變化,一是減緩,二是適應。我們談到暴雨時,總是會首先想到它的可怕,其實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年降水量呈單峰型分布,也就是 6 — 9 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其他月份降水量偏少。地球淡水資源越來越匱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怎么留住汛期的降水為其他季節使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在講防災減災的時候注重趨利避害,過去我們更多地講 " 避害 ",首先保證安全,其實 " 趨利 " 也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我國水利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預警預報監測能力的提升,在防范洪澇災害之外,空中大氣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應該擺在日程上。
(本文配圖均來自視覺中國)
拓展閱讀:
乙巳年
六月十六
2025-07-10
監制:李紹飛 王敬東
記者:闞純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