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 后浪告解室 "欄目,沒有神父,卻為你保留一個安靜的 " 告解座位 "。
征集年輕人的心里話,袒露內心深處的向往。真誠的表達本身就充滿力量。
這是 " 后浪告解室 " 的第 3 期,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學生時代的遺憾。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是一段回不去的青春。這個夏天,想和大家聊聊學生時期的遺憾。
年輕是那時我們最大的資本,但也正因為太過年輕,青春難免和遺憾交織:未曾說出口的告白、和曾經的朋友失去聯絡、大學沒能選到喜歡的專業、畢業前應該早點出去實習……種種難以釋懷的遺憾,哪怕時隔數十年,仍有人困在原地。
而我們總習慣美化沒有走過的那條路,每每回憶起,總會發出 " 如果當初 XXX 就好了 " 的感慨。
今年畢業季," 后浪研究所 " 發起了一項征集:如果穿越回學生時代,面對當年的自己,你想對 TA 說點什么?
我們收到了一百多位朋友的真誠留言,他們的故事、遺憾、鼓勵或忠告,像跨越時空的信件,從不同的人生坐標寄回到了第一現場。
他 * 的,早點分手擺脫。
@car
畢業 1 年
對 2020 年讀初二的自己說
02
找個靠譜男的好好談一場戀愛!
03
不要分手,出了校園對象真難找。
@小魚干
畢業 8 年
對 2017 年讀大四的自己說
04
別在高考后錯過那個男孩,在未來會有八字先生告訴你,你的 16 歲心動,是這輩子的正緣。
@我喜歡像熊一樣寬闊的后背
對 2018 年讀高三的自己說
05
我知道你那晚收到他的消息很開心,我想告訴你,你們會經歷幾個月特別美好的日子,會在一起,會吵架,會分開,會時隔半年軌跡又會交匯,又再次認識對方,喜歡上彼此,但還是分開了,并且斷了聯系。但是直到今天,你敲下這些文字的當刻并沒有完全釋懷。
所以我現在也不能給你很好的建議,是讓你全身心投入別管是劫是緣的感情呢,還是像三體世界的小人物告誡葉文潔一樣勸你不要回答,不要回答!我不知道。
我不是事后回想才迷茫,而是事情發生的當下就是迷茫的,或許我也需要聽聽未來更加成熟更有智慧的自己的見解。結局是有點遺憾的,你們從始至終沒有見過面。不過不要后悔親愛的,有一個人曾經堅定地選擇你,說你就是最好的,一直肯定鼓勵你,這已足夠你感激。
@匿名
畢業 2 年
對 2023 年讀大一的自己說
06
多和你前面的那個女同志培養培養感情,10 年后,你倆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馬黛茶
畢業 10 年
對 2014 年讀高三的自己說
07
別再當縮頭烏龜了,大膽對她告白,問她愿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結局和現在或許不一樣。
高二上學期班里轉來的那個會彈古箏的女生,是為數不多和你有共同話題的異性。聊得多了,你開始邀請她放學一起走,關系也越來越近。元旦放假前,你送她一張新年賀卡,第二天她也回贈了一張賀卡,看的出來她費了很多心思,你好像對她心動了。從那以后,你們還曾約一起爬過山、看過電影,你徹底心動了。但是,膽小的你始終沒有捅破窗戶紙,畢業后你們去了不同城市,聯系越來越少,直到現在失去聯系。
@卡皮巴拉
畢業 5 年
對 2016 年讀高三的自己說
08
高中畢業好幾年了,你還是忘不了那個男孩子,所以在同學會上你主動加了他的微信。但慢慢的,你發現他和你想象中不一樣,你的喜歡給他增加了濾鏡,你念念不忘的是幻想中的他。后來你和他表白了,也順勢在一起了,雖然很清楚你們并不合適,這更像是給曾經的自己一個交代。結局顯而易見,短短幾個月后你們就分開了,你再一次刪除了他。
重返 20 歲,我想告訴當時的自己,別去參加同學聚會,別加他好友,就讓他留在幻想里吧,連帶那段青春羞澀的暗戀回憶。
@派大星和海綿寶寶絕交了
研二在讀
對年讀大二的自己說
09
臉皮厚一點,面對機會是,面對愛情也是。
@李小卷
對 2012 年讀大一的自己說
@你就叫我紅領巾吧
畢業 7 年
貸款多買幾套房。
@大海
畢業 13 年
對 2011 年讀大三的自己說
別打那破游戲了,搞錢啊兄弟,去龍空狠狠接活,不然以后考了公務員窮的鍋都接不開,不是喜歡 su7 嘛,不是喜歡 A5 嘛,把錢搞到了什么都有!
@把火鍋吃遍
對 2016 年讀大一的自己說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果你當時選擇短視頻的實習工作,或許現在會不一樣。對一個未畢業的大學實習生來說(尤其是普通學校普通人),公司的大小其實沒那么重要,工作內容更才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因為這或許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把今天吃什么
畢業 6 年
對 2018 年讀大四的自己說
不要聽其他人的忽悠,研 0 一定要去實習呀!!!探索自己喜歡什么,勇敢的去嘗試,珍惜每一次試錯的機會!一定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懼怕說自己這里不好,哪里不好,害怕失敗。沒有完美而正確的選擇,要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讓它成為一條對的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紅魚開花香甜甜
對 2023 年讀大四的自己說
畢業后直接去找工作,別考什么研究生了,少去備考的痛苦,少去讀研的壓力,專心工作搞錢就好了。在讀研究生前,幾乎沒做過什么后悔的人生的決定,只有選擇讀研這一件事。
@大魚
如果你可以更早點社會化,或是更愿意了解這個社會運行規則并適應,以及早點去做心理咨詢,你可能會更順利或在社會意義上更成功一些。但是沒有也沒關系,因為將來你也會挺喜歡你的生活與狀態的。
結果是選擇帶來的,選擇由感受與價值觀深刻影響,即便更早社會化,你依然還會保留你的某些倔強與堅守。
@菜頭
畢業 14 年
對 2003 年讀大一的自己說
@小安
畢業 17 年
對 2002 年讀高一的自己說
考研只是開拓知識邊界的一種選擇,不能成為逃避進入社會的借口。考上名校不能帶給你所謂的光環,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想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雖然這個問題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想清楚,但是找到問題的答案才能讓你成為你自己,而非成為別人的期待。
畢業 9 年
對 2015 年讀大三的自己說
出生在高考大省,親歷了應試教育的殘酷,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省外讀書,但這一切被你自己親自毀了。高考成績出來后,鋪天蓋地的建議襲來,在大家的輪番洗腦下,你輕而易舉的就動搖了。最終你放棄了沖次省外的 211,讀了省內的大學,報考了最不喜歡但有退路的專業。
每每想起,我都想穿越回去把當時的你打醒,我恨當時自己的不堅定。我一直想要自由,但被自己親手困在這狹小的方寸之地。再來一次,你一定要力排眾議,去北京讀大學。
@DDD
對 2015 讀高三的自己說
好好學專業知識,多接觸學校外面的知識。多認識老師,教授,和他們搞好關系,雖然以前我嗤之以鼻。可以的話,有很多論壇,多去參與接觸一些前沿發展的行業,多接觸一些大佬。
@老臘肉炒切粉
對 2016 讀大一的自己說
你喜歡看書,也喜歡寫東西,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級傳看,平時寫日記也能洋洋灑灑寫好幾頁,語文和英語是最讓你解壓和放松的學科。后來上了高中,老師說理科在未來的選擇性更多,所以你在明知自己選擇文科優勢更大的情況下,還是隨波逐流選了理科。自此拋棄了你引以為傲的文學熱情,沒有時間看書,甚至連想寫點什么的時候都難以下筆。
高考結束,你又聽從了家人的安排,報考了一點都不喜歡的工科專業。再后來考研,你終于決定 " 離經叛道 ",跨專業報了漢語言文學。雖然過程很艱辛,但終于走上了自己喜歡的路。為了彌補當初的錯誤,你花了 7 年時間才重新讀上喜歡的書,自此你高中的遺憾才得到了延時滿足。
如果重新來過,請你堅定地選擇文科,算我求你。
@噠噠噠噠噠噠
對 2014 年讀高一的自己說
不要選文科專業啊!!!!快跑!!!!
@由由由由
對 2012 年讀高三的自己說
沒有上大學,或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我高考那年取消了三本院校,我的成績要么去偏遠的地方讀個沒什么存在感的公辦二本,要么在省內讀學費將近 2 萬的民辦二本。因為家庭條件一般,加上覺得讀個大專也什么用,再三思考下我放棄了上大學。
今年年初偶然的一次機會,我的客戶約我在附近一所大學見面,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大學校園。和她在那里呆了一整天,聊天,散步,曬太陽,在食堂吃飯,在圖書館閑逛,我如此愜意地好好享受了一把校園時光。看著趕去上課的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從我身邊走過,那是我從未有過的青春。
再來一次的話,雖然很想告訴自己去上學。但出于現實考慮,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一天吃五頓
我的遺憾和可能大多數人背道而馳,我后悔在中學時期太努力地學習。
我的初高中都是在私立院校,學校管理及其嚴格模式,一切向成績看齊。為了在考試中取得的不錯的成績,我經常晚上開著手電筒在被窩里做題,這導致我的眼睛度數從 200 猛增到 600;高中碰到疫情在家上網課,我自愿屏蔽掉一切娛樂信息,一心只有學習,同學們調侃我是 " 山頂洞人 ";高三壓力大到出現耳鳴,而我甚至為了刷更多的題,忍到高考結束才去醫院,這導致我患上神經性耳鳴,聽力差點受損。
為了在考試中比別人高幾分,我犧牲了身體健康和很多本該享受的樂趣。如果再來一次,我寧愿當老師眼中不聽話的 " 壞 " 學生,也不要成為嚴苛教育下眾多看不見的犧牲品。
對 2017-2020 年讀高中的自己說
@大圓子
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想做出點成績、考上更好的學校、拿到更高的學歷再去感激那些幫助過自己的老師,好像這樣才能證明自己 " 值得 ",但其實他們的付出并不是帶有目的性的,老師教書育人不是為了學生都 " 飛黃騰達 " 之后回去報答他們。
在拿到一個比較高的初試成績之后,終于覺得到了可以拿點成績去說出當年的 " 感謝 " 的時候,恩師 " 癌癥去世 " 的消息卻比錄取通知書來得更早。
想對當年以及現在的自己說,感謝的話一定要早點說出口,遇到一位好老師真的是學生時代最幸運的事情。不用糾結自己是不是爬得夠高,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只要夠遠,就已經很棒了。
對研零的自己說
直到現在我都清楚地記得,身體最開始出現異常是高二剛開學。當時我以為是壓力太大,并沒有放心上,直到我的手開始沒有知覺,連寫字都很吃力,才發現是生病了,腫瘤壓迫神經。
重返校園已經距離高考不足半年,盡管住院期間我也沒放棄復習,但當成績下來,距離一本還是差 25 分。父母對我的復讀請求沒有發表想法,但這也算是一種答案。
盡管我現在的生活還算穩定,但我依然懊悔。如果可以,我會在第一次察覺身體異樣的時候去醫院,配合醫生的檢查;也會在成績出來后堅持復讀,那時候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討厭黃豆
畢業 3 年
對 2017 年讀高二的自己說
我應該是全網最慘畢業生吧。我 2018 年上大學,2022 年畢業。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的大學沒有畢業照、沒有穿上學士服、沒有和朋友好好說聲告別,畢業答辯是線上、甚至遺留在宿舍的行李都是學妹幫忙郵寄的……這些都是我的遺憾。
我想再好好走一遍校園,和朋友拍很多張照片,和所有遇見的人說聲再見。
@不想上班
想對 2022 年讀大四的自己說
請你不要做那么多兼職和實習,好好享受大學生活吧。你的人生不會因為缺少一份工作而不完整。整個大學四年的生活被實習填滿,不是在實習的路上,就是在找面試的路上。
直到畢業,連班里同學都沒認全,和宿舍人的關系不溫不火。雖然在畢業前就找到了工作,但背后付出的辛苦只有你自己知道。
@小鹿要努力
對 2017 年讀大一的自己說
@xxinyi
對 2023 年讀研一的自己說
去你喜歡的大學,選你喜歡的專業,和你的青梅竹馬大膽表白!說我要我們永遠在一起!年輕就是資本,喜歡就要熱烈,不要擔心未來是否有轉機,在那一刻我們擁有的是最堅定的自己,最好的彼此。我真的好想他。
@Caesar
對 2024 年讀高三的自己說
討厭高中,討厭每天做不完的題、討厭身體發胖,討厭青春痘、討厭他們給你起的綽號。你真誠對待每個人,卻并沒有收獲同等位置的善意。
我理解你。我想告訴你:這些痛苦不是你的錯。
請你當一只渾身長滿刺的刺猬,那些惡意的嘲笑、被分數衡量的價值、復雜的人際關系,請用 " 我不在乎 " 的刺扎向它們。
@一個小板栗
對 2019 年讀高中的自己說
高一遇到過一個魔鬼老師,因為成績在班級是倒數,每天都在被針對。甚至因為一次沒有完成作業,直接當眾挨了一巴掌。那時候每天都很焦慮,經常失眠,在夜里痛哭,現在回憶起也忍不住的心痛。但那時根本不懂反抗,也不敢反抗。
回到 2015 年,我要給你一個擁抱,告訴她:勇敢地站起來,反抗!這是體罰,是霸凌。告訴家長,就算大鬧校長室,被迫轉學,也要讓他給我道歉!!!
@明天
畢業 4 年
對 2015 年讀高一的自己說
不要怕,站起來,回過頭,狠狠扇這個在你背后畫你衣服欺負你的人一巴掌。
對 2007 年讀初一的自己說
什么都不會說,只想讓那時候青春活力的自己帶我再瘋一次。曾經自己的所有選擇、決定、彎路才造就了如今的自己,如今尚可。
@梧秋
對 2014 年讀大一的自己說
( 受篇幅原因,部分文字內容有所刪減)
本次征集里,遺憾好像兩條平行線。
有人后悔沒有選擇文科,也有人在面對文科時大喊快跑;有人遺憾沒有和心動的人告白,也有人遺憾告白后連朋友都做不成;有人后悔沒有早點出去實習接觸社會,也有人后悔實習兼職過多影響了校園回憶。
而這些遺憾永不相交,卻指向一個相同的執念——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會不會更幸福?
但人生沒有如果,也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喜歡美化沒有走過的路,但忘了每條路都有專屬它的艱辛泥濘,當初那些被我們放棄的、弄丟的、錯過的自己,不過是命運在不同岔路口給出的不同考題。
請相信,你現在走的這條路,一定也藏著只屬于你的那份獨一無二的禮物。
策劃:木也、娃菜
視覺:四舅母
封面來源:《藍色大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后浪研究所 ",作者:木也 娃菜 四舅母,36 氪經授權發布。