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就要下猛藥。中央網信辦近日披露了整治 AI 技術濫用工作進展:第一階段累計處置違規小程序、應用程序、智能體等 AI 產品 3500 余款,清理違法違規信息 96 萬余條,處置賬號 3700 余個。
同時,AI 技術升級換代較快,造假手段不斷翻新,打擊、識別技術也需要持續跟進,這是 " 道 " 與 " 魔 " 之間的較量。我們不能幻想著一勞永逸、速戰速決,打擊 AI 造假,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
遏制住 AI 造假勢頭,還網絡清朗空間,需要我們用魔法打敗魔法,以技術進步對抗技術濫用。這其中,平臺的責任巨大,要當好 " 守門員 ",而不是以 " 技術中立 " 為由,對違法違規信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出了事就把鍋遠遠甩出去。
監管也要拿出實招、硬招,對 AI 造假、傳播謠言等加大打擊力度,形成震懾力,切實破解違法成本低而維權成本高的老難題。還要加強制度建設,把握新態勢、增強前瞻性,作出更多針對性的安排。譬如,《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自今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應及時跟蹤實施效果,把制度的籬笆扎得更緊更牢。
未來已來,AI 是我們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進行彎道超車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阻礙技術創新,也不能放任自流讓技術淪為違法犯罪的工具。唯有緊跟技術的步伐,調整好治理的步子,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才能在享受 AI 紅利的同時,守住社會信任與安全底線,讓 AI 更好地造福人類。
(記者 鞏盼東)
編 輯丨單鏡宇
審 校丨天明
來 源丨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